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仟才藝:錯誤的學畫方式,只會磨滅孩子的創造力

2019-10-18   愛吃草莓的老仙女

一些家長將孩子的塗鴉當做藝術天分的展現,並報名繪畫班進行培養,但效果適得其反。

孩子藝術相關的能力該怎麼培養?

今天的三錦伯仟才藝通過介紹五副畫作,告訴我們藝術的核心究竟是什麼!

創造力作為一項稀缺能力,創造力是無法在培訓中獲得的,其運用也不拘泥於形式。

培養孩子創造力,需要因材施教,並遵循他們自身的興趣。

最近接連碰到幾個好朋友問我「自己家小孩本來挺喜歡畫畫,為啥在畫班學了兩年,就再也不喜歡了?」

嗯,這牽扯到幾個問題:

一是我們的孩子是否必須畫畫?

二是學畫畫為了什麼?

三是現在的畫班到底教了什麼?

了解了這三個方面,才可能找到自己的答案。

一、第一個問題,孩子是否必須學畫畫?

我的答案是不需要。

簡單來說,6歲以下孩子的畫叫做塗鴉,塗鴉這個詞來源於唐代詩人盧仝的一句詩「忽來案上翻墨汁,塗抹詩書如老鴉。」

老盧在書房看書,兒子小盧就在他的桌子案上爬來爬去,結果這個熊孩子把硯台打翻。

文人麼,見什麼都是詩書畫意,你看,這墨汁被熊孩子塗來抹去的,神似一隻難看的烏鴉呢。

所以,塗鴉其實就是玩兒,遊戲,隨便畫的意思。

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2歲到6歲被稱作塗鴉期,這時候孩子的塗鴉有兩個作用,一是探索,二是表達。

說塗鴉是探索,是因為孩子會發現:原來我可以指揮自己的胳膊,手,畫出圖形。

他最開始只能畫一條線,一遍遍的練習、探索,過不了多久已經能畫出一個完整的圓了。

這個新遊戲很有樂趣,塗鴉對孩子來講是一個可以反覆練習,並持續獲得成就感的遊戲。

說塗鴉是表達,是因為幼兒的語言和文字還不能幫他完整的表達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塗鴉自然就成為他記錄眼前、記錄回憶、記錄想像的一種工具。

這個工具特別好用,孩子很喜歡,在他看來,每一筆每個圖形都有含義,覺得能更明白的表達自己。

的確,從視覺藝術的角度看圖形更直觀,更容易承載故事。

所以說,孩子的畫是用來聽的,而不是看的。

雖然你看他畫的一團線,他能給你講出一個有頭有尾特別有畫面感的故事。

小王子把他的第一幅畫拿給大人看,問他們是不是會害怕。大人們很納悶,一頂帽子有啥可怕的?

「可是,我畫的不是帽子,而是一條正在消化大象的蟒蛇呀。於是我又把大蟒蛇肚子裡的情況畫了出來,以便讓大人們能夠看懂。」

這些大人總是需要解釋。

正是因為塗鴉的核心是探索和表達,畢卡索才會說「孩子是天生的藝術家」。

他是真的希望重新成為小孩兒,希望能自然的,不帶有任何目的的去表達自己,也就是返璞歸真。

這是一種極其難得,藝術家終其一生所追求的藝術理想。

這麼來看,塗鴉僅僅是一種和說話、寫字類似的表達工具,是孩子成長過程中自然而然的發生,那就壓根兒不需要學習啊,更不需要老師教。

因為沒有大人能教給孩子如何塗鴉,哪怕畢卡索也教不了。

所以我很堅持一個觀點,就是6歲以下的孩子不需要參加任何美術培訓,只需要給他塗鴉的環境,讓他去盡情享受就好了。

另外,從教育的根本目的來看,不管是自己塗鴉還是請老師教,只是手段途徑不同,目的肯定是相同的:

那就是保護並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這就涉及到了今天的第二個問題,學畫的最終目的是什麼?

二、第二個問題,學畫學藝術的最終目的是什麼?

我接觸過一些父母,他們覺得一定要贏在起跑線,多學一樣是一樣。

學語文、物理、化學、學外語、學鋼琴、學畫畫,感覺就像給孩子存錢一樣,只要存了足夠多的錢,孩子就能實現財務自由,邁向幸福人生。

很遺憾,我到現在也沒聽說誰是靠存錢實現了財務自由,一個都沒有。

所以贏在起跑線,多學一樣是一樣的想法從根本上就跑偏了。

任何課程、學科都是教育兩個字的載體,承載的是一個叫做「能力」的東西,一個有能力的人,才有可能邁向自由幸福的人生。

同樣,我們畫畫、接觸藝術目的是為了培養一個叫做「創造力」的能力,一種作為人的核心能力。

為什麼說它是核心,因為創造力簡單一句話解釋,就是把以前沒有的、不存在的東西造出來。

往大了說,這是人類文明持續下去的唯一推動力,現實點說,一份工作,一個公司,每個單位,每個行業都需要創造力。

創造力,才是一個人的稀缺價值,才是那個實現財務自由的原始股。

創造這個詞分開來講:

「創」就是創意、想像,是在已有的知識當中孕育未知,孵化新的想法,所以創是指新的不存在的東西。

「造」就是如何把這個不存在實現出來,表達出來,造出來。

我們的文化從古至今都強調創造的重要,包括神話。

女媧造人就是根據自己的樣子設想了人類,然後用泥巴捏出來一個個人,實現它。

同樣,希臘神話中也差不多,火神赫菲斯托斯參考美神阿弗洛狄特的樣子,也是用泥巴捏出了漂亮的潘多拉。

創造,就是孕育想法,然後實現它,是從0到1的過程。

雖然我把創和造分開來解釋,其實本身這兩個字就像凹和凸一樣是密不可分的。

了解了這一點,我們回頭再看「藝術是在培養創造力」這句話,就不覺得空洞了。

藝術家一輩子都在做一件事,就是尋找新的想法新的衝動,然後再耐得住寂寞,想辦法把他雕刻出來,畫出來,表達出來。

導演姜文在十三邀那個節目裡說自己看到《俠隱》,興奮,想拍,激動。但這個激動能維持多久?一個月,一年,幾年。

他還要想辦法保持這種衝動,要想辦法集合上千號人,琢磨用什麼視覺語言,什麼手法拍出來,剪輯出來,播出來,這又是幾年,才有了電影《邪不壓正》。

不耐得住能行麼,這才是完整的創造力。

而且,需要這種創造力的不僅僅是藝術家,人人都需要。

你看作家,寫字寫文章一定需要創造力。

春天到了,我老媽就惦記著摘點剛發芽的嫩香椿給我們吃,好吃的不得了。但我的語言就比較貧乏,只能一邊往嘴裡塞,一邊跟我媽說:「嗯,真嫩,特別嫩」。

但有一天,我在書店看到汪曾祺老先生的一本書《人間有味是清歡》。

一翻開就是他寫的香椿拌豆腐,人家就八個字「一箸入口,三春不忘」。

明代以前中國人跟筷子叫做箸,我腦子裡馬上就是那個畫面,一筷子下去,那種快活,嫩的能讓你一口記三年。

怎麼寫得這麼好,三春不忘,把一個人無比細膩的體驗,感同身受的全都表達了出來,這也是一種創造力。

創造力的保護和培養不容易,在任何時代,都只是少部分人能夠保留、獲得。

擁有創造力的人,無疑就是推動人類文明前進的中堅力量。

因為他們做的事情,是從0到1。而藝術領域,恰恰有著孕育創造力的天然土壤。

下面咱們用幾幅畫來說說為什麼藝術是培育創造力最好的途徑。

三、幾幅畫的故事,說說藝術和創造力

有一位日本畫家葛飾北齋,他畫的那一幅神奈川衝浪里,大夥都特別熟悉,今天,我們要講的是他畫的另外一幅非常傳奇的畫。

傳奇是因為畫法特別,他先把一張紙塗滿了藍色,然後找了一隻雞,讓雞現在紅色顏料里溜溜達達,再把雞拎出來在藍色的紙上溜溜達達,走來走去。

這幅畫的名字叫做《河中楓葉》,很可惜沒有被保存下來,今天看不到了,但它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好問題——這是不是藝術?

因為嚴格來講,這幅畫是一個人,和一隻雞畫的,你可以和我一樣,試著閉上眼睛想像這幅畫:藍色、靜靜地河面、一陣風吹過,無數的楓葉散落下來,有一絲秋天的寧靜。

你會不會想起那一句「楓葉落,荻花干,醉宿漁舟不覺寒」。

其實葛飾北齋畫的哪條河,怎麼畫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試圖通過這條河,傳遞給我們了一種情緒,感受到秋天的寧靜。

說到河,我們再看看3000多年前古埃及人是怎麼畫的河,又在傳達什麼。

這是收藏在劍橋博物館一幅棺材上的畫,棺材的主人我也不知道叫什麼,就叫小強吧。

《太陽神拉的遊行》

公元前990-前969年 灰泥木版畫

小強是埃及人,他所處的時代相信人間有白天,是因為太陽神坐著日行船航行在天空的海洋。

有夜晚,是因為太陽神晚上會坐著夜行船在陰間的河流遊歷。

看到下面那條蛇了麼,他叫做阿波佩斯,阿波佩斯是埃及神話中的毀滅神,相當於羅馬神話中的冥王哈迪斯,或者西遊記里的閻羅王。

阿波佩斯是太陽神的死對頭,總想打敗太陽神好統治世界,就會化成蛇,等待機會。所以你看,太陽神隨身帶了很多保鏢。

為什麼要在自己的棺材上畫這條河?因為小強希望太陽神保佑自己能安全的穿過河流,穿越地獄,去往一個幸福的來生。

這條埃及人的河,表達的是有關生死的宗教信仰,是對來生幸福的信念。

那中國呢,我們水墨丹青里的河流是什麼樣子?

唐代詩人柳宗元有一首《絕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小時候一讀到這幾句,就會想像到一艘小船,一個老頭,煙波浩渺的江水,孤獨,寒冷。

這首詩啟發了一位南宋的畫家馬遠,畫出了一幅《寒江獨釣圖》,這幅畫今天收藏在東京國立博物館,可是天價的寶貝。

但有個問題,這麼大一張紙就畫了個小小的船,幾條波浪線假裝是水,寥寥幾筆,有點糊弄人吧?

但凡學過畫的小朋友都知道,老師告訴我們顏色要塗滿,不塗滿是因為中國藝術的獨特審美觀「留白」。

《寒江獨釣圖》南宋 馬遠

白就是空白,空白無處不在。但空白不代表什麼都沒有,就像咱們房間裡空的地方有空氣一樣,畫面里空白的地方有的是深遠,或無盡的想像。

魯迅先生曾說過:「唯沉默是最高的輕蔑!」

有時候,沉默也是一種語言,一種態度,言有盡而意無窮。所以,這幅寒江獨釣圖才會有那種煙波浩渺,身處孤獨的感覺。

中國藝術在審美上不強調逼真,不太在意真正的山和水的樣子。相反,最在意的是意境和品味,在意實和虛的關係,在意其中寄託的情懷。

中國藝術是一種心境,山水意境,方寸之地亦顯天地之寬。

所以,同樣是畫山畫水,畫花花草草,在東方叫做山水畫,在西方叫做風景畫。

接著咱們就看一幅美國畫家瓦爾的風景畫,很寫實,不一樣的美。

《愛德華堡》威廉姆·瓦爾

1820年 手工上色版畫

一個老婦人穿過前面平靜的河流和後面繁榮的農場,她在告訴人們,印第安時代已經消失了,人們要面對的是新的生活方式。

畫家瓦爾專門為這幅畫做過註解:「犁現在寧靜地翻過被千百人的鮮血浸染過的土地,古老的印第安人和雄心勃勃的歐洲人的骨灰,共同安息在這裡。」

因為這時候的美國,剛剛結束第二次對英戰爭,徹底擺脫了英國在政治和經濟上的控制,成為了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

瓦爾德風景畫,讓剛剛獨立的美國人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國家也有著崇高的、美的作品。

看過了幾百年、幾千年前的藝術,我們再看一幅當代藝術家的作品。

順便插一句,其實一幅畫的原作和照片的差距非常巨大,天壤之別。

就說這個內當代藝術家內凡爾森這幅木版畫,圖片很難體會,因為它實際是5米多高,寬將近3米,相當大。

《白瀑布》路易斯·內凡爾森

1972年 木版畫

有人說,站在它的下面,會有一種壓迫感,會覺得是一條巨大的瀑布傾瀉而下,落下時激起了一片水花,還看到很多魚在奮力的向上游,逆流而上。

的確,這件作品就叫做《白瀑布》。

好,我們陸續了解了5位藝術家的作品,畫的都是河流,但意思卻完全不同。從河中楓葉到白瀑布,這一路看過來,我腦子裡有無數的問題。

藝術,不應該用很專業的技法和工具麼?

那畫楓葉的那隻雞哪裡有什麼技法。

藝術,不應該有共同的審美觀麼?

但獨釣寒江雪有自己留白的美,傾瀉而下的瀑布卻有著一種理性和抽象的美,美洲大陸的印第安河流卻是逼真,崇高的美。

藝術,不應該有著共同的目的麼?

但埃及人的棺木上是深刻的宗教信仰,美國人的風景畫中卻是強烈的民族主義,中國畫家馬遠又表達的是無盡的孤獨。

雖然他們大不同,但我很確定,一定有一個共性的東西,決定了它們都屬於藝術的一部分。

這個共性的東西就是創造力。

葛飾北齋的平靜,埃及人的重生信仰,馬遠的孤獨,瓦爾對美洲原住民的複雜情感,內凡爾森寄托在魚身上的奮力和勇敢。

這些情感不同,但無一不是每一個人所嚮往的情感。

而我們能強烈的感受到這些不同的情感,正是因為畫家們都創造性的找到了一種恰當的藝術語言,把情感傳遞、表達了出來了。

無論畫的逼真,抽象,或者留白,這些都被稱作藝術語言,是藝術家表達自己的情感、想法的一種途徑。

很明顯,在藝術中,獨一無二的想法和恰到好處的藝術語言同樣重要,它們共同構成了創造力。

所以,藝術的核心就是創造力。

所以,當我們讓第一次接觸藝術的時候,就需要很明確,藝術是一種創造,而不僅僅是畫畫、素描、塗色,或者畫的像。

所以,孩子接觸藝術的目的是希望獲得創造力的激發。

這就涉及到了我們的第三個問題:畫班到底在教什麼,是否有利於創造力的激發?

三、第三個問題,畫班教的是否有益於創造力

很遺憾,大部分畫班教給孩子的,是畫好看的畫。

當成績變成唯一目標,一切就都需要變得可量化,可考核,可見的明顯進步。

藝術教育,就是在成績和量化的洪流中被標籤化,被曲解,變形了。

可被量化和標準化的只能是技術和技法,這才是學校為什麼急迫的希望教給孩子怎麼畫的像,畫的完整,畫的好看,教給孩子素描,色彩,靜物,白描的原因。

因為可量化,可考核,可複製,看起來進步明顯,但從創造力的角度,這恰恰是舍本求末,無源之水。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一直推薦一本書《培養孩子從畫畫開始》。

書的作者日本美術教育家鳥居昭美,就把這種目前中國普遍存在的「過分重視美術早教,過早教給孩子畫大人審美的畫,過早接觸美術技法」的教育稱作「一根繩子的教育。」

「一根繩子的教育」妄圖用簡單的,程式化的方法來提高孩子的能力,這本就是一種妄想。

「一根繩子教育觀」不僅存在於美術培訓,大部分奧數、外語、寫作、口才的培訓都是如此。

培訓可以提高成績,但無法提高能力。

英國人莫里斯曾對比過黑猩猩和人類畫畫的不同。

在四歲之前,相同年齡段的黑猩猩不論在力度、完整性上都無情的碾壓人類嬰兒的塗鴉。

比如從頭到尾畫一條完整的線,黑猩猩一歲半就可以做到,但人類要到兩歲半才能做到。

分水嶺在四五歲的時候,人類開始發展出繪畫,但黑猩猩將一直停留在四五歲的塗鴉。

畫畫的黑猩猩《美術的發生》莫里斯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繪畫作為人類藝術的典型表達形式,它不僅僅依靠的是手和眼睛。

繪畫的底層邏輯是語言、感情、人和人的關係,這些人類獨特的能力相互作用,最終產生了繪畫藝術。

人類可以通過語言,讓眼前浮現曾經的回憶;能夠通過思維,去想像還未發生的未來;可以通過聯想,將無關的事物聯繫在一起。

這些人類獨特的能力就是創造力的來源,更是決定人類藝術誕生的根本,而不僅僅是手和眼的技術。

所以,過分的在意孩子的畫面效果,過分的強調美術技法,強調所謂的知識點,看起來提高了孩子的繪畫能力,其實是在毀孩子。

因為這種培訓完全忽略孩子的發展規律,忽視孩子還未發育完整的大肌肉運動能力、語言能力、情感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等於把孩子從培育創造力的土壤中拔了出來。

Franz Wilhelm Seiwert Fabrikarbeiter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報過美術班的孩子,上課畫的驚為天人,在家畫的嚇死個人。

為了讓家長看到孩子肉眼可見的進步,培訓行業不遺餘力的形成一個個套路,教給孩子畫出來效果閃亮但千篇一律的畫。

急躁的社會現實,把最終的畫面效果逼成了美術培訓業的生命線,逼成必須給家長的交代。

有一句話是誰說的我忘記了,但真的很好:「人生就像一場旅行,在乎的不僅是目的地,還有沿途的風景。」

畫畫也如旅行一樣吧,重要的是探索,發現,甚至失敗的過程,而不是最後那張好看的畫。

我們很明確,孩子的畫首先是為了塑造自我,不是用技法來規訓;是鍛鍊觀察力和感受力,不是記憶力。

盧梭在教育上有一個很重要的觀點:「12歲以前的兒童,知識主要來自於感覺範圍,需要的是直觀教育。12歲以後才有更多理性的發揮。」

Franz Wilhelm Seiwert Mann mit Maschinen Fabri

孩子學說話的過程,是無時無刻不沉浸在一個語言環境中聽、看、觀察,在一字一句中自我糾錯,最後形成語言。

畫畫和學習語言的過程一樣,是成長過程中的必經之路。要知道,成長的過程很漫長,需要等待,需要陪伴,需要觀察。

興趣班銷售代表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孩子天生就是藝術家,你看你家孩子畫得多好!有天分呢,要從小培養,再不學畫就晚了。」

這話聽聽就行,別當真。

安格爾作為藝術史上罕見的新古典主義大師,也不過是12歲才開始學習繪畫。梵谷27歲才開始畫畫,也不耽誤人家成大師。

大量美術培訓最大的問題就在這裡,招生數量、教室利用率、公開課轉化率、消課率、續費率這些商業目標左右著教學的套路。

他們急切地想要家長看到孩子大踏步的提高,明顯的進步,一幅比一幅好,於是省略了觀察,省略了陪伴,省略了耐心和等待。

Betriebsorganisation

1922 Seiwert

是,每一幅畫都好看,都完整。但孩子本應該在塗鴉,畫畫過程中經歷的思考缺失了,體會沒了,觀察沒了,感受也沒了。

一天一天的學畫,等於一天一天的遠離藝術。

藝術的核心是創造力,不是學會畫好看的畫。

藝術教育最重要的是想盡一切辦法,讓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體會到創造的樂趣。

愛爾蘭詩人葉芝說:「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且點燃一把火。」

咱們做父母的那些所謂的人生經驗,不過像車子上的後視鏡一樣,只是給孩子看看你以前走過的路,為的是讓他走好自己的路,成為一個獨一無二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