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訓:小善如大惡,大善有小惡

2019-09-23     國學智慧生活



人之性也,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

——揚雄

1

小善如大惡

生活中,有善心固然是好的,但「好心幫倒忙」的事也發生不少,有些善事甚至是作惡。


春秋時期,魯國是一個弱國,它呈現出這樣的社會狀況:


富貴人少,貧苦人多。有很多窮人為了求得生存被賣到周邊國家做奴隸。


按照當時魯國的法律規定,若有人在國外見到本國奴隸並把他贖回來,魯國政府就發獎金給這個人。


子貢用自己的錢在國外贖回一個奴隸,他認為做好事求回報不道德,於是拒絕了政府的獎賞。


孔子知道後皺了下眉,溫和地糾正道:「你錯了!」


很多人不明白的是,子貢明明做了善事,為什麼孔子說他錯了呢?


孔子強調「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就是說,只要符合道義,該獲取的儘管獲取,人們對此是不會反感和厭惡的。


而子貢恰恰相反,他做了一個小善,卻無形中犯了大惡。因為一旦不求回報的風氣占了上風,誰還會花錢去贖人呢?


子貢以自我標準倡導的善,將阻礙更多的奴隸被解救。後來從國外贖回的奴隸果真日益變少了。


有一個人在路上看到一隻蠶繭,就把它帶回家想觀察蝴蝶的破繭而出。


終於蠶繭開始蠢蠢欲動,這個人就坐下,細細觀察起蝴蝶用身軀艱難衝破蠶繭的過程。

然而好幾個小時過去了,似乎還是毫無進展,這個好心人決定出手相助,他用剪刀剪開了蠶繭,幫助小蝴蝶順利地脫殼而出。


但事與願違,小蝴蝶只能拖動著捲曲的身軀,根本無力飛翔,片刻功夫就死掉了。

這個人儘管出於好心,但是卻辦了壞事,因為掙扎破繭是每隻蝴蝶的必經之路,只有這樣它才能變得更強壯。


在生活中,我們要清楚,善是有條件的,不明事理、局限在盲目認知上的善,不是善,反而是作惡。


真正的善良是理性的,是要考慮長遠,考慮事情背後的因果鏈條。


在成全自己的同時,也要成全別人。


2

大善有小惡

《資治通鑑》記錄了一段「子思推薦苟變給衛侯」的故事:


子思向衛國國君推薦苟變說:「他的才能可統領五百輛戰車」。衛侯說:「我知道他是個將才,然而苟變做官吏的時候,有次徵稅吃了老百姓兩個雞蛋,所以我不用他」。子思說:「聖人選人任官,就好比木匠使用木料,取其所長,棄其所短;因此一根合抱的良木,只有幾尺朽爛處,高明的工匠是不會扔掉它的。現在國君您處在戰國紛爭之世,正要收羅鋒爪利牙的人才,卻因為兩個雞蛋而捨棄了一員可守一城的大將。這事可不能讓鄰國知道啊!」衛侯聽了這話猛然醒悟,一再拜謝說:「先生說的極是!」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領導要有大善,用人要「唯才是舉」,勿以小惡棄人大美!


大善里包含著小惡,但正因為小惡,才成就了大善。正所謂「不成小惡,難行大善」。


古人云:「成大善者,不拘小惡」


翻開歷史,我們會發現不少大善藏小惡的例子。


嵇康在《與山巨源絕交書》中,將好友山濤罵得痛快淋漓,自己臨刑前,卻將兒子託付給山濤。


並說:「巨源在,汝不孤矣」。他之所以與好友絕交,只是為了不讓好友因自己而受牽連,真可謂用心良苦。


曾國藩想必大家都知道,他被譽為「千古完人」,享有「立德立身立言三不朽」的美稱。


儘管他創建的湘軍打敗了太平天國,挽救了清王朝,但是也作了小惡。


湘軍有超強的戰鬥力,但是這種軍隊的破壞力也是極為驚人的。

民間都說這湘軍是不殺長毛殺扁毛,這扁毛就是百姓家裡的雞。


當時在打下天京後,書上對這個的描寫是,見東西就搶,連江北農民做飯的鍋鏟都奪走。

但是這是建立在湘軍軍需不足時的無奈之舉,實在是沒有辦法。

善良都是有代價的,並不是所有的善良都是小善堆積起來的。


一次政權更迭,一次革命都是在小惡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集體的大善是建立在對個體的小惡上,富人的善建立在剝奪窮人勞力的惡上。


一個國家為了人民群眾的大善,只能建立監獄,對犯罪分子實行小惡。


莎士比亞說:「人生就像是一匹用善惡的絲線交錯成的布」

對待善,我們不必只有一條主線,而是要看到善惡是相互貫通的。

善和惡並不是非黑即白,所以需要我們有一雙明辨是非、釐清二者的關係的慧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1fZKXG0BJleJMoPMDcT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