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選首都,一共有11座城市候選,為何最終選了北京?

2023-11-24   小愛愛歷史

原標題:1949年選首都,一共有11座城市候選,為何最終選了北京?

在國內某些知名網站論壇上,人們總是因為「誰是中國第一城」這個問題爭論不休。據仲量聯行給出的《中國城市60強》研究報告顯示:

中國僅有北京和上海這兩個超一線城市,在國際社會,上海和北京也是中國最具全球影響力的兩座大都市。兩強相遇,必有一爭,所以這個話題總是能引起廣泛而熱烈的討論。

如果非要爭出個輸贏,兩邊的支持者恐怕誰也說服不了誰。

在十三五規劃中,北京和上海是唯二國家支持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科創中心的城市,從經濟發展指數上來看,上海似乎更具優勢。

太平天國運動之後,蘇州、江寧等城市逐漸失勢,上海便憑藉著其巨大的地位置優勢成為中國第一大城市,至今也沒有被超越。作為全球著名的國際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上海將會繼續穩踞中國經濟中心的位置。

從地位上來看,北京毫無疑問會排在第一位。

畢竟這是中國的首都,作為我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其重要性必定在上海之上,所以究其根本,北京和上海在定位和職能就有很大不同。

據了解,在確定新中國政治中心的落腳點時,總共有11座城市進入候選名單,它們分別是:北平、南京、重慶、哈爾濱、西安、延安、洛陽、開封、上海、成都以及廣州。那有沒有人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新中國成立之時,為何會決定定都北京,而不是上海、西安、南京等候選城市呢?

定都實非易事

對於任何一個政權來說,定都都是頭等大事,其選址關乎民心、未來穩固發展、外交、安全等多方因素。

中國古代王朝早就意識到了這點,《東周列國志》第二回曾言:

虢石父奏曰:國朝定都豐鎬,千秋萬歲!那岐山如已棄之屣,有何關係?叔帶久有慢君之心,借端謗訕,望吾王詳察。

在秦朝建立之前,中國古代各朝並無長期固守的都城,也沒有明確的首都概念,根據具體情況變更遷移的情況時有發生,最著名的就是「周人五次定都」,這導致很多經濟、政治制度無法推行開來,對周邊地區的控制力也較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國家發展。

秦以後,各朝便將定都視為了鞏固江山社稷、一展宏圖大業的必要前提,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力壓反對的聲音,將首都從當時的平城遷到洛陽,推動了自身漢化進程,大大增強了北魏的綜合實力。

到後來的三國時期,曹操也曾在洛陽和許昌之間搖擺不定,經過謹慎思慮後才決定以許昌為曹魏之都。

建國時期,中共黨中央也就新中國定都之事進行了長期商議和考察,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開國大典上宣讀了《人民政府公告》,明確表示北京這一歷史文化古城將成為新中國的首都。1949年註定是要載入中國發展史冊的一年,發生在這一年的很多重大歷史事件,幾乎都和定都北京有莫大關聯。

定都北京始末

北平和平解放解放戰爭中,解放軍致力於推動北平和平解放一事,就表明毛主席等人心中早就對共和國的首都有了選擇。

1948年9月8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開了政治局「九月會議」,除了對接下來的革命戰略任務作出重大部署以外,毛主席還和徐向前進行了交談。

徐向前作為一兵團的主要負責人,將閻錫山枉顧師生情誼,殘忍殺害前去做統戰工作的八旬恩師的事情告知了毛主席,毛主席由此便得出了和平解放太原已不可能的結論,緊接著又表示:「最好北平不要打」。

當時駐守北平的是國民黨華北地區總司令傅作義及其25萬軍隊,為了保留一個完整的北平,中共中央調集了一切力量,來對傅作義以及高層將領做統戰工作,力圖推動北平和平解放。

1948年11月,平津戰役打響,彭澤湘從香港趕往北平對傅作義進行勸導,到12月初,傅作義派遣增援張家口的35師幾乎被華北野戰軍全殲,其西撤道路被我軍完全堵死。眼看國民黨大勢已去,在傅冬菊、鄧寶珊等人的推動下,傅作義先後和共產党進行了三次談判,最終同意和平解放。

1949年1月22日,傅作義及其下轄軍隊全部撤離北平城,並等待接收共產黨的改編。

8天後,解放軍舉行入城儀式,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在整個談判作戰期間,毛主席多次叮囑要避免對清華、燕京等教育機構和文化古蹟造成破壞,就這樣,一個完整的北平呈現在了我軍面前。

重返北平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後,華北人民政府便開始了前往北平的搬遷工作,同年2月20日開始在北平公開辦公,這表明黨中央已經將北平視為了共和國未來的政治中心,雖然沒有明確表示,不過這已經向外界釋放了北平將是新中國首都的重要信息。

1949年3月5日,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召開,在這次會議上,毛主席借著將工作重心由農村轉向城市的主題思想,提出了定都北平的打算。

毛主席表示:

「我們希望四月或五月占領南京,然後在北平召集政治協商會議,成立聯合政府,並定都北平」。——《首都中國:遷都與中國歷史大動脈的流向》

1949年3月25日,毛主席告別了「山村紅都」西柏坡,終於又重新踏上了北平這片土地。

三十年前,毛主席曾在北京大學擔任圖書館管理員,三十年後,毛主席作為黨的領導核心回到了這裡,並將帶領黨和人民在這裡為國家統一大業划上圓滿的句號。

抵達北平當天,毛主席等人就參與了西苑閱兵,這一系列行為,再次印證了外界對定都北平的猜測。

塵埃落定中國實行的是一黨執政、多黨合作的政黨制度,所以即使七屆二中全會已經明確定都北京,但也需要得到各民主黨派的認同。

1949年6月16日,在周恩來的主持下,草擬國旗、國徽以及國都的多個小組成立,在馬敘倫、沈雁冰等人的協商下,該組人員在9月14日提供了如下建議:

「北平市具備現代大國首都的各種資格,我們提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應以北平為首都,並改名為北京。」

9月27日,這一建議在中國首屆政協會議上順利通過,這意味著定都北平從此就有了合法性。

定都北平的原因

在中共中央思考共和國定都的這一事件中,備選的城市其實並不少合計有11個之多,但嚴格說來,北平真正的對手也就南京、西安、開封、洛陽等幾個城市。

從毛主席與王稼祥等人的談話就可以知道,中共中央最後選定北平為都,有著極為充分的歷史、政治、經濟等原因。

其實哈爾濱早前才是毛主席定都的首選,因為其不僅是當時全國最安全的大城市,還和社會主義大國蘇聯隔得很近,不料國民黨軍隊卻大肆開進東北地區,擾亂了毛主席轉移政治中心的計劃。在三大戰役連續獲得順利後,毛主席便改變了主意,重新思考定都的問題。

歷史原因:赫赫京都千百年,鍾靈毓秀萃龍淵從歷史上來看,北京是我國赫赫有名的六朝古都,燕國是首個以北京為都城的朝代,隨後的遼、金、元、明、清四個王朝也將北京作為了自己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作為一座有三千多年發展歷史、八百多年建都史的北京,完全可以稱作是我國歷史文化的落腳點。

只是這還不足以成為定都北平的理由,畢竟論歷史,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大一統進程中,還湧現出了洛陽和西安這兩個十三朝古都,以及另一個六朝古都南京,所以毛主席等人顯然還有其他考量。

金、元、明、清作為中國歷史尾巴上的四個封建王朝,和中國近代社會相隔很近,尤其是明清兩個時期,選定北平為都,就有充分的歷史、文化和百姓基礎。

因為光是明清兩個王朝,就讓北平在五百多年時間裡都保持著帝都身份,相比之下,洛陽和西安等古代都城在時間上似乎都離新中國過於遙遠了。

雖然當時的中國早就推翻了封建王朝,但受封建思想影響較深的民眾數量並不算少,若是以北平為未來首都,人民群眾在心理上也更容易接受。

政治考量1、和蔣介石政權相對立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同為六朝古都的南京也很適合做一國首都,諸葛亮曾用「鐘山虎踞,石城龍蟠」這八個字來形容南京,地勢險要,利於維護國家政治中心的安穩。

但在歷史上,南京總是扮演著陪都的角色,重要性依舊無法和北平相比,王稼祥還指出:

「凡建都金陵的王朝,包括國民黨都是短命的」,不過王稼祥馬上又指出,作為共產黨人,自然是不會相信這一帶有宿命論色彩的說辭。

毛主席對王稼祥的觀點表示了贊同,之所以會將南京排除在外,主要原因就在於毛主席本人在政治方面的考慮。

早在1948年舉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九月會議」中,毛主席就闡述了共產黨要建立的是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要廣泛將「人民」二字用於政權建設中,並實實在在的為人民服務,因為我們完全不同於獨裁專制的國民黨。

1948年11月8日,毛主席在和薄一波談話時又表示:

「蔣介石的國都在南京,他的基礎是江浙資本家。我們要把國都建在北平,我們也要在北平找到我們的基礎,這就是工人階級和廣大的勞動群眾。」

這一次談話讓薄一波等人意識到,毛主席已經明確的從候選名單中剔除了南京。

壓迫、剝削人民的國民黨政權將南京作為首都,解放人民、讓人民當家做主的共產黨,自然就要另選都城了,表面上看起來是共產黨在和反人民的蔣介石政權劃清界限,實質上卻體現了兩黨在性質上的根本對立。

2、五四風雷

中國作為一戰戰勝國,不但沒能享有戰勝國的權益,拿回自己的領土,反倒要承受日本強占山東的國恥,讓無數愛國意識覺醒的國人憤慨不已。

1919年5月4日,北平大量學生罷課、工人罷工,走上街頭遊行宣講,反對北洋政府賣國求榮的行為。

五四運動的浪潮很快就席捲全國,這意味著中國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台,推動了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傳播,對共產黨的成立和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因此,北平還被認為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祥地,共產黨作為無產階級政黨,重返北平並在此建立共和國的首都,中共中央有著充足的依據。

3、國民黨殘餘勢力

決定以北平為國都,不僅要考慮未來發展大計,還要考慮當下面臨的安全問題。

新中國成立時,中國還處在戰爭狀態,並未實現完全解放,比如備選城市中的廣州、成都等,都是在1949年10月1號以後才獲得解放的。

而南京、西安等有一定政治影響力的城市,都是在1949年4月以後通過戰爭才得到解放,比北平時間更晚。

如果中共中央決定在南京或西安舉行十月開國大典,安全無法得到充分保障,雖然國民黨退居台灣,但在南京等地特務的協助下,又有美國在背後當推手,蔣介石的反動勢力隨時都可能會捲土重來。

共產黨作為一個新生政權,在與特務鬥智斗勇的同時,還要防止國民黨反撲,同時繼續推進解放戰爭……這樣不但難以在建設發展事業上取得重大成就,可能還會讓革命事業功虧一簣。

地理位置1、交通優勢

若是要為新中國的國家發展做戰略謀劃,定都北平也是最好的選擇,這點主要就體現在北平絕佳的地理優勢方面。

古人曾對北平做出了如此評價:

「幽州之地,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誠天府之國」。

太行山、軍都山、燕山的存在,使得地處華北平原北部的北平形成了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勢,選擇在北平建都的明朝人也認為:

「形勝甲天下,層山帶河,有金湯之固,誠萬古帝王之都。」

雖然北平地勢高峻險要,但這並沒有限制北平的交通事業。

縱觀當時的整個中國,除了東北地區之外,華北地區的工業水平也不容忽視,地處東北和華北之間的北平,就享受到了工業發達帶來的便利,作為華北地區的交通樞紐,北平有著絕對的交通優勢。

而開封、洛陽等古都,常年面臨著黃河水患的困擾,交通水平也不及北平發達,選作首都自然是不合適的。

2、地緣優勢

在1949年初,王稼祥夫婦對毛主席進行了拜訪,在這次談話中,王稼祥向毛主席闡述了自己關於定都北平的看法。

這個蘇聯問題專家表示:

在地理位置上,北平離蘇聯和蒙古較近,國界線長,新中國基本不會面臨戰爭的困擾。雖然東南地勢低,但有遼東半島、山東半島拱衛和渤海灣的保護,在國際社會出現戰亂時,易守難攻的北平也不會受到太大影響。相比之下,廣州、上海等城市就過於靠海,容易因國際大事出現震動。

此外,以北平為首都,便於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對中國進行援助。

在新中國成立之前,中共中央就長期同蘇聯方面保持著密切來往,九月會議時,毛主席就指出:

「關於完成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的準備,蘇聯是幫助我們的,首先幫助我們發展經濟。」

薄一波也表示了這樣的意思: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壯大,既離不開我黨的自力更生,也和國際社會的幫助有一定關係,尤其是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的支持。定都北平,也為新中國建國後推行「一邊倒」的外交方針起到了積極作用。

經濟基礎這點其實就比較好理解了,相比南京、西安等武力解放的大城市而言,和平解放的北平尚未受到炮火的摧殘,工業基礎、城市設施、文化教育機構等都被完好的保存了下來,選定北平為都城,就節省了大筆進行戰後重建的經濟支出,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剛剛結束抗日持久戰,馬上就被捲入了國民黨發起的內戰中,中共中央很難拿出重建一座大型城市的資金,而且不論資金,要趕在10月開國大典之前完成城市建設幾乎也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雖然北平不能像上海、廣州那樣,憑藉地理優勢獲得巨大的國際貿易紅利,但北平依舊在屬於沿海地區且地處經濟發達圈內。

而成都、開封、洛陽等地處中原內陸的城市,經濟發展就受到了限制,短時間內無法改變經濟落後的狀況。

地理位置上過於偏西的西安,雖然在中國歷史上,西安曾是中國的地理中心和經濟中心,但在中國未來的發展戰略中,國家經濟中心只會在沿海一帶和江南地區,所以從經濟層面來看,沒有哪個城市能比1月就和平解放的北平更合適。

封建的帝都變為人民的國都

進京趕考基於種種考量,以毛主席為首的中共中央,從多個候選城市中敲定了北平。只是毛主席在重返北平時就已經意識到,對於中國共產黨而言,當前面臨的最大難題其實是如何才能把封建的帝都變為人民的國都。

在中國的封建歷史上,曾出現過一個短暫的農民政權,也就是由李自成建立的大順王朝。明末年間,闖王李自成帶領農民起義軍先後攻占了洛陽、開封等城市,並於1644年占領北京。

然而,由於李自成推行了錯誤的戰略,且疏於對軍隊的管理,導致原本一呼百應的大順軍民心向背,用毛主席的話來說就是:「李自成勝利了忘記了人民,不然他是不會失敗的。」

在中共中央準備到遷移到北平期間,毛主席想起了這個僅存在了40多天的大順王朝,他不斷提醒自己也提醒身邊的工作人員,要謹記「大順」哀歌,堅決不做李自成,要經得起這場嚴峻的考驗,既然是進京趕考,我們就要爭取考個好成績。

「我們共產黨人進北平,是要繼續革命,建設社會主義,直到實現共產主義。」——《首都中國:遷都與中國歷史大動脈的流向》

變國都為首都1949年8月13日,毛主席出席了首屆北平各界代表會議。在這次會議上,毛主席做了一場簡短的演講,除了向社會各界告知將以北平為新中國的首都之外,還號召全北平人民團結起來,為新中國打造一個屬於人民自己的首都。

在我國政協也一致通過定都北平的提議後,毛主席又在中南海舉行了一次座談會,同郭沫若、沈雁冰等人進行了商討,對將北平改為北京一事也表示了高度支持。

同年9月27日,《國旗國都紀年國歌決議草案》順利通過,在毛主席等人的努力下,新中國的定都事宜,終於趕在開國大典之前塵埃落定。

1954年9月20日,全國人大一致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其中第一百八十三條規定,中國的首都是北京。更改了以往國都的叫法。

結語

歷史和人民的選擇新中國最終會選定北平為都城,離不開毛主席的推動,王稼祥、薄一波等人在和毛主席商討過程中提供的理論依據,和中共中央的意見也是高度重合的,這更堅定了毛主席要推動在北平定都的決心。無可辯駁的是,毛主席對新中國首都的確立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定都是一國的頭等大事,決策者們必須將政治、軍事、經濟以及發展戰略等因素都考慮進來。選定北京為首都,說是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的選擇,不如說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因為共產黨的發展壯大,是紮根於廣大人民群眾中的。

北京豐厚的歷史文化沉澱,是這裡世世代代的人民共同推進的;傅作義會做出和平解放的決定,也是因為民心所向;人民首都的未來發展,自然也離不開廣大人民群眾的助力。

高分答卷今日之中國,在歷屆人民政府的帶領下,在無數自強不息的中華兒女的推動下,已經擺脫了昔日中國落後弱小的局面,經濟體量僅次於美國,軍事實力位於世界第三,在岸上架起幾門大炮,就想讓中國聽之任之的時代已經徹底成為過去。

先有蛟龍號「下五洋捉鱉」,後有嫦娥五號「上九天攬月」,中國似乎已經真正的做到了「談笑凱歌還」。

雖然中國在某些領域還受制於人,但就從我國的發展現狀和脫貧情況來看,「進京趕考」的共產黨人們,順利通過了這場嚴峻的考試,給人民交出了高分答卷。

至於那些還需要改進發展的地方,毛主席的詩句:「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就表明了國人的堅定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