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錯冷處理?要用對方法,「暫時隔離法」才能發揮效果

2020-01-04     奶嘴媽媽育嬰師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在逛超市的時候,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家長不同意給小孩買他們想要的玩具就蹲在地上撒潑、打滾、大哭大鬧;在家的時候,明明已經到了吃飯、睡覺的時間,他們還是不願意去,堅決要把動畫片看完才肯去,不給看就不停的哭鬧等等一系列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們會碰到很多,大多數的爸爸媽媽會選擇讓孩子自己一個人待在一個地方,不搭理他們,或者默默的陪伴在他們身邊,讓他們盡情的哭夠、鬧夠,等到他們冷靜下來再去和他們交流,實際上這是一種冷處理的方法,也叫做"暫時隔離法"。

什麼是"暫時隔離法"?

"暫時隔離法"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林恩·克拉克提出的,當孩子發生不良行為之後,立刻讓他停止活動,以不超過10個字的言語告訴孩子他將要被送到一個沒有人的單調、乏味的地方進行隔離,等到隔離結束之後再和孩子冷靜下來交談,詢問他隔離的原因。

正確使用"暫時隔離法"對家長及孩子的好處:

1、 可以快速有效的終止孩子的不良行為,讓孩子冷靜下來,甚至可以永久性的終止某些不良行為,進而使良好行為取而代之;

2、 家長可以不僅簡單易學、隨時隨地的使用,同時也能減少家長的生氣和不安,給時間讓家長也冷靜下來你,成為孩子理性的、冷靜行動的榜樣,另外也不會對親子之間的關係有很大的影響,容易很快的回覆至正常。

"暫時隔離法"需要正確使用,否則將會適得其反:

案例:

這天晚上,吃完飯小孩坐在客廳看動畫片,不亦樂乎,媽媽的聲音從廚房傳出來:"寶貝,不要再看電視了,你已經看了一個多小時,作業是不是還沒做完。"孩子隨意的應了一聲便不再搭理媽媽,繼續看電視,不一會兒,媽媽清理完廚房發現孩子還在看電視,有點生氣地對孩子道:"你還要我催你多少次!都這麼晚了,作業還不寫,明天老師催你交作業我看你怎麼辦,快點去寫!都8歲了,不能再這樣了。"

孩子似乎沒有意識到媽媽已經有點生氣,繼續沉浸在動畫片的樂趣裡面,笑嘻嘻的說道:"等會兒,再等會兒,讓我看完。"這下媽媽真的惱火了,怒氣沖沖的關掉電視,催促他趕緊去做作業,孩子立馬嚎啕大哭起來,聽見孩子的哭聲,媽媽更加心煩起來,對孩子吼道:"你太不聽話了,我要把你隔離一會,懲罰你!"

孩子從來沒有聽說過隔離這個說法,並不清楚是什麼意思,毫不在意地繼續哭鬧,不願意動,媽媽生氣的把孩子扯到廁所裡面,留他獨自一人在廁所裡面哭鬧,九分鐘過後,媽媽說道:"你可以出來了。"孩子出來後,自己一人回到了房間,接連幾天都拒絕和媽媽說話。媽媽自己也沒想到結果竟然變成了這樣。

媽媽沒有正確的實施"暫時隔離法",所以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實施"暫時隔離法"家長需要注意什麼?

(一)暫離需要有限度:

1、 這個地方一定是可以放心地讓他獨自待一會的安全的地方;

2、 對孩子做出懲罰前,一定要向孩子解釋什麼是暫時隔離法;

3、 注意時間的掌控,一般遵循"一歲一分鐘"原則;

4、 不能有手機、電腦、電視或玩具等令人分心的東西;

5、 注意千萬不要將孩子鎖在房間內,很危險、也很容易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6、 詢問孩子隔離原因時,即使孩子不說也不要過分在意。

(二)並不是所有錯誤都能使用"暫時隔離法":

不適用於孩子們不喜歡的事情,如未做作業、未做家務、沒有收拾玩具、鬧彆扭、過度興奮的行為、生氣、恐懼、孤僻、喜歡獨處、父母沒有親眼看到孩子的不良行為等。

(三)計時應該使用專門的工具:

像是可以聽見鈴聲的計時器,能讓孩子聽到聲音,而不是家長自己的手錶

(4) 在開始使用該種方法時,孩子年齡不應超過11歲;

(5) 親自觀察不良行為:

需要是家長本人親自看到或者聽到的不良行為,並在此不良行為發生後十秒內暫停孩子的活動;

(四)二至四歲之間,暫停的及時性尤為重要。

小貼士:

在以下具體情況應使用"暫時隔離法":

主要適用於不良行為,衝動性、攻擊性、情緒性行為,打人、發脾氣、咬人、惡意取笑其他孩子、搶他人的玩具、揪頭髮、掐他人脖子、向他人扔石頭、扔樹枝、虐待小動物、擰人、抓人、做危險的事情、打小報告、大聲哭啼、以言語或身體姿勢威脅要打人、咒罵或詛咒他人、在樓梯上推人、飯桌上亂扔食物、有意損壞家具或房屋裡的其他物件、嘲弄或羞辱父母及長輩,警告之後仍大聲的抱怨或發脾氣、向別人反覆做鬼臉,警告後仍然不停止該行為、隨意打斷他人的談話、不服從命令、不能立刻終止錯誤行為等。

怎樣用對"暫時隔離法"?趨利避害

5歲的明明是個活潑好動、有點淘氣的孩子,是家裡的獨子,家人非常寵愛他,每當他想要的東西或是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能得到時,就會在家大發脾氣,大哭大鬧,摔東西,踢門,生氣跺腳。爸爸媽媽為此沒少和他坐鬥爭,他也沒少挨爸爸媽媽的打,可他下次仍然會發生同樣的舉動,爸爸媽媽感到很生氣但拿他也沒辦法。

這天,明明的堂妹一家來到明明家做客,妹妹想和明明玩耍,可是明明並不樂意和妹妹玩,甚至不允許妹妹碰他的玩具,只要妹妹手裡拿了東西,他都會搶過來,妹妹委屈的嚎啕大哭起來,媽媽提醒說:"明明你是哥哥,要讓著妹妹,何況妹妹今天還是我們家的客人,老師怎麼教你迎接客人的呀。"明明不搭理媽媽的話,仍然自顧自地玩著手裡的玩具。媽媽又說了一句:"明明快給妹妹一個玩具,你看她哭得多傷心。"明明不耐煩地說:"我不喜歡她,不想給她玩我的東西。"妹妹聽到明明的話,哭得更加大聲了,最後,爸爸強行拿走了他的一個玩具,遞給妹妹。明明試圖去搶,被爸爸阻止,隨後大哭大鬧起來,躺在地上打滾。

這時明明的阿姨對明明的爸爸媽媽說道:"明明亂發脾氣,應該暫時隔離。父母對待不聽話的孩子就應該使用'暫時隔離法'的策略。這對於終止兒童的不良行為很有效果,我經常實施這種方法對妹妹進行管教,效果很不錯。" 說完拿了一個小鬧鐘遞給爸爸媽媽,爸爸媽媽決定試試用這種方法來改掉明明的壞習慣。

首先他們把明明的"亂發脾氣"確定為"目標行為",並向明明作了一番解釋,告訴他每當他尖叫哭鬧、打滾時,爸爸媽媽都會很冷靜地命令他立即到衛生間去暫時隔離,並把鬧鐘設定為5分鐘,直到鬧鐘響他才能出來。

在他們使用暫時隔離法的第三天,明明已被隔離了10次。在以後的一段時間中,隨著反覆應用暫時隔離法,明明漸漸地減少了發脾氣的次數,很少再無理取鬧,知道用正確的方式與他人交往,學會了尊重他人並且懂得與人分享,再也不是那個自私、不懂事的明明了。

我們在採取"暫時隔離法"之前:

1、向孩子解釋什麼是"暫時隔離法";

2、告訴孩子對他使用這個方法的原因。

實施之中:

1、遵守"一歲一分鐘"原則;

2、設定好鬧鐘,並打開聲音,確保孩子可以聽到鬧鐘響聲;

3、確保孩子待的地方是無聊的、乏味的、安全的;

4、家長必須冷靜。

實施之後:

家長詢問孩子暫時隔離他的原因,如孩子不回答則不必強求。

我是奶嘴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於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21SacG8BMH2_cNUgHzP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