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匯東海岸|邱青瑞:向東便是海

2019-07-17     東營房產

向東便是海

——記墾利區作協組織「百名作家進紅光」大型採風活動

作者:邱青瑞

當一輛滿載40人的大轎子車把引擎所引起的顫抖傳遞給乘坐這輛車的每一個人時,車就已經出發了。清晨的空氣經過夜的過濾似乎變得格外清新,初升的太陽把柔和的光線拋灑下來,大地就被詩意般的淡淡金黃所籠罩。

車裡,數十張文友的嘴在熱情地交談著,像多年不見的老友偶然的相遇。我選擇了一個靠窗的位置坐下,耳朵放在車裡,眼睛卻透過車窗溜到了外面。車道兩旁的綠化帶里,綠化工人正在給石榴樹和冬青樹澆水。相鄰的兩株石榴沐浴在晨光里,青翠的葉面閃著油質的輝光,一株石榴樹已掛滿了雞蛋大小的青色果實,另一株卻正熱烈地開著火紅的石榴花。這種現象要是發生在荒坡野地,會讓人感到意外。可這種景象出現在城裡的綠化帶里,就不足為怪了。這是因為城裡對所植的樹木花草是有選擇的,要有美感,而且要有秩序一一在各色人等聚集顯得有些雜亂的城市,卻是人類構建秩序的最大場所——讓開花植物次第勻速地登場也是一種秩序,至少見出構建秩序的努力,或者至少體現了某種對秩序的渴望。

在車輛拐彎的一個街角,耀眼的金盞菊和山莓紅的長春花正恣意地開著。大轎子車在行駛了半個多小時後,終於衝出了鋼筋水泥的包圍,一頭扎進了曠野之中,洶湧的綠色如同脫韁的野馬,在曠野里縱橫馳騁,眼睛所到之處皆是蒼翠的綠色。如果不是在車裡,真想撲進那片綠色中進行一次深深地呼吸。大轎子車迅疾又平穩地駛過寬闊的東八路時,盎然綠意的莊稼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無數黑色的太陽板架在泛著白鹼的空地上——這是一個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的清潔能源項目。穿過黑壓壓的太陽板陣群,一塊塊閃著波光的池塘就出現在大家眼前,熟知這裡的人都知道,東營市現代海洋漁業示範區就要到了。

車行駛到漁業示範區辦公樓前,從車上下來的文友完成了與提前到此等候的另一群文友的匯合,組成了一支更加浩大的隊伍。在攝影師的指揮下,大家扯起了早已準備好的「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百名作家進紅光」的條幅拍攝了幾張大合影。對大多數墾利本土作家來說,到這裡拍合影的次數都不止一次。2016年,我就曾經和本地幾位作家連續兩次參加在這裡舉辦的活動。一次是參加「相約新匯,魅力藍鎮」主題詩會活動,另一次是參加趕海拾貝節活動。雖然兩次活動的具體內容已渺不可尋,但文友相聚時的那種熱烈氣氛依然在記憶中延續。

在辦公樓頂樓寬敞的露天觀光平台上,示範區主人用無聲的語言向大家作了一次精彩的介紹。向南俯視,一棟棟有著紅色屋頂的漂亮別墅環繞在一個湖的周圍,在綠樹的掩眏下,漂亮中還透著幾分動人的嫵媚。那些漂亮的別墅我曾隨著售房小姐看過一個樣板房,倒不是我想在這個遠離城市喧囂的幽靜之地購置一處房產,而是跟著一群文友在房產銷售方的帶領下進行了一次實地參觀。別墅內的陳設既融入了古樸典雅的傳統元素,又有簡潔明快的現代元素,既體現了設計者在設計時展示追求品質的同時又兼顧舒適實用的考量。而別墅內最吸引我的地方不是那些奢華的紅木家具、也不是寬敞的臥室和明亮的陽台,而是衛生間的浴池。據售樓小姐介紹說,這些別墅每戶浴池都接通了溫泉,在家裡洗澡就相當於是在泡溫泉。我不知道這裡的溫泉是否帶著地下水中的硫磺味,但想到這是來自大地的溫暖就讓人產生了迷樣的衝動。這種衝動不是想要買下一棟別墅(關鍵是沒有錢),而是想泡一個溫泉澡。售樓小姐在不動聲色中早已洞察了一切,她告訴我們,想體驗溫泉可待會兒去新匯大酒店,那裡有足夠大的溫泉池供大家體驗。如果當時不是有一大群人跟著,我倒是十分樂意去酒店的溫泉池裡美美地洗一個溫泉澡。今天,如果再有人提議去泡溫泉,我想一定要去嘗試一下。畢竟,昨天已經入伏了,真正的暑熱天已經來了。想到這裡,抬頭環視了一圈,唉,還是算了吧!畢竟,這是團體活動,不是自己出來旅遊度假的。

一陣滿含腥味的海風迎面吹來,吹走了一些夏日的暑熱,也帶走了我頭腦中的一些胡思亂想。收住雜念向東眺望,目光越過攔海堤壩看到了大海。水天一色的大海,讓人分不清哪裡是天,哪裡是海。在水天相接處幾隻船影在晃動。心中頓時湧現出諸如蒼茫遼闊,雄美壯麗等詞句來。雖然我已兩次站在這裡眺望過東邊的大海,但再次登臨時內心仍然難掩激動。一直覺得,東營雖有漫長的海岸線,但真正能讓人賞玩親近大海的地方卻並不多,而這裡卻是最佳的地方。向東便是海,頭腦中突然蹦跳出這樣一句話,也就在那一刻鎖定了我想寫的文章題目。再往北看,田字格一樣的養殖池塘一直鋪到目光的盡頭。也許目光再接上目光才能看到這片池塘的邊界。

在一間大會議室里,示範區的主人向我們播放了兩部宣傳片,其中一部展示了漁業示範區從2008年至2018年這十年間的發展歷程。十年間,這裡從一片荒鹼灘發展到初具規模的海邊小鎮,其日新月異的發展速度著實讓人吃驚不小。十年間,這裡不僅完善了水電路等基礎設施,而且挖掘出的旅遊資源成為周邊省市居民出遊度假的首選。豐富的土地資源和良好的投資環境吸引了眾多企業來這裡投資興業。一年一度的趕海拾貝節已成為宣傳這片土地的窗口。成千上萬的遊客涌到這裡,摸魚蝦采蛤喇,看大海品海鮮;觀海上日出,看入海口奇觀——黃藍交匯,鋪天蓋地的紅地毯……優美的自然環境,獨特的自然景觀,讓人留連忘返。2018年東營市委六屆四次會議確立全市發展目標為:打造山東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黃河入海文化旅遊目的地,建設富有活力的現代化濕地城市。在我看來現代漁業示範區正用紮實的工作豐富和詮釋著黃河入海文化旅遊目的地這一發展目標的深刻內涵。示範區主要領導在作總體情況介紹時講到:我們這裡有20萬畝成方連片的海參養殖基地,在國內穩居第一,在世界範圍內也是罕見的。主人講得自豪,我們也聽得高興。在實地參觀海參養殖基地時,我們也真切地感受到了主人自豪時的底氣。

參觀完海參養殖基地,大轎子車又載著我們行駛到南北走向的攔海堤壩的公路上,堤壩外側是海水褪去後留下的泥質沙灘,一條條小海溝由近處蜿蜒地伸向遠方。它們是大海的觸角,也是傳遞潮訊的使者。車越往南海灘越開闊,海灘上的植物也漸漸多起來。大家久已盼望的紅地毯在車內一片驚呼中出現了。起初帶著深色的翅鹼蓬還只是稀稀疏疏的樣子長在那裡,可沒走多遠海灘上一場聲勢浩大的翅鹼蓬大集會就出現在了大家的視野里。「太美了!太壯觀了。」不絕於耳的讚嘆聲在行進的車廂里迴蕩。

為了滿足大家想親密接觸大海的願望,司機把車停在路邊寬闊的地方。大家從車上下來,可得到的指令是:只能在此做短暫逗留。看來到海灘里抓魚摸蟹只能留在下次了。雖有遺憾,但並沒有影響大家的情緒,反倒是抓緊留影拍照,把熱鬧的氣氛推向了一個高潮。在兩排被海風吹得呼呼啦啦作響的彩旗指引下,一些手持小鐵杴、小水桶的小朋友們跟著大人從堤壩上下來,走向海灘深處,他們把背影留給了我們,卻把嬉笑與歡樂留在了我們只能眺望的遠方。在海風的吹拂下,耀眼的紅地毯一遍遍向我們招手,而我們只能在戀戀不捨中與她們揮手道別。

在巨幅鑫茂航旅小鎮項目規劃設計圖前,一位下巴留有長鬍子的項目負責人向我們介紹了航旅小鎮的現狀以及規劃。「五年之後,你們再來看,一定會有一個很大的變化。」介紹完小鎮的總體規劃後,「長鬍子」又滿懷信心地向我們做了一次約定。就在上車準備離開小鎮現場的時候,我無意間瞥見路旁一簇開著細小喇叭狀的花,趕緊跑去拍了一張照片,用「形色」工具一查,原來是羅布麻。這種在黃河口分布很廣的植物我如今才真正識得,內心不由得產生出些許孤陋寡聞的自卑感來。

紅光漁港是此次採風的最後一站,由於現在正處於休漁期,所有的漁船都停靠在漁港里。斑駁的漁船,破舊的漁網,讓人有時光倒流的感覺。

寫到這裡,我想應該結束了。這倒不是因為採風行程結束了就沒啥東西再寫了,而是覺得通過一上午走馬觀花式的採風,很難寫出有深度有見解的好文章來,如果再繼續堆砌一些無關緊要的文字,就是對自己的不負責。我這樣說,絕不是反對這樣的採風,其實恰恰相反,我反而覺得走馬觀花式的採風每年應該多組織幾次。且不說這次採風能把全市範圍內數十名優秀文學寫作者組織起來,就是一次巨大成功,單說深入基層走進活動現場,就是對創作的一種生動體驗。雖說短暫的採風,並不能讓人一下寫出滿意的作品來,但有了一些直觀印象,就能讓人確立寫作此文的一個大致方向。對尚處於漫無目的的寫作者來說幫助確立一個寫作方向有時比寫作本身更重要。有了方向,再進行深度挖掘,最後寫出漂亮的作品來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了。我匆匆寫就的這篇文章,算是拋磚引玉。期待文友們後續寫出更多更好的文章來。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作者簡介

邱青瑞,男,生於1978年,陝西安康人,工作生活在墾利。願生活多一點詩意。

來源:鳳凰城文學 編輯:茉莉 隋淳向 題目編輯:東營房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1ZrjHG0BJleJMoPMvK0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