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信,古往今來都是人們傳遞信息、溝通情感的重要表達載體。尤其在兩岸尚未開放交流前,許多民眾透過第三地轉寄信件給親人,使無數親情失而復得,因此延續。
5月30日,來自台灣新北的徐崇倫先生,在頭條尋人的幫助下,憑藉家中的舊書信,替已故老兵父親徐炳德找到了失聯多年的安徽老家親人。
哪怕在網際網路飛速發展的今天,小小的信件依然在搭建著聯通兩岸的橋樑。
第一封信:大陸來信
徐炳德,生於1929年5月1日,祖籍安徽宿松,父親徐鏡臣,母親徐梅氏,家中兄弟姐妹眾多,徐炳德排行老八。
上個世紀40年代末,徐炳德因緣際會由上海去往台灣,開始了自己餘生漂泊異鄉的日子。
在台灣舉目無親的徐炳德之後參軍入伍,並結婚組建了自己的家庭,與妻子劉素因育有兩子。但幸福美滿的家庭生活並未讓徐炳德忘記故鄉,思鄉情懷反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日益強烈。
老兵徐炳德
1987年,海峽兩岸恢復交流。在友人的幫助下,徐炳德與老家的哥哥徐炳生取得了聯繫。徐炳生讓兒子徐鵬九代筆,給台灣的弟弟寄去了一封信,字裡行間無不透露著對親情失而復得的驚喜與寬慰:
親愛的八弟:你好!你離別家鄉已整整四十年了,為兄無時不在思念之中,每當回想起往事和你孩提時代的聰慧,吾深信總有你我弟兄二人相見長談之機(會),望弟保重身體。
徐炳生寫給弟弟的信
第二封信:台灣回信
接到哥哥的信件,徐炳德激動不已,尤其在讀到信中提到的後人修祖墓的興旺景象,身在台灣的徐炳德感受到兩岸一家的濃濃親情,欣喜地在回信中寫道:
非常感謝你們重修祖墳的孝心,這正是我中華民族五千年來傳統文化道法的延續……八叔雖然少小離家,但我中華兒女固有之觀念,仍未稍改,這也是我在外的十餘年來立身處世的一貫固守之原則。
徐炳德的回信
兩岸親人建立書信聯繫的同時,徐炳德也欲趕上老兵回鄉探親的熱潮,決定清明節回鄉祭祖。
然而造化弄人,不久,徐炳德在台灣離世,安徽老家人沒有等到台灣親人回家,等來的只是一封訃告信,一時兩岸親人無不沉浸在悲痛之中。
此後,台灣的徐家後人也曾想透過信件原址再聯繫親人,卻得知老家行政區域劃分有了變動,原址「建設街」這一地名不復存在,兩岸親人故再度失聯至今。
大陸曾經聯繫地址
直到近日,老兵徐炳德的兒子徐崇倫聯繫上頭條尋人兩岸尋親公益項目,請託幫忙再尋安徽老家親人。
「當時收到的信件都是由我在大陸的堂兄徐鵬九、徐用九代筆的,希望能夠找到他們,延續並實現父輩的團圓心愿。」徐崇倫說。
第三封信:電子郵件來信
接到求助後,兩岸尋親工作人員利用台灣家屬提供的信件原址,在安徽宿松地區推送了一篇題為《 台灣孝子替已故父親尋找安徽宿松親人,老家曾來信:吾深信總有你我弟兄相見之機 》的尋親消息。與此同時,不少熱心的公安民警也加入到這支尋親隊伍中來,幫忙在老舊地名上查詢、走訪。
大家原本以為書信的功用僅此而已時,誰能想到,哪怕在網際網路高速發展的今天,書信以電子郵件的形式再為親情創造了奇蹟。
當晚,尋親組便收到了老兵大陸侄子徐鵬九的兒女們發來的電子郵件,大家激動地告訴尋親組他們是代父親回信認親的。
大陸徐家人發來的電子郵件
原來,宿松當地朋友看到頭條尋人發出的尋親消息後,紛紛接力轉發,尋親消息最終被轉到了徐家家庭微信群,大家才知道台灣親人正在尋找自己。
最終,通過信息比對,尋親組確認了兩岸徐家人的親屬關係,並協助彼此建立起了聯繫。從接到求助到尋親成功,前後才不到一天時間。
「太快了!」
「簡直神速!」
在兩岸徐家人建立的微信群里,大家驚嘆於網際網路力量帶來的尋親奇蹟,更有感於分離七十載的兩岸親人依然濃厚的骨肉親情。
徐鵬九向台灣堂弟展示了家中保存完好的一大摞書信,徐崇倫也欲計劃疫情過後,回鄉去看望堂兄、親人們。
小小的書信維繫著親情,聯通著兩岸,即使兩岸烽火早已成往事,但親人家書依然抵萬金。
徐鵬九保存的台灣親人的信件
這是頭條尋人成立兩岸尋親項目以來,成功找到的第269個案例。今日頭條兩岸尋親服務,由頭條尋人與台灣ETtoday新聞雲作為媒體合作方一同發布。如果您家裡也有親人失散在台灣,或者您身在台灣,想幫助台灣的老兵尋找大陸親人,可以發郵件給我們([email protected] ),也可通過頭條尋人的臉書粉絲專頁(名稱:頭條尋人)聯繫我們。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1fLGcHIBnkjnB-0zQgc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