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期間普洱茶發展過程

2019-10-03     靜一號普洱茶

普洱茶發展過程中的第一次重擊是日本的入侵。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到1938年已占領大半個中國,嚴重的戰亂影響了普洱茶的內銷,到1940年日軍進攻東南亞,先占法屬印度支那(今越南、寮國、束埔寨),1941年太平洋戰爭開始後又占緬甸、泰國、馬來西亞等地。至此普洱茶的外銷通道全部中斷。本來普洱茶有4個主要銷售方向:對內經四川、貴州銷往內地,經滇西銷往藏族區對外經越南、寮國銷往南洋及海外,經緬甸銷往南亞和海外,通過這條線路還可以銷往西藏。日軍占東南亞後外銷完全斷絕,內銷因戰亂也大減,普洱茶遭受了一次嚴重打擊。也就在此期間,發生了一件與普洱茶發展有關的大事,就是范和釣受派到勐海建廠,雖然因戰亂沒有生產太多普洱茶,但仍然有一些在普洱茶史上的重要產品,並且打下了後來勐海茶廠的基礎。

抗戰期間由於普洱茶的銷路主要只剩下經滇西北進藏一條,因此最接近這個方向的小景谷茶區在40年代曾一度興盛起來過。

抗戰勝利了普洱茶的春天會來嗎?這個問題一定是當時的茶農、茶莊主、茶商們都想過的問題,可惜的是國共內戰馬上開打,嚴冬中剛露出的一點春的氣息又消失了0 1 949年新中國成立,春的氣息再次升起,希望又充滿在茶農、茶商、茶莊主們的心中,但是從1 953年開始了三大改造,1 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所有私營茶莊全部消失,所有個體茶農全部加入合作社,所有茶葉生產全部納入計劃經濟軌道。全雲南省只有勐海茶廠、昆明茶廠、下關茶廠等幾家企業在生產少量的普洱茶賣到港澳,由於普洱茶工廠少,市場需求也小,茶廠根本用不了那麼多茶,沒有企業來收,又不能拿到市場上賣,於是很多茶農開始砍茶樹改茶園為糧田,茶既然不能賣,總得吃飯吧。古茶園遭受了第一次不得已的破壞。

在普洱茶生產幾乎停頓的同時,由於私人茶莊的停業,普洱茶存賣結合的生產銷售方式也結束了,到90年代,當第一屆普洱茶葉節在思茅舉辦時,普洱茶產地已經極少有人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普洱茶了。

從4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普洱茶沉寂了半個世紀。在這40多年裡有幾個有關普洱茶的大事應該知道。

1951年1 2月「中茶牌」商標註冊成功,使用期20年。從1952年起所生產的茶葉包裝的文字最上面是倒讀的「中國茶葉公司雲南省公司」,中間是八中茶商標,下方是倒讀的「中茶牌圓茶」繁體字。

由於八中茶商標中的茶字是手工加蓋,因印色之別而有紅印、黃印、綠印之稱,這期間所生產的茶俗稱為「印級茶」。

從1 972年起「中茶牌圓茶」停用,開始改稱「雲南七子餅茶",上面文字為「雲南七子餅茶」下有英文,中間仍是八中茶商標,下面文字為「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公司雲南省茶葉分公司」,下面同樣有英文,八中茶商標中的茶字同樣是手工加蓋,因印色的不同有紅印、黃印、綠印、水藍印之分,從此開始了「餅級茶」時代。

1976年為出口需要,雲南省茶葉公司規範普洱茶嘜號,餅茶用4位數字,頭兩位是該產品創製年份,第3位是毛茶等級,第4位是茶廠編號。當時1是昆明茶廠,2是勐海茶廠,3是下關茶廠。

由於香港人有喝老茶習俗,三大改造後,由於存茶的中止,大陸已沒有老茶可以供給香港,為此在借鑑香港、廣東做濕倉加速發酵方法的基礎上,1973年昆明茶廠研製成功了渥堆發酵熟茶的技術,以後在昆明茶廠、勐海茶廠、下關茶廠 生產,但曾一度列為國家機密。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新時代,春風終於吹進沉寂多年的普洱茶區。

改革開放以來,與普洱茶有關的一些大事如下:

1979年為了加快雲南省茶產業的發展,雲南省在元陽召開密植速成高產學術研討會,1980年在昌寧召開全省低產茶園改造會。雖然這兩個會和會後的低改風對雲南的古茶區產生了第二次人為的破壞,但云南省茶產業得到了大步推進。

不過在80年代大步推進的茶產業的產品主要是綠茶、花茶、紅茶。

1993年思茅地委、行署極有前瞻性地舉辦了第一屆普洱茶葉節。前幾屆的普洱茶葉節在當時的很多人看來基本沒什麼成效,主要起到推廣宣傳作用,對普洱茶消費和生產作用不明顯,但從現在回去看,正是這種長期的堅持宣傳才有了後來普洱茶的名揚天下。

在1995年以前普洱茶緊壓茶主要由昆明茶廠、勐海茶廠、下關茶廠三家企業製作,產品原料實行拼配,沒有喬木古樹的概念。產品中數量最大最具影響力的應該是勐海茶廠的7542生餅系列。在2000年以前,甚至21世紀初的幾年,全大陸很少有存茶概念,也沒有存新茶喝老茶的習慣,因此有不少緊壓茶產品拼入烘青(綠茶)提香。由於烘青缺乏轉化的水分和活性,存放多年也不會變化,那些拼人烘青的緊壓茶其實已經留不出普洱茶老生茶的口感、滋味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1ykMk20BMH2_cNUgdpM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