劉邦實行分封制是迫不得已?有秦始皇的志向,沒有千古一帝的魄力

2024-01-18     掌柜講歷史

原標題:劉邦實行分封制是迫不得已?有秦始皇的志向,沒有千古一帝的魄力

大漢王朝為何要實行郡國並行制?劉邦不知道分封制會導致國家動亂嗎?

很多歷史說法是:劉邦認為秦朝的滅亡就是沒有實行分封制,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採取分封的制度。

其實,這也有一定道理,不過,真正讓劉邦實行分封制的,不是分封制優於郡縣制,而是當時情況下的迫不得已。

為何這樣說?

秦朝滅亡有很多原因,比如秦始皇和秦二世濫用民力,秦法的嚴苛殘酷,秦二世的昏庸和趙高的亂政等等。

這些原因自有公論,我們現在暫不去說,咱們主要看下秦朝沒有採取分封制到底和秦朝的滅亡有沒有關係。

津城沐雨認為,是有一定關係的。

周朝的分封制在中華大地運行了近800年,天子、諸侯、卿和士大夫的層層分封,早已經深入人心,是維護上層社會利益的重要制度。

在戰國時期來往於各諸侯國的「士」,更是在分封制下才有自己的舞台,郡縣制,會讓很多人丟失飯碗。

當秦始皇力排眾議,決定全國採取郡縣制,徹底取代分封制時,這些依附於分封制存活的階層必然不願意,成為反對秦朝統治的眾多力量之一。

這種情況下,適當的、暫時的分封制有利於朝廷對邊遠地區的統治。

從這個角度來看,漢朝人認為秦朝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秦始皇沒有採取分封制,是有一定道理的。

當然了,並不是說郡縣制不是秦始皇的高瞻遠矚,也不是說分封制是統治的最好方式,而是當時情況下適當的、暫時的郡國並行制可能更優於完全的郡縣制。

陳勝吳廣起義爆發後,秦朝各地反對勢力先後出現,原來的六國貴族復出,展開「復國運動」,建立了楚、趙、魏等政權。

秦朝滅亡後,項羽以反秦聯軍「盟主」的身份進軍關中。此時,雖然沒有人敢和項羽叫板,但是聯軍各部並不是項羽的軍隊,他們屬於山東各復辟國的政權。

當時條件下,項羽並不能有效節制各諸侯勢力,於是,在項羽的精心策划下分封了十八路諸侯,這次分封項羽故意埋下很多矛盾和隱患,為的就是各諸侯國再次發生戰亂,項羽好一一擊破,從而真正的掌控天下。

這從項羽定都彭城就可以看出,一個政權對都城的選擇,首先考慮的是防禦,項羽卻選擇容易遭到攻擊、但也方便出擊的平原為都,很大原因就是為了出兵掃平諸侯。

劉邦作為實力比較弱的一方,為了在和項羽的楚漢之爭中勝出,只能多拉盟友,如何才能拉取盟友?最好的辦法就是分封。

於是,在擊敗項羽前後,劉邦封了張耳、韓信、彭越、英布等人為王。

項羽被殺後,異姓諸侯王成了漢朝的最大威脅,劉邦先後剪除各地異姓諸侯王。異姓諸侯王被除掉後,漢朝經過常年戰爭,國力損耗很大,對邊遠地區沒有能力進行有效的統治,而分封劉姓子孫為王,則可以加強劉家人對邊遠地區的掌握。

於是,劉邦先後分封自己的兒子們和兄弟們為諸侯王,屏藩朝廷,替朝廷管理大漢王朝的部分地區。

從這個角度來看,劉邦雖然有秦始皇的志向,卻沒有千古一帝的魄力,沒有能力在短時間內靠郡縣制實現對全國的有效控制,郡國並行制,是劉邦的迫不得已。

歡迎大家積極評論交流,發表自己的看法,喜歡歷史的朋友隨手關注,更多獨家角度看歷史,敬請期待!

【本文由津城沐雨原創,嚴禁洗稿抄襲,侵權必究!】

參考文獻:

《史記》,《漢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279571edbb3e30d20d4b043bff88b3c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