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無償獻血在我們生活中越來越常見。我見過很多年輕人給自己的18歲禮物是一本獻血證,告訴自己成年後要對社會做出更多貢獻。但能堅持九年,隨叫隨到獻血的人卻不多。
崔世寬,1966年出生,臨泉縣人,瀋陽務工人員。兒子患病去世,出於對兒子患病期間收到的幫助與溫暖的感恩,9年來,他一直堅持無償獻血。這位質樸的父親用滾燙的熱血詮釋著感恩與奉獻,他的事跡感動無數人。
每天凌晨,幹完手頭的活,崔世寬才回到出租屋裡睡下。天不亮,手機就會響起來,打電話的常常是附近收購站的老闆:有一批廢鐵要裝車,讓崔世寬去幫忙上貨。
在收購站幫忙上完貨,崔世寬又馬不停蹄地去商場收紙盒。直到中午時分,把全部紙盒裝好拉到收購站賣掉,他才能閒下來喘一口氣。崔世寬在瀋陽待了將近6年,這樣忙碌的生活重複了6年。即便如此,他依舊很欣慰,因為他覺得,每多待一天,就能多還一份恩情。
2010年之前,崔世寬只到過瀋陽一次。那是2008年,大兒子崔學軍考上中國醫科大學本碩連讀時,他來送行。2010年孩子生病後,他至今只回過4次老家。因為從那時起他開始獻血,「血站隨時可能缺血小板,所以不能離開瀋陽,怕耽誤患者用。」崔世寬說。
崔世寬第一次獻血,是在兒子生病期間。「孩子生病,我去市紅十字會諮詢造血幹細胞,他們問我是否願意當獻血志願者,是否願意加入中華骨髓庫,我都答應了。」崔世寬回憶起最初獻血的緣由。
此後,大兒子在醫院住了4年,治療期間得到眾多幫助,「捐錢的、獻血的、捐造血幹細胞的,還有陪護的……」遺憾的是,大兒子最終沒能救過來,2014年3月,他永遠地離開了崔世寬夫婦。儘管孩子離開了,但崔世寬沒有忘記別人的幫助。他許下心愿:這輩子捐獻全血量至少達到10萬毫升。
由於岳母身體不好,兒子去世後,妻子回到老家幫忙照顧,崔世寬留在了瀋陽。他和別人合租一小套房子,平時做建築活,活少時收點廢品,「還欠點債沒還完,岳母看病也需要錢。」崔世寬說。
無論多忙,只要血站打電話來,崔世寬一定在最短時間內趕到。有一次,崔世寬正在腳手架上刷牆,血站打電話來了。他跟工頭說,少要半天工錢,要先去獻血。
9年里,崔世寬獻的最多的是「成分血」,也就是經過分離後的血小板,目前已達到101個治療單位,相當於捐獻全血13萬毫升。平均下來,相當於每月捐獻一次。
對每一位幫助過兒子的好心人,崔世寬都不曾忘記。當年給兒子捐獻造血幹細胞的李磊,崔世寬每年過年時都會讓人從老家寄點粉絲、香油,給他送過去。
曾經陪伴過兒子的同學、老師、好心人,他都記在本子上,每到過年,就發個祝福簡訊。
崔世寬說,好心人的恩情,是他獻多少血都還不完的,但無論在哪,他都會把獻血堅持下去。完成獻血10萬毫升的願望後,崔世寬趁著回老家的時機,填寫了器官捐獻協議。「等哪一天不在了,也能最後做點貢獻。」崔世寬把這樁心事也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