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賣上百萬輛的微型電動車,忽然沒人買了?

2023-05-26     電動湃

5月22日,五菱宏光MINI EV打響了微型(A00級)電動車開年官降的第一槍。

在新能源下鄉的旗幟下,至高直降1.3萬,全系車型售價僅為2.98萬起,重回2萬元時代。

作為利潤相對「微薄」的A00電動車,這一刀下去有多痛,車企自己心知肚明,但市場下行,銷量與利潤恐怕實難兩全。

見微知著,國內電動微型車市場正走在「懸崖之上」。

今年一季度,國內A00級電動車銷量為13.1萬輛,同比驟降了55.1%。要知道,去年第一季度是被疫情困擾的一個特殊時期。

我們不禁詫異,從曾經電動化轉型的動力引擎,到如今高速增長後的急轉直下,電動微型車市場到底經歷了什麼?

早期的國內A00電動車市場,有點像是拿到了從底層逆襲的「大女主」劇本。

2012年,A00級燃油車型在乘用車市場中的占比還只有區區3.9%。不過,在電動化轉型的「催化」下,該細分市場很快成為了不少車企掘金的新戰場。

具體來看,A00級純電動車曾有過兩段高光時刻。

第一段是在2014年到2017年,隨著知豆D1、北汽EC180等多款A00級純電動車進入市場,我國新能源汽車整體銷量開始提升,上述車型的市場份額最高時也曾達到69%。

第二段高光時刻則是從2019年開始,以五菱宏光MINI EV為代表,寶駿E100/200、奇瑞小螞蟻、長城歐拉黑/白貓等一批A00級純電「神車」紛至沓來,攪動一池春水。

這個市場有多瘋。

據乘聯會數據統計,2021年A00級細分市場銷量為89.9萬輛,其中純電動車型銷量為89.85萬輛,占比接近100%。也就是說,這是第一個完成「油電反轉」的細分領域。

與此同時,在2021年新能源車銷量榜前15位中,A00級純電動車型就有8款之多,說是「半壁江山」也絲毫不為過。

但古語有言,「極而反,盛而衰」,這一細分市場開始出現「頂峰之後,走下坡路」的跡象。

進入2022年,A00級純電動車市場經歷了年初的小幅震盪,尾段拉升後,共計銷售約107.75萬輛,同比增長19.8%。

雖然保持了正增長,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一增長比例較2021年的205.2%下滑嚴重。與此同時,市占率也從30.1%滑至19%,一腳「剎車」踩得急且猛。

來到2023年,A00電動車市場似乎真正褪去了光環。

一季度,微型電動車共計銷售約15.1萬輛,同比增速為-42.9%,在新能源市場上的份額下滑至11.5%。

單拎出每個月,更是一路猛跌,1月下滑60.7%,2月下滑10%,3月下滑47.9%。

而一季度新能源汽車的大盤,卻強勢增長了22.7%,這也意味著,原本高歌猛進的A00級電動車市場,如今逆勢下滑,反倒成了拖累大盤的細分領域。

具體到車型,今年第一季度,除了五菱之外,其餘微型電動車的銷量也大都出現了60%以上的同比腰斬,跌聲一片。

領頭的五菱宏光MINI EV一季度共計銷售約7萬輛,同比下跌26.31%。QQ冰淇淋、小螞蟻和奔奔E-Star這三款車型的銷量,分別同比暴跌了65.07%,76.35%和82.02%。

可以看到,如果不是長安Lumin和熊貓MINI這兩款新車型助力,微型電動車在第一季度的銷量接近「塌房」。

蛋糕就這麼大,俗話說「此消彼長」,那麼,是誰「吃掉」了電動微型車市場?

這裡有一組數據很有意思。

2022年中國市場A00級純電動車在新能源汽車的市場份額占比下降到25%,而A級(緊湊型乘用車)純電動車的市場份額占比卻提升至26%,幾乎是同比例的「一降、一升」。

A00級電動車市場的萎縮與電池等核心原材料成本持續上漲關係緊密。

去年年初,A00級電動車曾迎來一波「集體漲價潮」。

五菱宏光MINIEV率先突破自己「不到3萬元」的購車空間,直接漲價了4000元;長安糯玉米緊隨其後,迅速將價格提升3000元;零跑T03更誇張,以9000元的漲價幅度位列眾車之首……

於是乎,本來大家買A00級電動車就是「圖便宜,好代步」。

但這一下子,價格齊漲。比如,零跑T03的高配售價一度接近10萬元,逼近一輛A級新能源汽車的價格,而一輛如軒逸的緊湊型轎車落地價還不到10萬元。

如此對比下來,A00級的性價比優勢大幅減弱,消費者發現夠一夠不如直接「消費升級」,一步到位買輛A級車。

而A00級電動車的成本提升,影響的不僅是買方市場,賣方市場同樣受到重創。

要知道,曾經大部分車企推出A00級電動車不為利潤,看重的是新能源積分。

一方面,碳積分是硬指標,直接關乎車企能不能賣車,如果積分不夠就得面臨花錢買積分以及燃油車停產等重大損失。

另一方面,此前,得益於新能源車補貼,不少車企早期甚至還能依靠「賣積分」掙錢。

數據顯示,2020年,五菱宏光MINIEV拿到了44萬新能源積分,如果以當時交易價格一分3000元計算,上汽通用五菱保守獲利13億元左右。

不只是五菱,特斯拉、比亞迪等以新能源車為主的車企都是「積分大戶」,每年靠著賣積分就能獲得一筆不小的利潤。

但隨著新能源銷量的持續增長,碳積分價格的持續走低,這一情勢開始大幅扭轉。

從2022年開始,碳積分的價格跌到了500-800元,而目前碳積分價格更是進一步下跌到400元上下。

打個比方,2021年前後,一家車企每賣一台微型電動車雖然虧500元,但卻能在雙積分中賺2000元,最後單車仍可實現盈利1500元。如今,碳積分的價格幾乎無利可圖,再疊加新能源補貼退坡,賣A00級電動車就是賣得多,虧得多。

這筆買賣任誰一算,都只能兩手一攤。

在這樣的背景下,車企需要重新評估銷售A00級電動車的決策,一些「不堪重負」的車企已經率先停售。

2022年2月,歐拉黑貓、白貓因難以承受虧損不得以宣布暫停接受新的訂單;同年4月25日,長安宣布暫停收取奔奔E-Star國民版車型訂單。

而更讓A00級電動車市場喪失想像空間的是,即便是有能力在這波衝擊中「挺」下來的車企,也失去了真正的動力去研發符合用戶滿意的產品。

過低的售價勢必會壓縮研發成本,產品難免陷入「低價低質」的惡性循環。比如,此前宏光MINI EV就因為沒有安全氣囊和後防撞鋼樑被廣大網友吐槽。

有一種說法,電動A00車最終會與燃油A00級車走向命運的「殊途同歸」。

當站在百萬級年銷的規模之上,電動A00級車將同樣面對消費升級、產品過剩、原材料成本上漲等諸多不利因素,改換一種動力形式並非是A00級市場逆風「翻盤」的根本解藥。

說到底,仍是產品。市場走向成熟的標誌,就是從狂熱的價格比拼,回到安全配置、動力性能、工藝做工等基本面,令不適者加速淘汰。

山雨欲來,五菱的官降或許只是一個起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1df529e3be1d675afaa12b97c7c915c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