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兼職,名下多出28個虛擬運營商手機號!虛擬號實名產業鏈在如何操作?

2024-09-23     深圳新聞網

9月初,上海市民李女士在前往營業廳辦理通信套餐調整業務時,在工作人員指導下查詢了自己名下的擁有的手機號碼。這一查把她嚇了一跳,她名下竟然有多達33個手機號。除去三大運營商的5個手機號外,剩餘28個均為形形色色的虛擬運營商手機號。

「162」「170」「171」……對這些號碼開頭的虛擬運營商手機號(下簡稱「虛擬號」),大眾並不陌生,它們在手機上出現時,往往代表著有教育、醫療、房產銷售等各類騷擾電話甚至是詐騙電話打進來了。7月底,解放日報·上觀新聞曾報道過新出現的「AI外呼騷擾電話」,調查發現,虛擬號也成為AI外呼的主要工具。

虛擬運營商撥來的騷擾電話,為啥會越來越多?這些撥打騷擾電話的機構,為何會有用不完的虛擬號?他們又是如何能繞開實名認證的限制呢?

「App充場」200元一天招兼職

查詢結果顯示,李女士名下的28張虛擬運營商手機卡,分別是「迪信通通信4張、天音移動3張、樂語通信5張、北緯蜂巢2張、國美極信3張、長江時代通信5張、豐信移動4張、長城移動2張」。她回憶,她6月份曾參加過一次名「App充場」的兼職,「應該就是那次兼職時,個人信息被人使用辦出來的。」

查詢結果顯示,李女士名下有28張虛擬運營商手機卡。

什麼是「App充場」?循著李女士的線索,記者也加上了幾名勞務中介的微信,他們會通過朋友圈發布各種「打零工」兼職信息,而「App充場」幾乎是常駐項目。9月10日一早,勞務中介虞某發布了當天的「App充場」兼職信息,聲稱只要下載抖音、京東等知名App衝量即可,「工作簡單輕鬆,有空調包午餐」,報酬是200元一天。記者支付押金報名後,被通知9月11日一早8時30分,在8號線沈杜公路站1號口集合。

9月10日一早,勞務中介虞某發布了當天的「App充場」兼職信息,聲稱只要下載抖音、京東等知名App衝量即可,「工作簡單輕鬆,有空調包午餐」。

9月11日一早,記者按約抵達沈杜公路站1號口。致電虞某提供的聯繫人後,記者來到一側的「沈杜公路樞紐站」大字下方。聯繫人是名白衣男子,他正不斷打電話,確認報名人員是否來了。「每天都會有10多人的」,報名的人陸續趕來,他們看起來都是來上海打工的年輕人。近9時,14名人員齊了,白衣男子招呼大家跟著走,隨後將所有人帶至一旁的「程文商務中心」A座2樓227室。

在沈杜公路站1號口集合完成後,所有人被帶至「程文商務中心」A座2樓227室。

227室外面沒有任何標牌,推開玻璃門是一個大房間,連著幾個小房間。大房間擺著一張大會議桌和大量的椅子,靠近門側擺著的白板上面用記號筆寫有「App推廣工作室」字樣。記者數了下,算上帶路的白衣男子,這個工作室共有員工6人,其中一名手臂紋龍的男子被稱為「老闆」。白衣男收取了大家的身份證一一登記後,老闆這才告訴大家,當天除了需要配合下載App並完成註冊外,還要使用自帶的銀行卡為公眾號完成實名認證,以及每人要開通30餘張虛擬號。為了打消大家的顧慮,老闆含糊其詞地說,這些虛擬號沒有實體,只是「工作室拿來刷流量的」,「就像大家打網約車時平台使用的那種號碼一樣」。聽老闆講完後,3人表示擔憂主動退出,剩下的11人組建了微信群,並按要求一一在群里發布身份證號、銀行卡號、名下微信號數量等等信息。

227室外面沒有任何標牌,推開玻璃門是一個大房間,連著幾個小房間。大房間擺著一張大會議桌和大量的椅子,靠近門側擺著的白板上面用記號筆寫有「App推廣工作室」字樣。

圖為寫有「App推廣工作室」的白板。

幾名員工分為3組,分頭開展「業務」。記者先被叫到一側小屋,配合2人完成一款名為「閩政通」的App的用戶註冊和實名認證。操作全程在對方手機上完成,記者不僅提供了註冊驗證碼,還被拍下了身份證、半身照,以及在對方手機上完成了人臉認證。隨後,記者被要求用自己的手機下載不需要實名認證的「交易貓」「快手」等10多個App,並一一完成註冊。

記者先被叫到一側小屋,配合2人完成一款名為「閩政通」的App的用戶註冊和實名認證。圖為「工作室」的1人拍下了記者的半身照、身份證正反面,用於實名認證「閩政通」。

這邊一結束,記者又被叫到另一側的房間,3人正在負責虛擬號的「開通」,這實則是當天「兼職」的核心內容。記者看了一遍,這才明白:所謂的開通虛擬號,實則是利用記者的個人信息為對方手中持有的一個個虛擬運營商手機號完成實名認證。對方登錄虛擬運營商的小程序輸入手機號後,再上傳記者的身份證照片、完成人臉識別後,即完成了該號碼的實名認證。操作同樣是在對方的手機上完成,究竟認證的是哪家運營商的哪個號碼,對方並不會告知。

「工作室」的工作人員正在使用兼職者的身份證照片為虛擬運營商手機號完成實名認證。

其手機備忘錄內存有大量待認證的虛擬運營商手機號。

實名後的虛擬號被用來做什麼?

可見,所謂的兼職招工,實際上是為了套取並利用他人的個人信息,其實質就是「個人信息買賣」。而參加兼職的人員,僅僅獲得200元的報酬,就將個人身份證、人臉、銀行卡等全套信息出賣,給他人用來註冊App、認證公眾號,並開通大量的虛擬手機號。

11個人每人都要完成30多個手機號的實名認證,老闆稱預計要當天下午6時才能「完工」。記者摸清套路後便藉故離開,對方很是警覺,先是要求記者當面退群,並刪除聊天記錄。記者照辦後,對方又提出要檢查記者手機相冊,核查是否拍下了照片。記者拒絕,僵持中記者撥打「110」報警求助後,才得以順利離開。

使用應聘兼職者的個人信息實名後的虛擬號,真如「老闆」所稱,是「沒有實體,只是工作室拿來刷流量的」的嗎?

記者在淘寶等購物平台搜索「虛擬運營商手機號」後發現,在售的虛擬號大致分為兩類:一類名為「註冊卡」,這類卡沒有月租費用,但僅能收發「106」號碼打頭的驗證類簡訊,不具備正常的電話和簡訊功能。淘寶店主們介紹,這類卡通常被一些工作室買去「養號用」,即用於註冊出大量的各類平台帳號;另一類卡則是「電銷專用卡」,即擁有正常功能的手機卡。由於虛擬運營商資費低,對於日通話、簡訊數量不設限制,因此正常功能的手機卡通常會被用來「電銷」,實際就是大家常接到的騷擾電話、騷擾簡訊。但不管哪類卡,都是「確有其號」的實實在在的手機卡,買來後需要進行實名認證後才能激活使用。

圖為淘寶等購物平台在售的「虛擬運營商手機號」。

參加兼職者的個人信息顯然正是幫助這些卡完成了認證激活。激活的究竟是哪類卡?記者從李女士的28個虛擬號中,隨機挑選了長城移動和迪信通通信兩家虛擬運營商,請她通過運營商的公眾號「名下號碼」功能查出了具體的號碼。

屬於長城移動的,是2個「170」打頭的手機號,號碼歸屬地顯示為遼寧瀋陽。致電長城移動「10043」服務熱線詢問得知,這兩個手機號正是上述的「註冊卡」,即只能用來收發平台的驗證簡訊註冊帳號使用。公眾號頁面顯示,兩張卡已因為「用戶管控」的原因於7月25日被停機。何為「用戶管控」?長城移動客服稱需要向售卡的代理商詢問才能得知,但從兩張卡內均有幾毛錢餘額來看,並非是因為欠費而停機。記者查詢網絡後得知,運營商「管控停機」可能的原因包括但不限於「手機使用行為異常、身份信息驗證問題」等等。

屬於長城移動的,是2個「170」打頭的手機號。

屬於迪信通通信的,則是4個「162」打頭的手機號,號碼歸屬地則顯示為河南駐馬店。記者致電迪信通通信,客服告訴記者,這4個手機號均為今年6月4日實名認證激活,和李女士參加兼職的日期相符。進一步查詢得知,4個手機號開通的是正常的套餐,即作為正常的手機號來使用,「簡訊0.1元每條,通話0.12元每分鐘」。認證激活後,這4個手機號一直正常在網,且目前號碼內均有不少餘額。以號碼「16287948050」為例,僅6月份就產生簡訊資費152.4元,7月份則產生簡訊資費153.4元……即1個號碼每個月發送簡訊均在1500條以上,平均每天要發出30餘條。

屬於迪信通通信的,則是4個「162」打頭的手機號。

個人信息買賣是「黑灰產」的起點

從消費行為來看,這些卡被實名認證激活後,正用於註冊大量平台帳號,或大量發送簡訊、撥打電話。但註冊了哪些平台的帳號、所發出簡訊的內容、所撥出通話的細節,從運營商處無法得知。

如此前外地警方曾破獲一起相關案件,成都某某文化傳媒公司通過購買的數萬個平台帳號,為自己開展的「算命」業務引流。該公司利用買來的帳號進行大肆宣傳,鼓吹「算命」可以預測運氣,吸引引導受害人購買所謂的「大師」開光後的佛珠、手鍊等改變運勢,從而騙取受害人錢財。此外,此前解放日報·上觀新聞曾曝光過的「網約車代叫」等灰色產業,其背後也與大量使用虛擬運營商手機號註冊出的平台帳號有關。

至於功能齊全的正常電話卡,則激活後多被用於「外呼電銷」,即撥打騷擾電話。記者此前在採訪「AI外呼」時,曾聯繫了瀋陽的一家外呼平台,其業務員向記者展示了他們的外呼系統,在外呼方式一欄里可以選擇手機號、固話等不同形式。據對方介紹,如果選擇手機號,基本都是使用虛擬運營商的手機號進行外撥。據稱,他們的外呼系統備有號碼池,裡面存有大量的虛擬運營商手機號,供外呼時隨機選用。不排除,這些虛擬運營商手機號也存在被用於撥打詐騙電話、發送詐騙簡訊的可能。

虛擬運營商手機號已成騷擾電話的主要來源,圖為記者收到的部分騷擾電話。

這就不難理解,「黑灰產工作室」為何要購買他人的身份證信息來認證激活虛擬運營商手機號:一方面固然與這些工作室需要的手機號數量巨大,需要使用他人的身份信息來繞過運營商對於實名認證的限制;另一方面,這些手機號多被用於「黑灰產」,使用他人身份信息可以使相關操作主體隱藏於幕後,避免監管追根溯源。

上海12345市民服務熱線的投訴顯示,申城以招聘兼職為名從事個人信息買賣的工作室有多個。據記者多方了解得知,這些工作室為他人認證激活1個手機號,通常就能獲得十元至數十元不等的報酬,獲利頗豐。要從源頭上打擊各類黑灰產,需要相關部門對這類以販賣個人信息為生的工作室予以嚴厲的打擊,斬斷黑灰產獲取個人信息的源頭。

「App充場」幾乎是各大勞務中介發布的兼職中的常駐項目,且從地址來看,申城有著大量所謂的「工作室」。

同時,虛擬運營商手機號一旦被用來從事非法犯罪活動,綁定的手機號機主也會牽涉其中。這就提醒來滬求職者擦亮眼睛,在求職時切莫貪小便宜,不能為了僅僅一兩百元就出賣了個人的全套信息。來源:上觀新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1ce7d1af1d4e188c7e4c2394431954b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