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日常做好護理,突發時做好應急,關鍵時刻救命!

2024-10-14     快樂的小大夫

冠心病,全稱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是心血管疾病中極為常見的一種,其發病與生活方式、飲食習慣、遺傳等多種因素密切相關。一旦確診冠心病,除了必要的醫療干預,日常的護理與自我管理同樣至關重要。

冠心病:心臟健康的「隱形殺手」

冠心病是由於冠狀動脈(心臟的主要供血血管)發生粥樣硬化,導致血管狹窄或閉塞,從而影響心肌的血液供應,引發心絞痛、心肌梗死等嚴重心臟事件。它不僅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嚴重時甚至威脅生命。因此,對於冠心病患者而言,日常護理與自我管理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科學飲食:守護心臟的第一步

1. 低鹽低脂:冠心病患者應嚴格控制鹽分和脂肪的攝入,每日鹽分攝入量建議不超過6克,甚至更低至4克。高脂肪食物,尤其是飽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會增加血液中的膽固醇水平,加速動脈粥樣硬化。因此,應多選擇新鮮蔬菜、水果、全穀物和低脂肪的蛋白質來源,如魚、瘦肉和豆類。

2. 高纖維:膳食纖維有助於保持大便通暢,避免便秘引發的心臟缺血事件。建議多吃富含纖維的食物,如燕麥、糙米、豆類、水果和蔬菜。

3. 戒煙限酒:煙草中的尼古丁會損傷血管內皮,加速動脈粥樣硬化;而過量飲酒則會導致血壓升高、心率加快,增加心臟負擔。因此,冠心病患者應徹底戒煙,並限制酒精攝入。

4. 均衡營養:保證充足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攝入,尤其是維生素C、E和鉀元素,它們有助於保護心血管健康。

適量運動:心臟的「活力源泉」

冠心病患者應根據自身情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適量的運動。運動不僅可以改善心肺功能,增強體力,還能幫助患者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1. 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騎自行車等,這些運動可以提高心肺耐力,促進血液循環。每次運動時間建議在30分鐘左右,每周進行3-5次。

2. 循序漸進:運動應循序漸進,從低強度開始,逐漸增加運動量和強度。避免突然增加運動量,以免引發心絞痛等不良反應。

3. 避免劇烈運動:冠心病患者應避免進行高強度的競技運動,如籃球、足球等,以免加重心臟負擔。

4. 運動監測:在運動過程中,應密切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況,如出現胸痛、氣短、心悸等不適症狀,應立即停止運動,並尋求醫生的幫助。

優質睡眠:心臟的「修復時間」

良好的睡眠是心臟健康的重要保障。冠心病患者應確保充足的睡眠時間,避免熬夜和過度勞累。

1. 規律作息:建立穩定的睡眠周期,每天按時上床睡覺和起床,避免晝夜顛倒。

2. 適當午睡:冠心病患者可以適當午睡,但午睡時間不宜過長,一般不超過1小時,以免影響晚上的睡眠質量。

3. 改善睡眠環境:保持臥室安靜、黑暗和涼爽,使用舒適的床上用品,有助於提高睡眠質量。

4. 放鬆身心:睡前可以進行一些放鬆身心的活動,如深呼吸、冥想、聽輕音樂等,有助於緩解壓力和焦慮,促進睡眠。

心態調整:心靈的「守護神」

冠心病患者往往面臨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和焦慮。因此,心態調整對於疾病的康復至關重要。

1. 保持樂觀: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學會接受和適應生活中的變化,避免過度擔憂和焦慮。

2. 情緒管理: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避免情緒波動過大。當感到焦慮或煩躁時,可以嘗試進行深呼吸、散步或聽音樂等放鬆活動。

3. 社交支持:與家人、朋友和病友保持良好的社交關係,分享彼此的經驗和感受,獲得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

4. 心理諮詢:當情緒問題嚴重時,可以尋求心理諮詢師的幫助,進行專業的心理輔導和治療。

定期監測:疾病的「預警系統」

冠心病患者應定期到醫院進行心電圖、血壓、血脂等相關檢查,以便及時了解病情變化,調整治療方案。

1. 心電圖:心電圖是監測心臟電活動的重要手段,可以及時發現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問題。

2. 血壓監測:高血壓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因此,患者應定期監測血壓,確保血壓控制在理想範圍內。

3. 血脂檢查:血脂水平是評估冠心病風險的重要指標。患者應定期進行血脂檢查,了解血液中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水平。

4. 其他檢查:根據醫生的建議,患者可能還需要進行心臟彩超、心肌酶學等其他檢查,以全面評估心臟的健康狀況。

應急準備:關鍵時刻的「救命稻草」

冠心病患者應隨身攜帶急救藥品和病情記錄卡,以便在緊急情況下能夠迅速得到救治。

1. 急救藥品:常用的急救藥品包括硝酸甘油片、速效救心丸等。這些藥物可以在心絞痛發作時迅速緩解心臟缺血症狀。

2. 病情記錄卡:病情記錄卡上應寫明患者的姓名、年齡、病史、用藥情況等信息。這樣,在緊急情況下,醫生可以迅速了解患者的病情,制定有效的治療方案。

3. 急救知識:冠心病患者及其家屬應掌握基本的急救措施,如心肺復甦術等。在關鍵時刻,這些急救知識可能挽救患者的生命。

關於冠心病有哪些誤解

一、冠心病是老年人的專利

誤解:許多人認為冠心病是老年人才會得的疾病,年輕人不必擔心。

澄清:事實上,冠心病並非老年人的專屬。隨著生活條件和生活方式的改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開始患上冠心病。尤其是那些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長期熬夜、飲食不規律、缺乏運動、吸煙酗酒等的人群,冠心病的風險顯著增加。因此,年輕人也應該重視冠心病的風險,定期進行體檢,並調整不良的生活習慣。

二、沒有胸痛就沒有冠心病

誤解:一些人認為,只有出現胸痛症狀才可能是冠心病。

澄清:胸痛確實是冠心病的主要症狀之一,但並非所有冠心病患者都會出現胸痛。有些患者可能表現為胸悶、心悸、氣短等症狀,甚至可能沒有任何明顯症狀(隱匿性冠心病)。因此,不能僅憑胸痛症狀來判斷是否患有冠心病,而需要綜合心電圖、超聲心動圖、血液檢查等多種手段進行診斷。

三、胸痛緩解了可以不用藥了

誤解:一些冠心病患者在胸痛症狀緩解後,就認為可以停止用藥了。

澄清:冠心病的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胸痛症狀的緩解並不意味著病情已經痊癒。冠心病患者的冠脈血管存在粥樣硬化斑塊,這些斑塊可能導致血管狹窄和心肌缺血。即使胸痛症狀緩解,也需要繼續服用抗血小板、調脂等藥物,以穩定斑塊、防止血栓形成,降低心梗的發生幾率。

四、放完支架就萬事大吉了

誤解:有些患者認為,在冠脈內放置支架後就可以完全治癒冠心病,無需再進行其他治療。

澄清:支架治療確實可以顯著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症狀和生活質量,但它並不能治癒冠心病。支架只是起了一個物理支撐的作用,讓血液循環和供應變得更好。然而,支架內仍可能形成血栓,導致再次發生心梗。因此,安了支架的患者仍需要繼續服用抗血小板穩定斑塊等藥物,以防止支架內血栓形成,減少心梗的發生。

五、得了冠心病不能吃肉

誤解:一些冠心病患者認為,為了控制病情,必須完全禁食肉類。

澄清:冠心病患者並非絕對不能吃肉,而是需要控制肉食的總量和種類。適當攝入瘦肉(如雞胸肉、魚肉等)可以提供必要的蛋白質和營養,但應避免過多攝入高脂肪、高膽固醇的肉類(如肥肉、內臟等)。同時,冠心病患者還應控制脂肪的攝入量,將一天攝入脂肪的總量控制在合理範圍內。

六、血脂正常無需調理血脂

誤解:一些冠心病患者在體檢時發現血脂正常,就認為無需再調理血脂了。

澄清:對於冠心病患者來說,血脂水平的管理至關重要。即使血脂在正常範圍內,也需要將血脂控制得更低,以降低心梗等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因此,冠心病患者應定期進行血脂檢查,並根據醫生的建議進行必要的血脂調理治療。

七、患有冠心病不用藥,靠飲食運動來控制

誤解:一些冠心病患者認為,吃藥會傷身體,因此選擇通過飲食和運動來控制病情。

澄清:雖然飲食和運動對於冠心病的治療和預防非常重要,但它們並不能完全替代藥物治療。冠心病患者需要長期服用抗血小板、調脂等藥物來穩定斑塊、防止血栓形成。同時,合理的飲食和運動也是治療冠心病的重要輔助手段,但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八、患有冠心病就不能運動了

誤解:一些冠心病患者認為,一旦患上冠心病就不能再進行運動了。

澄清:對於穩定型心絞痛、心功能正常的冠心病患者來說,適當的運動是有益的。運動可以增加心肌對缺血的耐受性,從而緩解病情。然而,運動需要適度,避免過度運動導致心臟負擔加重。冠心病患者在進行運動前,應諮詢醫生的建議,並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和強度。

總之,關於冠心病存在許多誤解,這些誤解可能導致患者延誤治療或採取不當的護理措施。因此,冠心病患者應充分了解冠心病的相關知識,遵循醫生的建議進行規範治療和生活方式調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241fa7cbdb888a463d4e724405f2f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