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6家房企紛紛宣布破產,房企要涼涼嗎?靠房發家的幾率恐將為零

2019-11-27     GET資訊

臨近年關,許多房企的日子正在變得異常辛苦。

近日,「446家房企宣布破產」「80%開發商死掉」等消息頻頻刷屏,不少文章認為,在房地產市場銷售整體不太樂觀的情況下,地產公司壓力倍增,未來房企破產仍將繼續增多。

業內人士認為,今年房企破產數量確實較往年有所增加,但仍屬於正常範疇,不能據此認為房地產市場進入寒冬。另一方面,房企數量未來可能會進一步減少,集中度有所提高,但並不影響市場供給。

房地產市場雖然仍處於嚴控之中,但也無須過度悲觀。

銷售遇冷、拿地困難、債務違約陰霾籠罩,承受重重壓力的房企坦言「活下去太難」。

據人民法院公告網顯示,截至11月20日,房地產開發商的破產數量已經高達446家,平均每天就有1.5家房地產企業倒地破產,創下歷史記錄。

關於房企破產數量的報道,今年已經屢見不鮮,從「今年前7個月274家房企破產」到「今年前10個月408家破產」,類似文章一直受到市場關注。

中新經緯客戶端26日在人民法院公告網查詢得知,房地產企業破產數量仍在增多,截至11月26日,今年的破產數量已經達到455家。

相較於一些不知名的小型房企破產,在部分地區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房企倒下,更讓一些人感受到了市場的陣陣涼意。

從海外市場高息舉債到頻頻出售地皮及項目股權回籠資金,再到降價銷售、鼓動「公司全員賣房」,一系列動作背後都透露著房企身處的困境:「缺錢」。

作為廣東老牌房企,頤和地產因「九宗罪」再度陷入漩渦,頤和地產、董事長何建梁雙雙被廣東證監局開出警示函。

頤和地產在年初資管產品出現逾期後,近期再被爆出兩隻債券全部違約,這家與富力、恆大一同成立的「老牌粵系房企」,現金流已接近枯竭。

廣東證監局對頤和地產的調查時間截至5月31日,這意味著,廣東證監局此番查出的問題或許只是冰山一角。

官網顯示,頤和地產集團創建於1996年,根植於廣州,擁有四十餘家全資、控股企業的大型集團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其官網首頁顯示,2011-2018年,頤和地產連續8年入選房地產「雙百強」企業。

被稱為「寧波首富」的熊續強掌管的上市房企銀億股份,在2018年底爆發危機。

當年12月,銀億一筆3億元的「15銀億01」債券出現違約,至2019年4月,銀億股份交出的年度報告被會計師事務所出具了保留意見。

問題被曝光後,銀億集團、銀億控股在今年6月14日向寧波中級人民法院申請破產重整。

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400多家房企破產,數量並不算多。

國家統計局此前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房企數量為97938家,按照這一數據進行計算,破產房企數量僅占中國房企總量的約0.46%。

獨立經濟學家馬光遠認為,即使在房價大漲的年份,房地產企業每年破產關閉的數量也在300家左右。

今年相對於2018年同期,房地產企業倒閉的數量是有所上升,但總體而言,仍然屬於正常範疇。

「房地產企業關閉的情況很多,有些是殼公司,有些是被重組,有些是項目爛尾,真正經營困難倒閉的並不多。不能因為今年有400多家房地產企業倒閉,就據此認為房地產的寒冬到了。」馬光遠說。

中國城市房地產研究院院長謝逸楓對中新經緯客戶端表示,每年房地產企業的破產數量都在數百家,2014年的時候比較多,達到了2100多家,對比而言,今年的數量並未出現大幅上漲。另外,中國房企每新進一個城市或拿到一個項目,可能都會成立一個公司,當這個城市的項目開發結束後,就會選擇註銷這家公司。因此,房企數量的增減都屬於正常現象。

中新經緯客戶端還注意到,人民法院公告網公布的長達30頁的破產房企目錄中,多數企業的名稱都帶有「房地產開發」等字樣,也有一些帶有「經紀」「策劃」等字樣,但也出現廣州上九生物塑料製造有限公司、杭州金聯飼料有限公司等與房地產業務並無關聯的企業。

如果除去這類公司,實際破產房企數量可能會更少。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中國房地產企業的數量明顯偏多,行業集中度依舊不夠高,未來行業內兼并重組的案例會不斷湧現。

經濟學家馬光遠曾斷言,「未來中國將只有20%的開發商活下來,80%的開發商都會死掉!」。

25日,他在個人微信公眾號上重申了這一觀點,文章稱:「即使死掉80%,中國還有2萬到3萬家左右的房地產企業,數量仍然是全球最多的,2萬到3萬家的房地產企業,完全可以滿足未來房地產市場的供給。」

馬光遠也稱,80%的房地產企業會死掉,是一種市場趨勢,而不是這兩年要發生的事,更不是今年要死掉這麼多。

近幾年,中國房地產企業的集中度正逐步提高。

走向破產結局,實屬歷史罕見。

但不爭的事實是,房企今年的資金鍊較為緊張,不少中小房企頻頻爆出流動性問題,其中不乏有一些名氣的企業。

謝逸楓分析,在破產的房企中,大約有30%是出現了資金鍊斷裂問題,在從金融機構拿不到錢的情況下,只能宣布解體。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認為,美元債融資井噴,是因為房企資金鍊緊張、融資渠道被限制,對於槓桿率較高的房企而言,資金壓力較大。

雖然企業破產、融資收緊並不直接影響普通民眾,但由於房產是中國居民家庭資產中重要的一部分,房地產市場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引起關注。

房企的融資狀況雖然不佳,近期降價促銷的案例也明顯增加,但無須對市場過度悲觀。

未來缺乏資金、土地等規模優勢的房企,將逐漸淘汰出去,或者被更多頭部的房地產企業吸納併入。

貨幣資金與債務之比較低的風險,如果自有資金規模小,對外部融資過於依賴,信用風險相對來講會比較大。

在應對策略上,房企首先應注意控制擴張速度,提前儲備現金流過冬,在監管全方位封堵房地產債務融資渠道的情況下,行業分化加大在所難免,未來可尋找互有優勢且能互相借力的同業與金融機構合作共同開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融資收緊帶來的負面影響。

馬光遠預計,2020年年初,本輪房地產調整的周期基本告一段落,一線及部分熱點城市的房價會迎來一小波反彈。但是,房價像過去一樣大漲乃至暴漲的機率等於零,投資房地產仍然要考慮機會成本。

針對近期頻頻出現的樓市放鬆和人才引進政策,張大偉稱,在2019年的最後2個月,全國樓市依然是雙向調控,房價平穩的城市不排除出現寬鬆政策,但只要出現明顯上漲,調控肯定會加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1hFkr24BMH2_cNUgPZC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