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神舟再探蒼穹,追夢永無止境

2023-10-29     北京交通廣播

原標題:深度|神舟再探蒼穹,追夢永無止境

導 讀

近日,搭載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七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將航天員湯洪波、唐勝傑和江新林送入空間站,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今年是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成功20周年,這次任務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實施以來的第30次發射任務。

30戰30捷!神舟一次次劃破長空、探索宇宙,從未停下追尋航天強國之夢的腳步。

「神舟」探蒼穹

「神箭」升空/中國載人航天辦圖片

「三、二、一,點火!起飛!」

10月26日上午11點14分,搭載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七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

大約10分鐘後,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航天員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主任鄒利鵬宣布:「神舟十七號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長二F火箭/中國載人航天辦圖片

在本次任務中,搭載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的長二F遙十七運載火箭,相比上一發火箭共有25項技術狀態變化。

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總體部總體室主任魏威說,作為載人火箭,長二F遙十七運載火箭相對於以往任務有三個方面進一步提升。

通過一系列改進設計,進一步提高火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進一步優化發射場操作流程,精簡流程和時間;進一步對發射場的一系列預案進行細化,確保出現一些異常問題時能及時進行處理。

長二F火箭和神舟十七號飛船前往發射區/宋皓薇拍攝

作為「航天員專列」,「神箭」長二F火箭從空間站建造任務開始,就進入了常態化快節奏發射,在這個過程中也仍在持續提升可靠性、安全性、適應性。

「載人航天,人命關天。載人火箭主要區別於其他火箭的特點,就是增加了逃逸系統,確保火箭處於待發段以及上升段,直至整流罩拋罩前,如果火箭發生故障,可以通過逃逸系統工作,確保航天員的生命安全。」魏威說。

空間站新構型示意圖/中國載人航天辦圖片

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入軌後,成功對接於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前向埠,整個對接過程歷時約6.5小時。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研製人員閆潔說,在遠距離導引段,主要是通過6次變軌,讓飛船從距離和軌道一步步接近空間站,隨後就會進入近距離導引,通過中瞄點、停泊點,直到最後的距離在200米左右的平移靠攏斷,兩個太空飛行器的對接機構接觸上,鎖緊以後,就標誌著交會對接任務完成。

兩個乘組太空「會師」/中國載人航天辦圖片

在載人飛船與空間站組合體成功實現自主快速交會對接後,神舟十七號航天員乘組從飛船返回艙進入軌道艙。神舟十六號航天員乘組打開「家門」,歡迎遠道而來的新朋友入駐「天宮」。

此時,空間站也有了嶄新的構型。

閆潔介紹,對接完成以後,神舟十七號飛船與空間站的三艙以及後向的貨運飛船、徑向的神舟十六號飛船,形成了一個三艙三船構型,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天舟六號貨運飛船、神舟十六號飛船、神舟十七號飛船,同時在軌總重量接近100噸的空間站的組合體構型。

30戰!30捷!

火箭矗立待命/中國載人航天辦圖片

本次任務是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實施以來第30次飛行任務,也是第12次載人飛行任務。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強介紹,任務主要目的為,完成與神舟十六號乘組在軌輪換,駐留約6個月,開展空間科學與應用載荷在軌實(試)驗,實施航天員出艙活動及載荷出艙,同時,持續評估空間站組合體功能性能,獲取積累空間站運行的寶貴數據和經驗,考核地面支持中心執行空間站運行管理任務的協調性、匹配性,進一步提升空間站運行效率和故障處置能力。

隨著載人航天工程進入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開始常態化航天員乘組輪換,他們的在軌工作安排也趨於常態化,主要包括人員物資正常輪換補給、空間站組合體平台照料、在軌實(試)驗等。

除了常態化工作,本次飛行任務將首次進行空間站艙外試驗性維修作業。

這是由於當前空間碎片日益增多,在前期檢查發現,空間站太陽翼多次受到空間微小顆粒的撞擊,造成輕微的損傷。當然,這是在設計考慮之中,目前,空間站各項功能、性能指標都滿足要求。

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龐之浩分析,首次進行空間站艙外試驗性維修作業,這是本次任務的一大亮點。從面向空間站長期運行、驗證技術能力出發,此次任務將由神舟十七號航天員乘組通過出艙活動進行艙外試驗性維修,這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工作,將把艙外活動的能力和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神十七乘組/中國載人航天辦提供

英雄再次出征/中國載人航天辦圖片

神舟十七號乘組的平均年齡為39歲,是空間站建造任務啟動以來,平均年齡最年輕的航天員乘組。

其中,指令長湯洪波是首批執行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的航天員乘組成員,親歷了「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的歷史時刻。時隔2年,他又將成為重返「天宮」的第一人,也成為目前為止執行兩次飛行任務間隔最短的中國航天員。

湯洪波:「這次我們將承擔起大量的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任務,真正的體現建站為應用的這個目標。我們乘組紮實學理論、練操作、強技能,重點開展了空間材料科學、微重力、基礎物理、空間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等訓練,特別是進行了應急與故障處置訓練。」

追夢無止境

「神箭」翱翔太空/中國載人航天辦圖片

根據計劃安排,我國未來將發射與空間站共軌飛行的巡天空間望遠鏡,開展廣域巡天觀測。後續,還將適時發射擴展艙段,將空間站基本構型由「T」字型升級為「十」字型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強說,計劃中的擴展艙段將上行多個領域的空間科學實驗機櫃和艙外實驗裝置,擴大應用規模,滿足空間科學研究與應用新需求,同時也將升級航天員在軌防護鍛鍊、飲食、衛生等設施設備,提高航天員在軌工作、生活和健康保障水平。目前該項目正在進行方案階段研製工作。

中國載人航天事業是人類和平探索和利用外空努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完全用於和平目的,旨在提高人類對宇宙的科學認知,擴展和延伸人類活動空間,推動人類文明可持續發展。

工程自1992年立項實施起,就提出了「三步走」發展戰略,最終目標就是建成空間站。在空間站階段,我國願與世界各國在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的基礎上,持續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

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龐之浩認為,中國空間站國際合作主要包括有效載荷合作、航天技術合作和艙段級合作3個層次。

例如,在有效載荷合作方面,目前已確定的有來自17個國家、23個實體的9個項目,今年陸續進入中國空間站開展實驗;在航天技術合作方面,可以通過國際合作,在新一代再生式生命保障技術、空間機器人技術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艙段級合作,就是中外共同對天宮空間站進行擴展。

航天英雄楊利偉/網絡圖片

今年是我國首次載人飛行任務成功20周年。

2003年10月15日,中國航天員楊利偉搭乘神舟五號飛船首次進入太空,實現了中華民族的飛天夢想。20年來,我國的載人航天事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中國空間站已經建成,一大批航天員接續進入空間站。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航天英雄楊利偉在接受央視採訪時表示:「我們的這20年,到現在再回過頭看的時候,實際上不僅是一份職業,還是使命和責任。我想對於工程本身、對於國家的意義,已經有了深刻的認識,這就是作為一個大國,應該具備的到底是什麼,那就是習近平總書記講的,我們要建設航天強國。」

神舟再探蒼穹,追夢永無止境。

目前,我國正在紮實推進載人登月的各項研製建設工作,確保如期實現2030年前中國人登陸月球的目標。而在不遠的將來,更多的「追夢人」也將帶著希望,向更遠深空中跋涉,探索宇宙的奧秘。

轉發

為中國航天點贊

內容來源:北京交通廣播記者 孫媛、編輯 朱艷婷、主編 程艷

編輯:慧兒

值班主編:車水

監製:趙鵬

北京廣播電視台交通廣播中心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新聞敲詐、虛假新聞等新聞違法行為,尊重新聞版權,並歡迎社會各界進行監督。如對我們的新聞報道存疑,請將問題反饋發送至郵箱[email protected],我們將嚴肅核實,給予回復。

近期熱點

  • 未來三天局地有重度霾,能見度<200米!駕車出行,這些要注意——
  • 嚇人!連吃仨月,臉和手都變橘黃色!這個食材很常見…
  • 「癌症之王」年輕化?早期10大症狀是警告!這些人尤其要注意——

點個

為中國航天點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1ef94aad12c9c78ddce7181086cb6ac6.html











1.17億人次!

2024-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