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分Netflix紀錄片,重新揭開「NASA之殤」

2020-09-24     極客電影

原標題:9分Netflix紀錄片,重新揭開「NASA之殤」

美國東部時間1986年1月28日上午,佛羅里達州的天氣特別冷,數百名觀眾來到位於東海岸梅里特島的甘迺迪航天中心,等待見證期待已久的挑戰者號太空梭(Space Shuttle Challenger)發射

這一發射計劃已連續延期六次了。

這次太空任務代號為STS-51L,是歷史上第25次太空梭任務,也是挑戰者號太空梭的第10次太空飛行。

本次任務的機組人員中有一名教師,名字叫克里斯塔·麥考利芙(Christa McAuliffe),她從11000名教師的競爭中被選出,將成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普通平民

克里斯塔·麥考利芙

克里斯塔的父母來到甘迺迪中心現場;

她的數百名中學學生聚集在學校食堂,一起見證這次鼓舞人心的發射。

低氣溫讓原定於早晨的發射計劃再次拖延,經過幾個小時的除冰作業,挑戰者號終於在上午11時38分升空。

73秒後,挑戰者號爆炸解體,機上7名機組人員全部遇難

挑戰者號太空梭失事畫面

之後在人類航天歷史上,這一事件被銘記為「挑戰者號太空梭災難」(Space Shuttle Challenger Disaster)

網飛於9月16日上線的最新調查紀錄片《挑戰者號:最後的飛行》,就是對這一航天災難始末的再次曝光,畢竟挑戰者號與七名機組人員已經離開我們34年了。

豆瓣9分的網飛紀錄片

《挑戰者號:最後的飛行》共4集,在看過整個紀錄片後,我們決定不對紀錄片本身內容作過多劇透,而是從沒有被放入紀錄片中的一些內容講起。

大家可以把我在本文中所講的故事,當作觀看紀錄片的前期背景、也可以作為看過之後的知識補充;

因為時間等原因,下面這些人和事已很少為人所知。

最優秀的工程師主動離職

太空梭計劃(Space Transportation System,STS),是美國政府1981年至2011年間的大型太空梭載人航天計劃,由NASA於1972年負責開展

著名物理學家理察·費曼是這麼介紹太空梭的:

中間那個巨大的東西是燃料箱

液氧在頂部,液氫在中間,燃燒這些液氧液氫的引擎在宇航倉的後邊,太空人坐在倉的前邊,在他們身後是儲物區。

在發射的時候,兩隻固體火箭推進器在頭幾分鐘內推動太空梭,然後與主體脫離,掉入大海。

火箭推進器脫離示意

液體燃料箱接著推進,直到太空梭升到很高的地方時才脫離主機,並在掉回地球的過程中被分解燃燒。

如果上面的說法還不夠直觀,我們使用《挑戰者號:最後的飛行》里一段描述:

太空梭重11萬公斤,需要1秒鐘飛過89個足球場,裝有兩個固體火箭推進器,每個推進器20秒時間消耗一個全尺寸游泳池的燃料,所以要掛裝一個外燃料箱

這個系統最大的問題在於:固體火箭推進器一旦點燃就無法關閉

1986年1月27日晚,STS-51L任務前夜,負責主導固體火箭推進器研發的莫頓聚硫橡膠公司、與來自甘迺迪航天中心和馬歇爾航天飛行中心的NASA管理層進行了緊急遠程會議。

會上,一名莫頓公司的工程師嚴厲警告公司高層和NASA當局,不要在低溫的條件下進行發射,因為固體火箭推進器所使用的O型橡膠圈在低溫下可能會失去彈性

O型橡膠圈作為一種密封件,起的作用就是在任何條件下防止液體流出,如果失去彈性,就變得和固體一樣,很可能失效。

這名工程師的名字是羅傑·博伊舍利(Roger Boisjoly),作為工程師他並不為人所知,但在當時莫頓聚硫橡膠公司的技術團隊里,他是最優秀的。

固體火箭推進器的O型圈失效問題,也不是第一次被提起,在過往多次的發射任務後,這一橡膠密封件已被發現產生焦痕。

在STS-51L發射任務上,工程師團隊過往的擔心集中爆發了出來,在查看了明天的天氣預報後,他們要求公司管理層與NASA舉行緊急會議,討論發射是否延期

會議上,NASA施加的壓力讓莫頓公司五人決策團隊的四名高級經理全部做出了不同意發射延期的決定,工程師們對低溫下發射的憂慮被擱置。

高級經理甚至對工程師們說:「別只顧著當工程師,用管理階層的立場想想問題!

1月28日上午,經過一夜掙扎,羅傑·博伊舍利坐到了電視前,祈禱挑戰者號能夠順利升空。

這次被他事先預警仍然發生的災難,徹底擊碎了羅傑的心。

身為一名最頂尖的航天技術工程師,雖然在之後調查中他證明了自己的清白;

但調查結束後,他因為對管理層的不滿主動離職,從此再沒有擔任過任何工程師相關的工作。

最好的物理學家參與調查

前文提到的理察·費曼(Richard Feynman),也許是20世紀最著名的物理學家之一,他以獨特的觀察世界和科學問題的方式聞名。

理察·費曼

他的性格到底有多獨特,我們從他兩本自傳的書名上就能了解到——《別鬧了,費曼先生》《你幹嘛在乎別人怎麼想》

關於他的趣事實在太多了,比如身為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公開嘲諷諾貝爾獎。而在今天,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他曾參與到挑戰者號事故調查上。

1986年1月事故發生後,里根總統決定成立「總統特別調查團」

「總統特別調查團」

起初費曼根本不知道這個名頭,也無意與任何政府部門協作,但他的太太格溫妮絲說服了他:

「你不去的話,調查員們會十二個人一組,一起從東走到西;

你去的話呢,調查員們會十一個人一組,一起從東走到西,而第十二個人卻自己轉來轉去,調查不尋常的線索,說不定最後什麼也查不出,不過要是有什麼線索的話,你一定會找到的。」

費曼也確實如他太太所願,成為了整個調查團里特立獨行的一個。

當其他十幾名調查員還在攝影機下開公開聽證會的時候,他就跑遍了佛羅里達洲的大小航天中心和企業,與一線工程師們打成一片。

關於固體火箭推進器O型圈的問題他早已有所耳聞,但費曼也沒有放棄尋找其他技術原因的可能性。

這時,調查團中一位密友給了他線索:橡膠密封圈在低溫下會失效,而發射當天溫度很低。

在幾天後的一次公開會議上,當著記者們的面,費曼做了著名的「冰水試驗」,證明了固體火箭推進器所使用的橡膠O型圈在低溫下會失去彈性。

第二天的報紙,馬上把一切都解釋得清清楚楚。

之後的事故調查變得順理成章,但有個問題留了下來:向理察·費曼透露O型圈缺陷的那個源頭到底是誰,據稱是一名太空人。

這個問題在當時並不好公之於眾,因為調查團中的大多數人都與NASA有著或深或淺的交集。他們都需要考慮「背後」,但費曼不同。

在多年後塵埃落定,答案也終於浮現,她就是美國第一名女航天員莎莉·萊德(Sally Ride)——她當時是「總統特別調查團」中唯一的女性。

我們也是在多年後才發現調皮的理察·費曼早在1988年他最後的自傳《你幹嘛在乎別人怎麼想》里,就把這個答案與他得到的線索放在了同一個段落里。

節選自《你幹嘛在乎別人怎麼想》

這更像是一種當事人之間的默契。

最後飛行之後的告別

工程師羅傑·博伊舍利因為不滿莫頓公司管理層的唯利是圖憤而離職後 ,轉行成為專門宣講工作道德的演說家。

1988年,博伊舍利因為他演講所做出的貢獻獲得美國高等科學協會頒授的「科學自由與責任獎」。

理察·費曼早在1978年即被查出身患兩種罕見的癌症,分別是脂肪肉瘤和巨球蛋白血症。

1988年2月15日,費曼與癌症搏鬥十年後在加州洛杉磯與世長辭,享年69歲。他人生的最後一次冒險,就是參與挑戰者號失事原因調查

STS-51L,是這次災難的代號;7名機組人員中,包括5名航天員,1名航天公司的載荷專家,1名平民教師。

關於他們是什麼樣的人,你可以到《挑戰者號:最後的飛行》中去看,他們的故事在紀錄片里非常鮮活。

這次災難性事故讓美國的太空梭計劃被凍結了32個月之久,但這不是太空梭的最後一次災難。

2003年2月1日哥倫比亞號在執行STS-107任務返回大氣層時解體,該事故造成機上所有7名航天員遇難

2011年7月,NASA將太空梭計劃正式終止

克里斯塔·麥考利芙,這位本應首次去往太空的平民初中教師,因為NASA行政系統的僵化與完成發射任務的壓力,失去了年輕的生命。

她本應在太空里向全美做兩次直播授課,其中一次的題目叫作——我們去過哪裡,我們要去哪裡,以及為什麼?

《挑戰者號:最後的飛行》中文預告 >>

本文為極客電影原創,歡迎轉載

加入社群 / 轉載開白 / 文章投稿 / 商務合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2-PkzHQBURTf-Dn5tn3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