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新喜
這一次上海車展,新能源汽車勢頭兇猛,傳統燃油車型有58款,新能源車76款,新能源車第一次超過了燃油車。
尤其是仰望是跟蘭博基尼、保時捷、賓利放在一個展館裡的。而更難得的是,仰望的人氣超級高,人群擁擠,一眾保時捷高管集體圍觀比亞迪展台,連蘭博基尼、賓利、法拉利高管都來參觀。反觀大眾、本田、馬自達等燃油車企展台,則是另一番景象,非常冷清。
不少業內人士開始聲調一致的唱衰燃油車:表示看完這次車展,就知道「燃油車「已死」!純燃油車撐不了幾年了」、上海車展把燃油車逼到了牆角、燃油車進入倒計時、這可能是燃油車最後一次車展了等等。
從這些業內人士的「驚呼」中看來,燃油車很快要完蛋了,純電車要一統江湖了,未來兩年大街上不會有燃油車的存在了。
這種「驚呼」背後,其實就是罔顧汽車產業發展規律,過於誇大了趨勢、誇大了趕英超美的進度。有點類似於當年5G面世的時候,大眾「驚呼」5G時代來了,5G將給各行各業帶來驚天巨變,手機產業將會發生顛覆式變革,VR、AR、元宇宙、區塊鏈、AI、無人駕駛、遠程醫療等等一切,將依託5G技術,給整個科技界帶來翻天覆地的變革。
如今從2019年到今天,4年過去了,5G技術帶來了變革,但變革意義遠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大,手機行業的發展似乎陷入了停滯,人們暢想中的5G技術將給手機行業帶來的「驚天巨變」並沒有發生。
過度拔高電車的發展,燃油車很快完蛋的想法,其實就是沒有尊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放衛星式的喊口號其實無助於產業的良性發展。
為什麼燃油車巨頭要推電車?要抓住時代趨勢,穩定品牌溢價
從仰望U8、小鵬G6、高合HiPhi Y、哪吒GT、深藍S7、騰勢N7到極星4、大眾純電ID.7,當前引發媒體與業內關注的車型,基本上是電車,這些車型裡面沒有一款油車。
寶馬首次以全電動化陣容參加上海車展,參展車型包括創新純電動BMW i7 M70L、插電式混合動力的BMW XM Label Red限量版、純電動BMW iX1。另外還有插電式混合動力全新BMW M760Le和純電動勞斯萊斯閃靈(Spectre),沒有一款純燃油車。
奧迪也是如此。奧迪 A6 Avant e-tron 概念車、奧迪urbanphere 概念車以及奧迪Q4 e-tron、奧迪「Roadjet陸地專機」Q5 e-tron、奧迪RS e-tron GT。全是純電車型,沒有一款燃油車。
奔馳攜旗下梅賽德斯-奔馳、梅賽德斯-EQ、梅賽德斯-邁巴赫、梅賽德斯-AMG、G級越野車全品牌27款車型參展,其中接近一半的車型是新能源車。
電車的發展有目共睹,數據顯示,今年3月,國內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達61.7萬輛,同比增長35.2%,環比增長24.5%。
那麼為什麼這麼多廠商都要在車展上發布電車呢?一是害怕在電車領域落後。二是要在電車高端陣營占據一席之地。
比如從BBA來看,它的電車賣不好,但是燃油車依然牢牢占據高端陣營。但是對於它們來說,電車的增長趨勢擺在這兒,無論如何都要在該陣營搶占一席之地。而且從寶馬、大眾電車的銷量來看,它們也有可能成功。
但是上海車展電動化趨勢並不代表燃油車完蛋了,尤其是高端陣營,BBA燃油車地位非常穩固。無論是今年2月,還是3月的高端轎車銷量,前六、前七基本是BBA霸榜。
高端轎車市場,基本全是BBA燃油車。奧迪A6L這款車型從2月同比增長49.2%增長到65.2%。奔馳C級從2月同比29%到3月同比增長了50%。可以看到,BBA的爆款車型的銷量增長是在加快的。
本質上,燃油車提供的產品穩定性體驗以及品牌溢價依然有電車所不能及的地方。越往高端走,電車在加速、冰箱彩電大沙發的構成的體驗優勢上越薄弱,打動用戶越難。
另一方面,BBA在燃油車高端車型的體驗構建上,綜合競爭力是非常全面的,電車的車機體驗以及智能化體驗構建的壁壘還不足以左右消費者尤其是高端市場用戶的購車選擇,關鍵是高端燃油車當前給到的品牌溢價與產品穩定性以及身份加持效應依然在市場被認可,從產品體驗的全面突圍以及對用戶心智的搶奪,電車短時間內是很難撼動高端燃油車市場地位的。
從目前的銷量數據來看,新能源的增長優勢明顯,燃油車下坡路明顯,這其中一部分源於電車用車成本的因素,帶動了市區通勤需求以及網約車大軍的高速增長,一方面是新能源車的產品優勢還是電車的綠牌加持下的一系列稅費、補貼、牌照優勢帶來的,可能2年後一旦綠牌取消,沒有綠牌加持下的系列稅費優惠與牌照、不限行等優惠政策,部分二三四線電車可能會迎來生存危機。
從目前的趨勢來看,純電車的時代趨勢依然在,但僅僅以上海車展車企都開始展出自己的電車,就下結論燃油車要完蛋,無疑是早了點,車展展示電車是為了迎合電氣化大潮與趨勢,對於BBA來說,其燃油車市場份額還是穩定的,但是它們要抓電車增量市場,把電車的品牌溢價做上去,這是一塊增量的蛋糕,肯定是要去爭奪的。
而現實中的趨勢變化是緩慢的,要改變消費者尤其是高端市場消費者的品牌認知更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
消費者選擇燃油車的理由依然存在
畢竟,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很多選擇燃油車的理由依然很多:首先是安全性更高,現在電車時不時曝出各種自燃現象,讓不少消費者對電車依然存在一定顧慮,尤其是電車一旦燃燒,不易滅火,逃生時間短暫,這也是不少消費者仍然堅持選擇油車的一個重要原因。
其次是油車的動力性能輸出穩定,只要有油,動力性就不會變化,不會因為油量的減少而衰減,而電動車往往在電量較高時提供很好的動力輸出,電量剩餘不多,則會減低性能,而電池也會伴隨著使用年限的延長,性能衰減,給用戶使用中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
此外是油車能適應更多的用車環境,各種複雜路況與極端天氣都能開,無論炎熱以及高寒,一年四季不受環境條件約束。電車就不行,極端高溫環境充電不安全,極端低溫天氣,高寒地區,電車的使用與續航力大幅下降,也面臨充電慢等問題。
尤為重要的問題是續航補能的問題,這是電車最大的短板,充電樁數量不夠多,分布不夠密,充電時間過長。油車加油快而且方便。加註站遍布全國,加註時間短,一般5分鐘就加完了。相比起來,純電動車充電要40分鐘甚至1個小時。特別是到冬季寒冷天,電池性能下降,行駛里程縮短不說,無論是充電還是換電都帶來極大的不便。
燃油車是否會退出歷史舞台,終究要從產品角度來說話,我們要的是更好的、更穩定的產品,而不是只看到趨勢,趨勢是電氣化,但是該解決的產品短板依然擺在那兒,我們在沒有很好的解決電車的各種問題之前,一味叫囂燃油車退出歷史舞台其實就始終沒有看到本質問題。
我們要的是更好的車,這也是為何BBA一直占據著高端陣營。燃油車會不會退出歷史舞台,是由消費者決定的,不是由車展決定的。
車展是一個車企營銷的舞台,沒有人想錯過大趨勢,因為所有的汽車廠商都必須有拿的出手的電車來證明自己的能力,證明自己在時代的大趨勢中,並沒有落後,你能造的,我也能造,關鍵是他們手裡還有燃油車內燃機技術。比如說從當前寶馬IX 3以及大眾ID系列來看,他們的電車產品銷量與產品體驗正在起來。
人們想要體驗電車的推背感、加速感,但是他們其實也想要有燃油車能給到的安全性、穩定性打底。在此基礎上,追求冰箱彩電沙發以及電車智能化層面的一些標配型體驗。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車展決定不了燃油車的未來,只有消費者才能決定燃油車何時退出舞台。
三個趨勢給燃油車續命
從目前來看,有三個趨勢在給燃油車續命:
其一是2年內取消綠牌,藍綠牌合併在即,一旦取消綠牌,不限購、不限行、購置稅優惠等相關政策利好不再給到電車,增值稅、教育費附加稅,購置稅、牌照稅、養路費等要同樣收取,那麼這部分剛需肯定受到一定的影響。沒有綠牌加持的電車很可能因為牌照、稅費優勢不再而導致銷量的增長受阻。
其二:混動的發展有可能會喧賓奪主,力壓電車一頭。我們也看到,最近一年時間裡有不少自主新能源車企以及燃油車企,都在加碼插混車型的研發及投入。混動其實依然是基於內燃機技術,是建立在燃油車的基礎之上,它也是在給內燃機技術續命。
從目前來看,混動支撐了新能源的很大一部分銷量,當2022年是國內PHEV(插電混動)爆發的年份,增速達到167%,相較而言BEV(純電)增速為85%。比如我們從新勢力三大頭部蔚小理來看,賣的最好的是理想,而理想主打的是增程式混動。
在不少人看來,混動的本質還是燃油車,這說明消費者還是想要追求穩定性。畢竟,混動汽車能給人的安全感,就是與燃油車類似,有油就能開,沒有續航焦慮。而加油站無處不在,加油過程安全而又快速。
尤其是從歐洲撤回禁燃令,開始發力新型燃料來看,燃油車有可能會迎來一波續命。從歐洲的新型燃料技術發展趨勢來看,純燃油的燃油車未來還會有哪些變化,燃料技術是否會帶來新的變革,我們其實還無法做出準確判斷。
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在可預見範圍內,支撐燃油車的內燃機技術作為一種能量轉換的產品技術形態不會消亡,甚至還會存在很長的歷史時期。
從目前來看,電動車的快速發展,對於減少燃油消耗的確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電車目前的產品短板還很多,要替代燃油車遠不是喊口號就能成功,仰望星空,埋頭看路,切實解決燃油車自燃問題,高溫與低溫的不適應與安全性、用車體驗問題,電池壽命問題、充電續航等電池技術問題,推背感帶來的乘客暈車不適問題等等,電車要解決的問題還有很多,歸根結底,消費者需要的是更好的產品,而不是選擇什麼產品陣營。
要淘汰燃油車的從來不是車展,而是消費者的真正需求,讓市場的回歸市場,讓市場比拼回到產品本身,我們才能看清楚時代大勢的走向以及這個趨勢還有多久。從目前來看,還遠遠沒有到電車就已經淘汰燃油車的時候。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作者微信公眾號:智能新連接 熱點微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