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踐逼死夫差200多年後,夫差九世孫稱王一方,勾踐後代俯首稱臣

2022-08-13     適應生活

原標題:勾踐逼死夫差200多年後,夫差九世孫稱王一方,勾踐後代俯首稱臣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川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勾踐和夫差的故事,想必對很多人來說,都是耳熟能詳、如數家珍

沒想到的是,他們之間的故事結束200多年後,他們的子孫後代竟然再次相遇了。

那他們的子孫後代之間發生了什麼呢?結局又如何?我們來看一看。

01 吳越兩國的糾葛

公元前496年,勾踐的老爹允常駕崩,勾踐繼位,成為新一代越王。

吳王闔閭得知老對手允常駕鶴西去了,認為這是個機會,就派兵攻打越國。

雙方在檇李大戰,結果,闔閭小瞧了新任越王——勾踐

,被他打得落荒而逃,最後負傷太重死掉了。

闔閭臨死前,把王位傳給了兒子夫差,並告誡他:

一定要打敗越國,為自己報仇。

夫差繼位後,謹遵父親遺命,

日夜厲兵秣馬、訓練軍隊

,只待時機到來,就要攻越。

勾踐聽聞此事,嚇得每天

吃不好飯、睡不著覺

。倒不是怕打不贏對方,而是擔心對方搞偷襲。

思來想去,勾踐覺得每天提心弔膽,等著別人來打也不是個事,

便決定先發制人,派兵攻打吳國,先把他打殘了再說。

然而,勾踐的首席軍師範蠡,卻不建議他這樣做,勸他放棄這種危險的想法。

可勾踐死活不聽范蠡的勸告,他認為吳王夫差和他老爹闔閭一樣,都是軟柿子,一捏就碎了。

於是乎,勾踐一意孤行,帶兵出征了。夫差聞風而動,率領全部精銳迎戰。

之後,兩軍交戰於夫椒。

結果,勾踐小瞧了夫差,越軍大敗而潰,損失慘重。

生死存亡之際,勾踐帶著僅剩的5000兵馬,退守在越國都城南部的會稽山。

吳軍士氣大漲、乘勝追擊,攻下了越國都城會稽城(今浙江紹興),包圍了會稽山。

勾踐沒辦法,只好採納大夫范蠡、文種的建議:

向夫差投降,先保住性命,日後再圖復國大計。

夫差的軍師伍子胥建議夫差別答應,直接殺了勾踐,以絕後患,但夫差卻猶豫不決。

這時,范蠡和文種又抓住機會,用黃金和美女賄賂夫差的宰相伯嚭,讓他在夫差面前幫忙說說好話。

最後,夫差聽從伯嚭的建議,饒了勾踐的性命,不過卻讓勾踐到吳國做奴隸。

02 勾踐的絕地反擊

勾踐到了吳國後,夫差讓他們夫婦倆住在闔閭的大墳旁邊一間石屋裡,

每天的工作就是喂馬、打掃茅房等底層工作。

每次夫差出門,勾踐就為他牽馬,還讓他踩著自己的背騎上去。

這期間,

伍子胥一直勸夫差殺了勾踐,否則後患無窮,但夫差被俯首帖耳的勾踐蒙蔽得死死地,就是不肯動手。

有一次,夫差病了,臥床不起。為了徹底打消夫差的疑慮,范蠡就建議勾踐去嘗夫差的糞便,這樣御醫就能根據糞便的味道,給夫差治病。

結果,勾踐真按范蠡說的做了,夫差看見勾踐都這樣了,

一方面認為他確實是真心歸順,沒有二心,另一方面認為這人徹底沒了鬥志,廢人一個。

於是,勾踐在吳國做了三年奴隸後,夫差就把他放回了國。

沒想到,這一放,就是放虎歸山,後患無窮。

勾踐回國後,就制定了「

十年生聚,十年教訓

」的長期戰略,

休養生息、發展農業、增長人口

,使國力得到穩步恢復。

並且他還睡在柴房,在自己屋裡掛了一隻苦膽,每頓飯前都要嘗嘗苦味,提醒自己:不能忘了在吳國的苦難和恥辱!

(臥薪嘗膽)

與此同時,

勾踐還收購吳國糧食,使之糧庫空虛,把西施送給夫差,把他迷得神魂顛倒

,一步步消耗吳國的國力。

直到公元前473年,勾踐覺得時機到了,於是領兵攻打吳國,結果一舉攻破吳國國都,

吳國覆滅,吳王夫差自盡而亡。

就這樣,勾踐隱忍蟄伏、臥薪嘗膽20年,終於一雪前恥。

吳國與越國鬥了70餘年,勾踐與夫差鬥了23年,終於以「越國勝吳國敗」告一段落,勾踐也成了春秋末期的最後一位霸主。

03 勾踐和夫差的後代相遇

然而,任誰都沒有想到,200多年後,勾踐的後代和夫差的後代,又遇到了一起。

不過這一次,雙方的地位卻反了過來,勾踐的後代竟向夫差的後代俯首稱臣了。

話說,夫差死後,勾踐將其子孫全都發配到邊遠偏僻之地,而他的兒子太子鴻、王子徽則攜帶家眷逃到江西婺源鄱陽湖一帶,

為紀念吳國改姓為「吳」,之後他們便在這裡生根發芽、開枝散葉。

夫差的子孫們在鄱陽湖一帶,傳了八世均功業無聞。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後,

夫差的後代中才出了一個名人,就是他的第九世孫——吳芮。

吳芮自幼天資聰穎,飽讀詩書、熟讀兵法,18歲時就曾統領17000多人的兵馬。

秦朝末年,他被封為「鄱君」,是整個鄱陽地區的最高行政長官。

在吳芮的管理下,鄱陽一帶經濟強盛、物阜民豐,因而他也深受地方百姓愛戴。

然而當時,秦朝統治嚴酷,徭役繁重,各地百姓們苦不堪言。後來,陳勝、吳廣揭竿而起、起義反秦。

吳芮作為秦朝官吏,第一個站出來響應,他聚集當地兵卒,形成了自己的一股勢力。

之後,隨著項梁、項羽叔侄聲勢越來越大,吳芮就率部投到了項羽帳下。

當時,吳芮出兵橫掃贛、湘、桂一帶,威鎮江南,各地勢力紛紛前去投奔,就連秦朝一些官吏也率部下歸附。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勾踐的後代閩越王騶無諸和越東海王騶搖也來投靠吳芮,他們是勾踐的十四世孫。

04 吳越兩國後代的結局

那勾踐的後代又是怎麼傳承下來的呢?

公元前473年,越滅吳。公元前333年,楚滅越。吳、越兩國先後滅亡了,但他們的子孫未滅。

而越王勾踐的子孫們則散落在今浙江、福建、廣東沿海一帶,當時由於這一帶的越人眾多,故又稱為「百越之地」。

秦始皇兼并天下後,福建一帶被稱為「閩越」、又稱「東越」。廣東一帶被稱為「南越」。古時「粵」同「越」。《史記》稱為「東越」和「南越」,《漢書》稱為「兩粵」。

今日的浙江、福建、廣東是發達的「沿海地區」,而2300年前卻是「蠻夷之地」。

勾踐的後代在「百越之地」繁衍生息,傳至第十六世時,出了兩個有名的人物,

一個是統治福建一帶的閩越王騶無諸,另一個是統治浙江一帶的越東海王騶搖。

秦朝末年,各地起義不斷,六國貴族紛紛起兵抗秦,騶無諸和騶搖也分別是起義軍中一方勢力。

後來,吳芮聲勢越來越大,騶無諸和騶搖便攜帶部下前去投靠。

於是,這兩個有著幾百年夙怨世仇的吳、越王族後代,再一次相遇了。

不過,這一次是勾踐後代向夫差後代俯首稱臣。

起初,騶無諸和騶搖都是跟隨吳芮在項羽帳下效力,在起義反秦中立下了不少功勞。

後來,項羽入主關中,借楚懷王之名,自立為西楚霸王,並分封十八路諸侯。

其中劉邦被封為漢王、吳芮被封為衡山王,而騶無諸和騶搖則什麼也沒被封。

以前,他們好歹也是個王,可項羽連個「千戶侯」、「萬戶侯」也沒封他們,他們意見很大。

之後,楚漢戰爭開始,劉邦和項羽爭天下。

吳芮在好友張良的勸說下,投靠了劉邦,失封的騶無諸和騶搖,自然也跟著投靠到了劉邦帳下。

公元前202年,劉邦打敗項羽,項羽在烏江自刎,劉邦稱帝,建立大漢王朝。當上皇帝的劉邦,自然要對手下諸將論功行賞。

吳芮被封為長沙王,統領「長沙國」,建都臨湘,即今日的長沙市。

騶無諸被封為閩越王,統領「閩越國」,建都東冶,即今日的福州市。

騶搖不知何故沒有被劉邦封賞,可能是劉邦覺得越國後裔只封一個王就夠了吧。不過,劉邦去世後三年,

劉邦的兒子漢惠帝劉盈,考慮到騶搖功勞頗高,便封他為東海王,又稱東甌王,統領「東海國」,建都東甌,即今日的浙江永嘉縣。

「長沙國」在今之湖南一帶,「閩越國」在今之福建一帶,「東海國」在今之浙江一帶,在當時都屬於區域自治的形式

,所謂「天高皇帝遠」,他們都可以說是處於獨立狀態的藩屬國。

劉邦這是在仿效周公

「存亡國,繼絕世

」的做法,於是,

勾踐和夫差的後代,在經歷了幾百年的朝代更迭後,可以說又在某種程度上復國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22fc733b77e8296b81f6a31876a5db1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