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付帳先喝飲料,孩子的行為,是否屬於「偷竊」呢?

2023-09-04     老張育兒

原標題:未付帳先喝飲料,孩子的行為,是否屬於「偷竊」呢?

帶娃逛超市的時候,圍觀了一件被定義「偷竊」行為的事件。

排隊結帳時,被前面爭執的聲音吸引了:

收銀員:沒有結帳,就先喝飲料的行為,是不允許的。

孩子媽媽:我們又不是不結帳,孩子只不過是先喝了而已。

收銀員:這樣的行為,應該算是「偷竊」了,按照規定是要10倍賠償的。

孩子媽媽:怎麼能是「偷竊」呢?都說我們會結帳的啊!

收銀員和孩子媽媽爭執不下,吵鬧聲越來越激烈,圍觀的群眾也是議論紛紛:

圍觀A:超市多少有點上綱上線了,孩子看起來才三四歲,他可能是真的渴了。再說了,人家媽媽都在排隊結帳了,又不是不結帳。

圍觀B:小孩子不懂事,難道大人也不懂事嗎?超市都有明確規定的,在沒有結帳之前,還是遵守規矩比較好。

最後,還是超市經理出面,才調節了這場「戰爭」。只不過從頭到尾,孩子媽媽都沒有意識到有什麼問題,一直再用「孩子小」當做說辭。

孩子未付帳就先喝飲料的行為,屬於「偷竊」嗎?

關於這個問題,即便是從法律的角度來說,並沒有明確的規定。

所以孩子的行為,不能被貼上「偷竊」的標籤。

站在超市的角度來說,他們也沒有錯。每一位工作人員,都有保護超市商品安全的責任。

若是真的有錯,那便是不能直接定義孩子的行為是「偷竊」。對於孩子而言,「偷竊」的標籤太嚴重,他們承受不起。

站在父母的角度來說,他們只是結帳晚一些,主觀意識上並沒有「偷竊」的想法。只不過,他們先行一步食用了商品而已。

既然不屬於「偷竊」,那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

大家一定會問,既然孩子的行為不是「偷竊」。換個角度考慮,那他的做法就是對的嗎?

有一點必須知道:孩子的行為,肯定是不對的。只不過,它屬於道德範疇,而不是法律範疇。

大多數超市,都會清晰的寫著「先付款」。目的,就是為了提醒消費者:選購好的商品,需要先付款,之後才能屬於自己,才有使用權。

孩子在未付款的情況下就食用,說到底是不遵守規矩。而導致他們不守規矩的元兇,便是無數次為他們「撐腰」的父母和家人。

要是一開始,父母明確告訴孩子:每個場所都有它的規定,超市的規定就是「先付款」,然後「再食用」。

相信孩子,也能聽懂父母說的話,慢慢成為守規矩的人。任何時候,規矩都是用來遵守的,也是用來保護孩子的。

不守規矩,孩子會承擔很多後果

1、法律意識單薄

那些從小就不守規矩的孩子,他們長大後犯罪的幾率,要更多一些。

沒有規則意識,就說明孩子「自我」心理嚴重,只在意自己的利益。

在他們看來,只要自己想做的事情,隨時隨地都可以做。這樣的孩子,他們討厭約束,討厭束縛。

法律對他們而言,更是不放在心裡,因為從小養成了不守規矩的習慣。時間久了,難免就會做出很多挑戰法律的事情,為此付出代價也是情理之中。

2、人際關係失敗

說好聽一點叫做「不守規矩」,說難聽一點就是「恣意妄為」。

這樣的孩子,不論他們走到哪裡,相信都不受別人待見。

小時候,尚且還能替他們找藉口,用「年齡小」來搪塞;長大後呢?若還是如此不守規矩,相信沒有人願意跟他們做朋友,因為他不懂如何跟別人有序相處。

都知道人際關係的重要性,它就是無形的財富。若是連朋友都沒有,這一輩子肯定過得很辛苦,很難有大作為。

3、性格狂妄自大

都說「性格,決定命運」,孩子未來的人生如何,取決於他的性格。

那些從小就不守規矩,喜歡肆意妄為的孩子,他們的性格都很驕傲,甚至有些狂妄。

在自我心理的影響下,孩子很難接受別人的意見,總覺得自己才是對的。一旦養成這樣的性格,那孩子未來的人生,真的是止步了。

別人的建議不接受,還總覺得自己很優秀。試問,這樣的人,怎麼可能會成功呢?用「固步自封」來形容,都不為過。

規矩,不僅僅是用來約束孩子,更多的是為了保護他們。

有了規矩的保護,孩子會養成更多好習慣,為他的人生助力。

要記住:規矩,不是用來打破的,而是用來遵守的。

若是孩子真的不遵守規矩,那就用相應的方式去懲罰他,知道他守規矩為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1be3d2abd1a226734a8f59ebcec96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