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 | 《唐詩光明頂》:盛唐詩歌精華都在這裡了

2024-10-14     文匯報

盛唐,單單這兩個字,就足以令人浮想聯翩。

你一定想像過長安城的熙攘繁華,或是唐朝人的肆意張揚。別忘了,還有那獨一份的詩酒風流。

其實,文學上的盛唐不到半個世紀,但就是這卷帙浩繁的歷史中的一頁,留下了無數熠熠生輝的名字與詩句,李白、杜甫、王昌齡、王維、岑參……

盛唐,正是因為這些詩人,才在我們心中具象化。

公元736年,更是一個極為特殊的年份,當時正值唐詩的巔峰。這一年,二十四歲的杜甫正經歷著人生最快樂的時光;李白與兩位朋友在嵩山約了一場酒局,寫下名篇《將進酒》;高適與顏真卿在昂揚奮發的年紀相交相知……有太多太多的故事發生,在詩壇的光明頂上,詩人們盡情潑墨,揮灑才華,成就一個又一個千古傳奇。

在《唐詩光明頂》中,我們將跟著六神磊磊一起,乘一葉扁舟,去看氣象萬千的盛唐景象,去和詩人們一起經歷他們人生的高光與暗谷。

《唐詩光明頂》,六神磊磊 著,新經典| 文匯出版社出版

>>內文選讀:

盛唐,那個傳奇的公元736年

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

——李白

公元736年,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這是一個平凡而又特殊的年份。

此時,唐朝已進入全面的繁榮時期,所謂「天下大治,河清海晏」。

全國人口正邁向史無前例的五千萬大關,倉庫里的財物堆積如山,似乎永遠花用不完。

有個成語叫「長安米貴」,但這句話在當時並不成立,那時米價便宜的青、齊等地不過一斗四五文,哪怕是長安、洛陽這兩個昂貴的一線城市,米價也不過斗二十文,就算除去史料誇飾的成分,也是驚人地便宜。相比之下,幾十年後的肅宗、代宗時期米價都曾飆升到斗千錢以上。

此外,兩京麵價三十二文,絹一匹二百一十二文,所謂「天下無貴物」。

看著這份成績單,唐玄宗李隆基非常滿意。這時他才剛過五旬,已經閒到開始考慮長生不老的問題了。

前些年,他就派人找到了隱居恆山的方士張果,大轎抬到宮中。張果自稱是上古堯帝時人,已經幾千歲了。唐玄宗被唬得不輕,給予其隆重的禮遇,向他請教長生之術。張果便是後世「八仙」中的張果老。

不久張果病逝,唐玄宗十分驚訝,懷疑這是「屍解」之術,求長生的念頭反而更盛。開元二十四年,朝廷設置壽星壇,開始大規模祭祀老人星,也就是壽星,為君王祈福。

熱鬧的不僅僅是修仙界。這一年,在文學和詩歌的領域,更是一個奇蹟頻發的年頭。

01

這年,山東泰山迎來了一個青年遊客,他叫杜甫。

彼時出門旅行十分便利,從洛陽一路行來,沿途都有旅店,甚至還可以租驢子代步。因為社會比較安定,歹徒少,「遠適數千里,不持寸刃」,詩人們帶著劍主要是為了拗造型。

杜甫這年二十四歲,身輕力壯,健步如飛。這是他人生中一段快樂的時光,儘管去年受了點挫折,在洛陽應試不第,但年輕嘛,輸得起,大不了再考。

眺望著巍峨的東嶽,但見蒼翠的山巒綿延無盡、一片蔥鬱。朝陽升起來了,映著東嶽泰山,也映著杜甫年輕的臉龐。他心情激盪地寫下了一首詩,叫作《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這是青年杜甫的代表作,也是唐詩里輝映後世的名篇。杜甫用這首力量磅礴的詩告訴世界,我將會登上頂峰,讓群山都在我的腳下。

泰山。圖源:視覺中國

就在青年杜甫眺望泰山的這年,另一個詩人帶著他的酒和寶劍,醉醺醺地來到了五嶽中的另一座名山——嵩山。他叫李白。

李白有兩位朋友在嵩山聚會,一個叫元丹丘,一個叫岑勛,二人約李白來喝酒。李白剛游太原返回,一聽見酒字,風馳電掣地便來了。一場將輝映後世千年的「嵩山酒局」就此開場。

他們喝酒的地方是元丹丘的隱居處,極具形勝,舉目遠望,可以見到浩蕩的汝水,還有藏身在林中的古老的鹿台寺。李白喝得大醉,揮毫落紙,寫出了一首叫《將進酒》的詩: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

朝如青絲暮成雪。

此前李白曾去過一次長安謀取功名,沒得到重視。但李白認定挫折是暫時的,自己的才華一定不會被辜負。這一年,他仍然保持著活力,相信著明天: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他們痛飲狂歌的聲音迴響在月下、山間,連那一刻的月色仿佛都染上了醉意。

02

提及嵩山,還有一個不得不說的人王維。公元736年恰恰是王維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就在此前一年,在賦閒了近十載後,王維得到了宰相張九齡的推薦,被起復任用,並在本年得以隨侍玄宗去長安。

這一年也就成了王維十載困頓之後最積極、樂觀的一年。

王維專門寫詩向嵩山的朋友們辭別。他說:「解薜登天朝,去師偶時哲。豈惟山中人,兼負松上月。」意思是:我脫掉了隱士的衣服,到朝廷去任職了。像這樣跳進名利網,不但辜負了山中的高士們,也辜負了那松上的明月啊!

面對人生翻開的新一頁,王維既有滿滿的期待,也有一份自嘲。這就是736年的王維。

嵩山。圖源:視覺中國

同樣是這年,另一個詩人也在嵩山隱居讀書,那便是岑參。這年他二十一歲,跟著母親在嵩山南麓居住。

岑家本來是很顯赫的,此前曾三代為相,可惜都在政治鬥爭中傾覆了。最後一位宰相岑羲正是被李隆基殺掉的。

雖然家世浮沉,但少年岑參毫不氣餒。他正在刻苦攻讀,自信可以「雲霄坐致,青紫俯拾」。「青紫」是指官員的衣服,這裡的意思就是要平步青雲。

岑參居住的草屋靠近後世大名鼎鼎的少室山。他寫詩說:「草堂近少室,夜靜聞風松。月出潘陵尖,照見十六峰。」少林寺的鐘聲,曾無數次陪伴過他的晨讀夜誦。

幾年之後,岑參會走出嵩山,獻書闕下,並成為一代頂尖的邊塞詩人。

03

這一年,當帝國的東部孕育著傳奇的同時,在西部,一些故事也正悄然上演。

在長安,年過七旬的賀知章每天上班打卡完畢,就會寫寫書法、痛飲美酒。他還會跑到素不相識的人家去喝酒,把荷包拍得山響,表示自己有錢。

不但資深年長的詩人活得瀟洒,年輕人也活力無窮。仍然是在這年的長安,一位青年詩人和一個青年書法家訂交,彼此成為好友。

這位詩人叫作高適,正在浪遊長安。那位書法家叫作顏真卿。彼時高適三十二歲,顏真卿二十七歲,都是昂揚奮發的年紀。

這一年正是顏真卿初出茅廬之年。他參加了吏部銓選,這是士人從政的重要一步。在銓選中,顏真卿出手不凡,被評為高等,授朝散郎、秘書省校書郎。事實上,就憑他那一手藝壓當世的書法,怕都要直接拉到滿分。

高適則相對沒那麼幸運,那時尚未釋褐,仍要再熬好些日子才能出仕。雖然兩人際遇不同,但高適和顏真卿都真心欣賞對方,互相寫下了不少詩歌唱和。

他倆不會知道,許多年後,當那場驚天動地的「安史之亂」發生時,兩人會一文一武,各自成為朝堂的棟樑,共同支撐起大唐的一片天空。

圖源:視覺中國

那一年,高適還和另一位草書名家張旭成了朋友。兩人一見如故,結為莫逆之交。高適曾寫詩給張旭說:

世上謾相識,此翁殊不然。

興來書自聖,醉後語尤顛。

白髮老閒事,青雲在目前。

床頭一壺酒,能更幾回眠?

——《醉後贈張九旭》

這首詩充滿了親切的調侃,把張旭酒後的憨態寫得活靈活現,也可見兩人的關係十分融洽。

04

這一年,還有許多的詩人也正迎來人生的壯盛時節。王昌齡之前剛選了博學宏詞科,授了汜水縣尉;王之渙在四方遨遊,遠至塞外,寫下一首又一首詩篇,聲名愈加昭彰。

這一段時光,不但是唐朝最興旺的時光,也是盛唐詩人們最好的時光。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正精力旺盛、朝氣蓬勃,對未來充滿著期待,覺得一切皆有可能。

李白還沒品嘗到後來被世人誤解、仇視的滋味;杜甫還不知道未來的顛沛與艱辛;王維還懷揣著一份進取之心,人生態度也不曾完全佛系;王昌齡還沒被讒毀,仍然在風風火火地打拚;高適還在韜光養晦;岑參正躍躍欲試;賀知章正品著酒優哉游哉;孟浩然則已經收穫了內心的平靜,不像早年那樣糾結不忿了,而是盡情享受著田園的逸樂。

那一年,他們不斷奔走、徜徉在中國的大地上,寫下了一首又一首詩歌,名作一篇又一篇往外躥,你一篇《望岳》,我一篇《將進酒》,可說爭奇鬥豔、耀眼生輝。張九齡的《感遇》已經在醞釀之中,呼之欲出。它將會傳承《離騷》的餘韻,成為人間最美、最有態度的組詩之一。王維快要出塞了,他的《使至塞上》次年就會誕生,給我們留下無法忘懷的大漠孤煙、長河落日。

這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年份。世間最令人欣悅的便是希望二字,那是比黃金還珍貴的東西。公元736年,便是詩人們希望最飽滿的年代,是孕育著最大可能性的年代。這一年,光壓著暗,青春壓著苟且,信心是最響亮的調子,明天是最讓人期待的物事。恰如李白那句「陽春召我以煙景」,這一年就是唐詩的煙花三月。

讓我們記住這一年,記住這一個個熟悉的名字,以及一張張或昂揚、或振奮、或倔強、或閒適的面孔。這不禁讓人想起義大利詩人彼特拉克的幾句詩:

多幸福啊,

此日,此月,此年。

此季,此刻,此時,

此一瞬間。

作者六神磊磊

作者:六神磊磊

文:六神磊磊 編輯:周怡倩 責任編輯:朱自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24e29360da274f658b7be2db3b6bcdf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