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圖書館藏古籍善本近34萬冊件,特藏81萬餘冊件 (截至2014年6月) 。這些館藏善本直接繼承了南宋以來歷代皇家珍藏,更是明清以來諸多私人藏書家的畢生所聚。
目前,廣大讀者可以通過國家圖書館主頁的「資源」連結檢索到善本資源的資料庫。資料庫內容主要包括:數字善本、敦煌遺珍、西夏碎金 (西夏古籍書目數據及原件影像) 、數字方誌、民國圖書 (含部分新善本) 、宋人文集、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漢籍、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善本特藏資源等。
此外,到館讀者仍可通過傳統閱覽方式查閱善本古籍資料,善本閱覽室、敦煌吐魯番文獻閱覽室、舊方誌閱覽室可見相關文獻。縮微閱覽室可查閱已製作成膠片的古籍善本資料。
隨著國家圖書館展覽業務的不斷拓展,館藏資源開發的力度不斷加大,展廳的大面積擴容和展覽硬體水平的提升,為廣大讀者近距離進行善本鑑賞提供了條件。隨著不同主題的善本展的開放,將有更多的讀者近距離接觸藏品,感受中國古代典籍的魅力。
一、什麼是善本?
古籍善本之美,表現在古籍內容的思想深邃、文辭優美、敘事生動上,也表現在古籍形式的手澤如新、寫刻精美、墨烏紙玉、裝幀典雅上,有很高的藝術鑑賞價值。
然而,究竟什麼是善本?顧名思義,「善」就是「好」的意思,善本就是好的古籍本子。其最初的含義,是指經過嚴格校勘、無文字訛脫的書本。現在則把古代典籍中具有較高歷史文物性、學術資料性和藝術代表性的部分稱為「善本」。一般我們有這樣一些判斷善本的基本標準:
一是古舊。這是清以來的藏書家公認的標準。年代越久、存世越少則越「善」,如宋刻本、元刻本、明嘉靖以前刻本、明活字本、明抄本、清前期及中後期的抄本和稿本等。
二是精勘精審。本子無論從內容還是外觀上講,越接近它本來的內容就越好。這些本子錯誤較少,排版和校勘比較嚴格。這一標準遵循了古籍整理專家黃永年主張的校勘性善本的理念。
三是足本。「 足」 的意思就是內容齊全,包括卷冊齊全或單本內容齊全。同時,序跋也是非常重要的判斷標準,完整的序跋有助於善本的斷代、輯佚收藏歷史的判斷。這樣的本子是相對於殘本而言的,故稱「足本」,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品相完好。
四是蟲蛀、霉變、受潮等自然因素造成的破損較少。
然而,是否以上條件全部滿足的本子就可以稱為「善本」?歷代的藏書家是否還有其他的評判標準?回答是肯定的,接下來我們來看還有哪些評判依據。
判斷善本的其他依據主要有:
(1) 刻印精美、裝幀雅致,書中帶有版畫的,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如紅樓夢一百二十回 (見圖1) 。
(2) 記錄特定歷史事件,具有學術價值和史料價值。如民國時期反映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等重要歷史事件的文獻,目前館藏將其歸為「新善本」。
(3) 採用了特殊的印刷技術的本子。如武英殿聚珍版本、多色套印本、石版印本、珂羅版本。
(4) 依據藏書者自身的收藏取向選取。如浙江的劉氏嘉業堂藏書,總計六十萬卷,其中六十五部為宋刊本,七十四部為元刊本。其翻刻書籍以「四史」最為著名,藏書也以史書居多。其中有代表性的宋刊史書有蜀刻大字本《史記》、大字監本《三國志》、白鹿書院本《漢書》和一經堂本《後漢書》。
上述主要為中文善本的判斷標準。此外,國家圖書館館藏西文善本則堅持以下原則:以1850年以前出版的外文書為主,兼顧各學科領域中的重要著作的重要版本、外文重要漢學著作、反映新印刷技術和裝幀方式的初版書以及珍稀限量本;特藏主要為藏書機構和著名學者的外文專藏,如西什庫的北堂藏書,普意雅、穆麟德、鄭振鐸、袁同禮、梁啟超、宋春舫等名家專藏。
這次主要講中文善本的鑑賞,西文善本內容不再贅述。
二、善本印刷裝幀常識
大家來國家圖書館看善本展覽,經常會在展簽上看到一些描述展品的名詞,這些名詞一般與善本的刻印方式、成書年代和裝幀形制有關,只有理解它們的含義才能更好地欣賞善本古籍。
善本按照記錄的方式主要分為寫本、稿本、印本、抄本和刻本。寫本和抄本的記錄方式相近,都是人用當朝的書寫工具一筆一畫抄寫出來的本子 (見圖2) ,敦煌經卷大部分屬於這個範疇。稿本和抄本有時會合稱為稿抄本,記錄方式與寫本相似 (見圖3) 。印本和刻本都是印刷術使用後的產物。
若按善本的刻印機構來劃分,主要分官刻本和私刻本。若細分,官刻本又包括內府刻本、藩府刻本等。私人出資設立的書坊、書鋪刻的坊刻本則屬於私刻本。
按照朝代劃分,常見的描述有宋刻本、元刻本、金刻本、明刻本、清刻本等。
按照刻印的版次劃分,初刻本相當於當代書籍的第一版第一稿,翻刻本則是根據初刻本或其他版本又進行再次印刷得到的本子,影刻本即模仿某一刻本再進行雕刻印刷的本子,同樣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在善本的文字說明中有時會看到遞修本字樣,實際上就是前朝的刻版在後世又重新印刷了書籍。例如,宋版書版經過元明兩代修補後重印,稱「宋刻元明遞修本」。也有對印刷方式的說明,如銅版印本就是用銅版雕刻的印版印刷的本子,其主要特點是字跡邊緣非常細膩,可印紅、綠等多色。同理,石印本就是石版雕刻的印版所印的本子。珂羅版印刷是清代自日本引進的一種印刷方式,主要用珍貴的石材做底版,印刷次數有限但印刷質量上乘,是印製書畫作品常採用的方法,也是至今仍用於製作書畫高仿品的印刷方法。聚珍本和活字印本有相似處,但不盡相同。活字印刷發明後,用木、銅、膠泥等材質做成的活字在排字版中按照印刷內容排列好後印出本子。作為活字,畢竟是人工雕刻的字塊,工匠的工藝也有好壞之分,那些刻制精美的活字就被搜集到一起來印書,印成的古籍稱「聚珍本」。還有一個古代書籍出版術語叫「百衲本」,也就是把同一本書不同版次中的書頁、書版抽出來合印成一本書,這種方式既能降低成本又利於書籍大量傳播,但明顯的特徵是不同段落章節的字體不一,看上去體例並不一致。
此外,中國古代典籍與我國的科舉制度息息相關,與文人交往關係亦甚為密切。古代文人贈友人禮品時往往是一書一帕,有時手帕上也會題詩題字與贈書內容形成呼應,這樣的贈書稱「書帕本」。當時,許多儒生參加各級科舉考試往往不在自己的家鄉,都要行較遠的路趕考,為了便於攜帶書籍隨時溫習,於是巾箱本和袖珍本應運而生。巾箱本用套子將散放的一冊冊圖書包裹在一起,而袖珍本體積小,這些裝幀形制都方便了書籍的攜帶。
三、歷代刻書特點
刻書是人類重要的文化活動,是一個時代政治、經濟、文化風貌的直接體現。書籍校勘的粗精、開本的大小、裝幀特點、刀法的精拙、印紙的優劣、墨色的好壞、字體的風格無處不折射著時代特點。本文主要講的是宋以來的刻書特點。
1.宋代刻書
宋代刻書版式清朗整潔。宋前期書籍多白口四周單邊;後期多白口,左右雙邊、上下單邊,少數四周雙邊。上下魚尾撰簡化書名、頁碼、卷次等。官刻書有校勘官銜名,私刻有書題記、牌記。
宋代刻書字體方正勁健有歐體風格。今天我們在word文檔中看到的仿宋字體就是根據宋代刻書的字體樣式設計的。有遇到避諱的字刻寫時會少一筆。在書的版心位置常會看到刻工姓名 (見圖4) 。紙張多用皮紙、竹紙,蝴蝶裝比較多見。
2.元代刻書
元承南宋遺風,尤其元初與舊時私坊刻書並無明顯差異。但隨著時間的變遷,元刻本衍生出自己的風格 (見圖5) ,可以簡要概括為黑口、趙字、無諱、多簡。
3.明代刻書
明代刻書版式在明成化年以前與元刻本十分相似 (見圖6) ,正德、嘉靖後多白口,黑口日益少見 (見圖7) 。
字體上,洪武至成化年間用趙體字。正德、嘉靖除司禮監刻書外推崇宋體字。隆慶、萬曆年間演變為橫輕豎重字體,天啟、崇禎年間字體由方正變狹長。用字避諱方面,在萬曆年後比較嚴格,如「常」字用「嘗」替換,「校」字多用「較」替換。
4.清代刻書
清代刻書版式開闊疏朗,比普通印書一般要大,上方的留白較多 (見圖8) 。字體上清初沿襲了宋體風貌,後期由狹長逐漸變扁平。這與國力的強弱有密切聯繫,開本大字狹長刻印的成本就會高,反之開本小字扁平刻印的成本就會降低。避諱主要是涉及帝王名字中的字會選用他字代替。
講到清代刻書不得不講具有代表性的內府寫本。所謂內府寫本主要指中央各部院衙署和內廷各部門人員精抄而成,主要供內廷使用的典籍。這些典籍往往校勘精審,紙精墨妙,朱欄玉楮,或圖文並茂,或多色並用,書冊首末處鈐寶璽印章。有些精寫本出自名臣、書家之手,書法精妙,其價值當與法書名畫等視。此類書複本極少,有的抄本從未刊刻過,所抄內容可能為幾近失傳的,精寫細繕所需功力又數倍於刻本,加之內容本身的多重價值,御覽之書所獨有的意義等,內府抄本多為妙絕精品,如《永樂大典》《春秋集傳大全》《金史》等。
四、館藏精品善本鑑賞
2014年9月,國家圖書館館藏精品大展正式與觀眾見面,通過展覽的方式揭開館藏善本精品的神秘面紗,讓更多的百姓在鑑賞的審美體驗中,感受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欣賞到古籍善本之美,使館藏善本精品走進大眾的文化生活,活化了館藏資源,提升了館藏資源的社會文化價值。
展覽展出的宋刻本有北宋刻遞修本《漢書》、宋淳熙七年 (1180年) 蘇詡筠州公使庫刻本《詩集傳》、宋端平刻本《楚辭集注》等存世孤本或傳世最早版本,以及宋臨安府陳宅書籍鋪刻本《唐女郎魚玄機詩》、宋建安黃善夫家塾刻本《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等反映宋代版刻風格的刻本精品;金元刻本精選金刻本《南豐曾子固先生集》、蒙古乃馬真後元年 (1242年) 孔氏刻本《孔氏祖庭廣記》等;明刻本有洪武三年 (1370年) 內府刻本《元史》、嘉靖三十年 (1551年) 徽藩月軒道人刻本《詞林摘艷》、正德六年 (1511年) 楊氏清江堂刻本《新增補相剪燈新話大全》、崇禎十年 (1637年) 宋應星自刻本《天工開物》等各類刻本。這些存世早、版本精及對中國文化具有重要影響的古籍珍品,讓我們領略古色古香的古籍之美的同時,也對典籍反映出的中華文化發展脈絡有了整體的認識。
接下來,簡要列舉一些善本精品展中的展品和大家一同賞析,對更多的善本精品感興趣的讀者朋友可以繼續到展廳參觀,近距離鑑賞珍品。
魚玄機是晚唐時期的女詩人,在正史中罕有記載,與當朝的李冶、薛濤、劉采春並稱為唐代四大女詩人。她與溫庭筠是忘年交。她為當朝狀元李億的妾,後出家為道姑,尤工於詩歌,詩文清麗,多酬唱之詩。本次展出的魚玄機詩是宋代臨安府陳宅書籍鋪刻本 (見圖9) 。雖為私家刻書,但刻印質量上乘,卷上可見黃丕烈、顧蓴、潘奕雋藏書題跋,曹貞秀、瞿中溶、袁廷檮、石韞玉、徐渭仁等題詩,清代李福、歸懋儀題詞,明代朱承爵、王芑孫、盛昱等題款。此本鐫刻秀麗,為宋代書棚本的上品。
《 文苑英華 》 是北宋四大書之一,也是我國古代一部重要的詩文工具書。它收錄了自蕭梁至唐五代,近2200位文人作家的近20000篇文章,是研究唐代文學文化的主要參考書。我們看到的這本《文苑英華》由李昉等輯,為宋嘉泰元年至四年 (1201~1204年) 周必大刻本,可見羅振玉題跋,是《文苑英華》現存最早的刻本。開本宏闊,刊刻精美,保留了宋代蝴蝶裝的舊貌 (見圖10) ,鈐有「緝熙殿書籍印」「內殿文璽」等印。迭經南宋內府、明晉藩及清內閣大庫遞藏,現存世共15冊,國家圖書館藏13冊。
《 芥子園畫傳 》 又稱 《 芥子園畫譜》,是初學者學習中國畫技法的教科書。該圖譜誕生於清代。清代著名文學家李漁曾在南京造別墅命名為「芥子園」,並支持他的女婿沈心友以及王氏三兄弟 (王概、王蓍、王臬) 編繪畫譜,在畫譜成書出版時,便以此園命名。此畫譜堪稱中國畫的教科書。國家圖書館藏《芥子園畫傳》,採用彩色套印的方式,畫風清新、刷印精美。圖11中的這幅花鳥結構布局合理,花鳥描繪生動,是上乘的收藏品。
又稱「脈望館鈔本古今雜劇」,脈望館是趙氏父子藏書樓的名字,《仙經》中曾經記載「蠹蟲三食神仙字,則化為此物,名曰脈望」,「脈望」實際上就是書蟲的意思。此書是脈望館主人趙清常費時三年親手抄校而成、趙琦美抄校輯集的元明兩代稀見雜劇劇本《古今雜劇》,被譽為研究我國戲劇史的寶庫 (見圖12) 。《古今雜劇》包括抄本173種,刻本69種,共242種,其中136種為湮沒了300餘年的孤本。從這些劇目中,不僅可以窺見春秋至宋代的歷史故事在元明間遞傳變化之跡,如有關《水滸傳》的劇本,可以發現從水滸故事到演變成諸多雜劇的線索;還可以從明內府本中找到研究戲曲史的重要資料,如每劇末尾均附有「穿關」,即註明穿扮之意。每折戲註明出場人物所穿的衣冠服飾、須鬢髯口式樣,應執砌末 (道具) ,為明代宮廷演出之實況資料。
五、善本朱印賞析
藏書印是善本鑑賞和鑑別中的重要環節,也是古代篆刻藝術與書籍文化融合的表現。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館藏善本文獻歷經各代,留下了藝術價值極高的印鈐。下面選取有代表性的介紹給大家。
緝熙殿是南宋理宗前各朝皇帝經筵開講經史之所,於理宗紹定五年 (1232年) 十一月改建,第二年六月竣工,宋理宗御書「緝熙」二字,並親自為之撰《記》。緝熙殿藏有大量經史類圖書,此外還藏有很多書畫,是宋理宗讀書宴息之所。緝熙殿書籍印就是宋代的皇家藏書所鈐印章 (見圖13) 。
翰林國史院是元代掌管草擬詔令、纂修國史、兼做皇帝智囊的中央機構。其前身是唐朝玄宗開元初年設立的翰林院。這一藏書印顯然是出現在元代刻本或時間更早的刻本上 (見圖14) ,主要是元代翰林國史院的官家藏書。
天一閣是明中期隱退的兵部侍郎范欽的藏書樓,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私家藏書樓,是亞洲現存最古老的圖書館。後來收藏四庫的「七閣」主要按照它的建築樣式和設計布局來建造。天一閣現藏各類古籍近30萬卷,其中善本8萬卷,以明代地方志和科舉錄最為珍貴。「天一閣」藏書印如圖15所示。
汲古閣是明末常熟人毛晉的藏書、刻書之所的名字。汲古閣刻本以《十三經註疏 》 《 十七史 》 《 津逮秘書 》《六十種曲》等影響最大。汲古閣刻本是明末刻本中的精華,也是明末清初天下最通行的版本。「汲古閣」藏書印如圖16所示。
「天祿琳琅」是清朝乾隆皇帝的藏書印。清乾隆九年 (1744年) 開始在乾清宮昭仁殿收藏內府藏書,題室名為「天祿琳琅」。
最後,要感謝那些為國家圖書館館藏善本資源做出貢獻的私人藏書家,沒有他們的捐贈和世代保護,也就沒有今天如此宏富的館藏。山東楊氏海源閣藏書、江蘇翁氏藏書、瞿氏鐵琴銅劍樓藏書、潘氏寶禮堂藏書、傅增湘雙鑒樓藏書、周叔弢自莊嚴龕藏書、陳清華郇齋藏書、鄭氏西諦藏書、涵芬樓燼餘書等等,沒有他們對古代典籍的摯愛和對中華傳統文化守護的執著,今天我們也就無法看到如此珍貴的善本。
參考文獻
[1]國家圖書館編.翰墨流芳:國家圖書館館藏精品大展圖錄[G].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
[2]林夕主編.中國著名藏書家書目彙刊,近代卷.4[G].煮雨山房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3]李致忠著.古書版本鑑定[G]2版,修訂本.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
[4]韓文寧.鄭振鐸與《脈望館抄校本古今雜劇》[J].江蘇圖書館學報,1997 (1) ,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