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無法原諒自己的慫」——深入骨髓的「羞恥感」為何如影隨形?

2019-07-23   有夢想的唐糖

多數脾氣暴躁的人(比如路怒症),和膽小怕事的人,其實本質上是一類人:他們的內心缺少真正的力量,經常有很強烈的」被傷害感「。如果這種人格的缺失瀰漫到家庭教育中,那麼可以預見的結果是:人格缺失的父母,必然會培養出自卑、逆反的孩子。

曾有一位讀者在後台給我留言:總覺得軟弱很恥辱和丟人怎麼辦?她問我:老師,是不是大部分人都會嫌棄和看不起軟弱自卑的人?

在和她簡單溝通了之後,她給我寫了一個故事。

小時候,大概四五歲時,忘記什麼原因,我的臉被鄰居與我同歲的小女孩抓花了,我當時哭了但沒有反擊,被在場的父親看到,他覺得我沒有人家女兒厲害,給他丟人了。所以他特別激動地吼我,嫌我不敢還手,一邊追著我打,逼我還手,一邊指著鼻子罵我,罵我是沒用的東西,窩囊廢,草包廢物,奴才樣。我當時感覺自己好丟人,好沒用,從來沒有感覺這麼丟人和羞恥過。

這一幕對我的刺激實在太大了,我第一次感覺到什麼是恥辱,也嚴重傷害了我的自尊,造成了我極度自卑的低自尊人格。

後來上學後發現無論是樹上還是電視上,一些武俠戰爭片里弘揚的恥辱觀與父親教給我的是一模一樣的,那時我比較崇拜爸爸,這就更堅定了"軟弱就是恥辱"的信念。所以,每當自己軟弱時,就像是違背了自己的信仰。不能原諒自己曾經的慫。

關於這個話題,有一定的普世性。事實上,世上真正內心平和淡定,有內心力量的人只是少數,應該說,是極少數。大多數人內心匱乏空洞,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有的人表現得強硬倔強,有的人表現得膽小怕事,但實際上如果能看的稍微深入一點,就會知道,這兩類人其實並無本質區別。

雖然我曾經一度認為我所知道的東西已經差不多在這一百多篇原創文章中和盤托出,沒有什麼新鮮內容可寫,但現在看來遠非如此。一個正確的認知,從知道、了解,再到內化、吸收,最終知行合一,成為長在自己身上的"武器",實在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正如人格完善之路沒有盡頭一樣,寫作和傳播之路也沒有盡頭。我有必要將它們不斷的重複和細化,並和大家一起共同成長。

所以,今天就這個 "我不能原諒自己的軟弱"的話題,來和大家探討一下。

1.養育者(父母)vs人格

幾乎所有的人格問題都能從原生家庭的撫養方式上找到原因。現在很多人把"原生家庭"這個詞用爛了,一提原生家庭,想的就是甩鍋或者否認。事實上,這兩種觀點,都不是正確的關於原生家庭的打開方式。探討原生家庭的唯一目的,是知道我們現在的困境從何而來?影響機制和原理是什麼?僅此而已。

父母對孩子的十大隱性傷害之一:社會性羞辱

父母對孩子的十大隱形傷害,是我的老師李少成的一個關於親子教育的專題課。在這裡面,他提到十大隱形傷害之一,就是社會性羞辱。

脾氣暴躁易怒的養育者,最常使用這種方式,並用這種方式給孩子心理上的創傷和打擊。比如說像文中這位爸爸對孩子的辱罵:廢物、草包、無用….這些就是社會性羞辱。

社會性羞辱給一個人帶來的創傷是深刻而難以彌補的。為人父母,是必須需要學習的。很多人會這樣說:我知道不應該使用這樣的語言,但是轉眼到了事上,他們還是會一如既往的這樣做。歸其根本,是因為這樣的父母,他們自身的人格發育水平低下,沒有能力實現自我成長,自然也就只能將"正確的方式"停留在意識層面

社會性羞辱會嚴重損傷孩子的自尊心,讓孩子產生一種極為強烈的羞辱感。而這個"羞辱感"是最致命的,它是導致孩子人格上的低自尊、低自我價值感和低配得感的來源

除了直接辱罵,還有一種方式也是"低配父母"經常使用的,例如以下句式:"難怪老師(小朋友)不喜歡你"、"難怪人家和你分手"、"難怪你找不到工作"、"難怪你離婚"。

父母所說的情況屬於事實,並有明確的現象作為佐證。這樣做的結果是:孩子雖然十分羞愧、憤怒,卻無言以對,只能暗氣暗憋,造成極深的壓抑與自我否定。心裡雖然覺得父母之言不妥,卻無法表達對父母的這種牽強附會的真實感受,所以會導致複雜的情緒盤繞心頭,無法釋懷。這種情緒往往含有委屈、壓抑、憤怒、不甘、羞愧、冤枉等等

這會帶來非常致命的傷害。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社會性羞辱帶來的傷害程度到底有多大,可以這樣說:羞辱是僅次於死亡的傷害

為什麼父母會這樣"傷害"我們?

這才是探討原生家庭的意義所在。很多人不斷的強調原生家庭,實際上是在為自己的"不成長"找一個合理化的理由。這樣做,就混淆了探討原生家庭真實的意義

我們被教化"父母對子女的愛,是世界上最無私的愛",但實際情況卻與自己的"真實感受"截然相反,這會給孩子的內心帶來極大的衝突、困擾,以及情感上的壓抑。所以,對被"傷害"過的孩子,如果輕談對父母的原諒,實際上是雪上加霜。

我們需要知道的是:為什麼父母會這樣"傷害"我們?最根本的答案在於:父母自身人格發育不完整。如果說的具體一點,這些對孩子產生社會性羞辱的父母,他們為什麼咬牙切齒,恨意滿滿?答案是:因為你(孩子),激發了ta心中未曾癒合的」傷「

家庭教育可怕與頑固之處在於,它是世代傳承的模式,像堅固的鏈條,環環相扣。父母這樣養育子女,子女再以同樣的方式養育自己的子女。除非有人站出來通過學習和成長,打破這個鏈條,改變這種模式,否則,它會世代傳承

今日你所受的"傷",恰恰是你的父母曾經受的"傷",而且同出一轍。之所以會造成這種印象,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在於人的心理的投射機制

當看到孩子"軟弱"時,不健康人格的父母在孩子身上"投射"出了內心弱小的自己。當他看到孩子"受欺負"時——注意,這種"受欺負"並不一定是真的,而更多的是一種感覺,即"受別人欺負的感覺"。父母投射出的場景是自己"內心的小孩"在受欺負。所以,他將自己受傷的感受投射於孩子身上時,就會對孩子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恨意。因為在他的潛意識裡,在當時的情境下,他已經不是"父母",而是需要被人保護的"小孩",當"小孩"(他自己)沒有被保護時,他的憤怒就出來了。

再進一步解釋一下:一個人,如果內心的人格發展的不健康,ta即使做了父母,有了"父母"的身份,但是其心理年齡卻與其現實的身份不符。他們強大的外殼下,實際上有一顆不成熟的心。之所以」不成熟「,是因為他們沒有真正的修通曾經的創傷,那些創傷被壓抑在潛意識裡,每當外部世界發生了類似的事情(和ta曾經受到創傷相似的情境),都會刺激ta潛意識裡的傷,ta都會因此而感覺"疼"

所謂的"不成熟",實際上就是用"退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創傷,比如說一個嬰兒,ta餓了、拉了、尿了,都會哇哇大哭。退行的成人也是一樣,雖然ta不會像嬰兒一樣哇哇大哭,但實際上也是用另外一種方式來哇哇大哭,比如說ta罵別人,實際上ta的潛台詞是:你弄疼我了,快來安慰我——這和嬰兒通過哇哇大哭向媽媽要照顧,在本質上同出一轍。

所以,如果父母的人格沒有成長,就會出現很多實質上的"錯位"——父母在意識層面知道自己是"父母",並且還會經常濫用"父母"的權威身份,但是在潛意識層面,ta反而將孩子當成了父母,ta把曾經自己的創傷和怒氣投射到孩子身上,當然,所做的一切還要披上"為你好"的合理化外衣,而且,也許他們終其一生,也不會知道潛意識裡真實的自己,原來是這樣的。

在很多婚姻關係中也是如此,很多人在潛意識裡,實際上是把伴侶當成了自己的"父母",去依賴,控制和攻擊對方,這種無意識的行為,都是在"發泄"自己曾經在真實的養育者那裡受到的創傷。

所有的"關係"都是一場輪迴。

自戀型人格的父母

擁有不成熟人格的父母,他們在心理上還是一個小孩,而且是一個因為受過很多創傷,導致(心理發展水平)發育停滯的小孩,這種小孩,是有很多頑固的、難以改變的問題的。

對子女不同程度的控制——不管是嚴苛的,還是看上去比較軟,但是無休無止的(比如,如果你不按我希望的那樣去做,我就會一直不高興,一直嘮叨),是很多"自戀型父母"常用的教育模式。

嬰兒是全能自戀的,在出生後的6個月內,他們的世界處於混沌狀態,他們分不清別人和自己,認為自己是無所不能的——因為他們一哭就有奶,一難受就馬上有人換尿布等等。可以說,6個月以前的嬰兒,全能自戀是正常的,而且是需要父母儘量全力滿足的,因為這是一個人"安全感"最根本性的來源所在。但是6個月之後,嬰兒就開始逐漸分清父母(主要是媽媽)和自己的區別,逐漸知道原來自己並不是宇宙全能了。

自戀型父母,他們本質上是一種人格的退行,他們在潛意識裡希望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全部都按照自己的希望去做,當然,他們的這種潛意識的希望在現實層面不可能得到滿足,所以,他們會將自己的這種潛意識發泄在孩子身上——因為相比"危險的"世界,只有自己的孩子是最容易實現自己的全能自戀的。孩子弱小且對父母忠誠,而且自己還可以有非常"合理的"理由控制孩子——"為你好"、"教育你"成了很多自戀型父母的萬金油。

當然,自戀型父母自己意識不到這些問題,他們還沉浸在自己構陷的"為你好"中,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都是合理且正確的。

如果想要檢驗一下自己是不是自戀型父母只需要問自己三個問題:當孩子"不聽話"時,我是否會感覺到無力?是否會感覺到憤怒?是否能做到心平氣和的接納以及充滿好奇的探問:ta為何不願意聽我的呢?

如果前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麼你就一定是自戀型人格的父母,那就需要修正和成長了。如果前兩個問題答案是否定的,而第三個問題答案是肯定的,那麼這樣的父母身上自戀型人格特質就很少,而ta教養的孩子,也一定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2. 自身成長的方向

我們之前說了那麼多,貌似是在說父母,其實也是在說自己。因為它的核心主旨不在父母如何,而在於父母的人格如何,這樣人格的父母,會養育什麼人格的孩子

我們知道了自身的問題從何而來,也就知道了該去向何方。很多人說我不給答案,不告訴該怎麼做,我想說,那是你沒帶腦子。錯誤的反面就是正確,只要稍加思考,就能得出自己該往哪去的答案。

如果很不幸,你生活在一個父母人格不夠健全,給到的撫養環境也不夠優質的家庭,怎麼辦呢?我們當然可以選擇成長自己,修復自己曾經的創傷,完善自己的人格。

成長的切入點

成長,是一個比較"大"的詞彙。我們可以具體談談,如何成長?

很多時候我們做出一個反應,都是自動化的,即根據過去的經驗,不假思索直接作出的反應,這種反應,就是一種本能反應。我們一個人的人格,其實就包含了情感反應模式、行為反應模式、認知模式、思考模式等等。所以我們成長的切入點,也要從打破原有的」模式「開始

行為反應模式和認知模型,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互相影響的。如果我們的認知系統沒有升級,那麼我們的行為就不可能完全轉變,但同時,我們也可以通過刻意訓練自己的行為,來加固已經了解和知道的認知。

舉個例子。我很痛恨自己的軟弱,今天又被同事懟了幾句,我沒有及時回擊,我很憋屈。認知系統升級之後,再遇到這個場景,我們可以做一個"復盤"。

復盤很重要,復盤很重要,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A:寫下剛才發生了什麼

B:在當時我的感受是什麼?注意:很多人和"感受"不熟,他們無法用準確的詞彙描述自己的感受,只是感覺自己不舒服。如果你也是這樣,那麼拿上一本字典進去翻,找到最能描述自己情緒和感受的詞語,記下來。

C:能不能回憶起我之前有過什麼類似的感受?(比如小時候),如果有,記下來。

D:給自己一個提醒:我現在的感受(憤怒,委屈),其實是今天這個人觸發了我曾經的傷口,開啟了我曾經情緒按鈕的扳機,實際上歸根到底,還是我的舊傷未愈。

E:當我把這件事寫出來,我現在的感受是什麼?

F:如果事情再重新來過,我會怎麼說?怎麼做?——至少寫出三種方案,並寫清楚每一種方案的優缺點(自己思考)

G:如果我用方案一,對方有可能是什麼反應?如果我用方案二,對方又會說什麼?…

H:找到一種自己認為最合適的方案,提醒自己,在下一次遇到類似事情時嘗試使用。告訴自己,我除了被懟的無言以對之外,還有其他選擇,試試也不花錢,如果效果不好,再調整。

以上,是一個復盤事件的大體思路,你不一定完全照搬,也不一定一上來就從頭到尾使用的很完整,但是你可以嘗試使用。只有"行動",才是改變的基礎。

在心理諮詢中,行為認知療法就很重視人的「行為」對於人的塑形作用,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活在條件反射里,而改變自己,其實也可以說是用新的條件反射,替代舊的這樣的的一個過程。

成長的判斷標準

我們做任何事,都可以有一個判斷準則,不管是對於自己,還是撫養孩子,不管是工作,還是家庭,我們都可以用同一個標準來衡量自己的行為:積極、建設、有效、開放

所謂的成長,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覺醒首先有覺知,不是活在渾渾噩噩中,這需要提升認知水平,井底之蛙是不會意識到自己有任何問題的。其次是自省。一個內心力量強大,做事高效,在"自我實現"的道路上完成的很好的人,ta一定是一個善於自省的人。自省本身,就是以思考的過程。

現在太多的人一面抱怨,一面頹廢,一面羨慕,一面退行。這樣的人,缺少行動力,本質上是心理力量不足的表現。而想提高心理力量,就需要做一個思考的人。

當我們不斷的思考,優化,不斷的拿那四個標準來衡量自己的行為時,不知不覺,自己的人生也就變得高效起來

比如,當別人說我時,我罵回去。這種行為如何評價呢?如果想讓自己痛快,這當然是一個選擇。如果罵回去導致人際關係不良,天天活在"點火就著"的狀態,那就要問問自己,自己的這種行為算得上是積極、建設、有效嗎?它的積極意義在哪?(比如說可以快速抒發情緒),那麼它的消極作用又在哪?除了這種方法,還可以有其他方式應對嗎?我的目標是什麼呢?哪一種方式更容易達成我的目標呢?等等

當我們不斷的以"正確的"標準衡量自己的行為時,就進入到了一種思考的模式,這種模式可以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擺脫曾經的條件反射

思維方式是"道",做事方法是"術",不學道而只學術,是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道"不常得,"術"卻隨手可得。萬物相通的部分我們稱之為道,悟了道宛如古代武林高手修煉了頂尖內功心法,舉手投足之間,便可殺敵於無形。

何為"道"?道就是接近事物本質的規律。在家庭教育,個人成長,人格完善的問題上,也是一樣的道理,只想著找一個具體的方法按照去做,那只能是術,只有真心的領悟,才能悟到道,才能夠成為真正自己的東西,做到知行合一。

所以,無論什麼樣的問題,歸根到底還是要落實到人格完善和個人成長的方面來

我是「有夢想的唐糖」,天蠍女,感性與理性並存,厭惡偽、毒雞湯,熱衷深度剖析,專注個人成長。享受直面真實的「痛」與「樂」。熱愛心理學,望以個人微小之力為火種,燃心理學之大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