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捨得》們:確認過劇情,是我高攀不起的現實主義國產劇

2021-04-21     娛樂產業

原標題:《小捨得》們:確認過劇情,是我高攀不起的現實主義國產劇

作者 / 花花

「子悠到底啥時候抑鬱?」上一個讓娛Sir如此翹首以盼的還是英子什麼時候跳海。

雖然《小捨得》看的讓人又憤怒又窒息,但家長里短的劇情和代入感還是讓很多觀眾越看越上頭。

故事圍繞一個再婚重組家庭展開,一對「半路姐妹」維持著表面和諧,私底下連帶著孩子卻是明爭暗鬥。

蔣欣飾演的田雨嵐是典型的「雞娃媽媽」(打雞血式教育孩子),口頭禪是都是為了好;宋佳飾演的南儷是典型的「素雞媽媽」,一向注重素質教育。不僅教育觀互相碰撞,還有李佳航、佟大為飾演的兩位和稀泥的丈夫;張國立飾演的一碗水無法端平的外公;從原生家庭到補習班內卷、攀比、老師語言暴力學生,恨不得每兩分鐘就塞一個強衝突,量大管飽,爆劇標配。

雖然劇情「狗血」,口碑也不如《小別離》和《小歡喜》。但《小捨得》也一定程度上反應了當下的現實,在「素質教育」與「雞娃現象」齊飛的教育環境下,家長們兩頭沖,又兩頭堵的教育困境。

雞娃是一種態度

對於大部分家長來說,人到中年,該拼的都拼過了,人生的下半場,還有什麼比擁有一個「自雞天牛娃」(天賦異稟、主動學習、名列前茅的孩子)更能讓人挺直腰板?

可「自雞天牛娃」少之又少,要強的父母們就都成了「雞娃」。每個家長的心聲,我不希望我的孩子未來比我差。

田雨嵐是典型的「望子成龍」的中國父母。她對兒子嚴格管理,兒子子悠吃塊西瓜立刻如臨大敵,自動變成「甜品有害論」宣傳大使,順帶還不忘考察一下兒子的英文單詞。

飯桌上更是家長們炫娃的好地方,那邊南儷的女兒歡歡唱了首歌,這邊田雨嵐更是不能落後,才藝不夠,數學來湊,讓子悠現場背圓周率,還炫耀已經可以背到2000多位了,場面一度非常尷尬,但田雨嵐卻樂在其中,順帶還要拉踩一下歡歡。

對田雨嵐這樣的家長來說,孩子的成績高於一切,情緒也隨著成績而波動。回家看見子悠沒在寫作業,立馬大怒,並出言責備,最後知道兒子這次考試的成績不錯,立馬又對子悠噓寒問暖,搞的孩子不知所措。

孩子只是小升初而已,家長們之間暗流涌動,堪比宮斗大戲。在雞娃媽媽聚會講完經驗之後,還要讓幾個學霸媽媽團結在一起,只能彼此互通有無,不能把關鍵信息告訴別人,有點《甄嬛傳》內味了。

雖然「唯成績論」,但田雨嵐不是個好媽媽嗎?其實也不盡然,爭強好勝、攀比心重、沒有安全感,這些也都來自於原生家庭對她的影響,所以即使生活已是中產,但她仍然特別有危機感,並且把全部希望都放在了兒子身上。

即使她非常驕傲,但為了兒子可以上金牌班能在大家面前向老師道歉,也能為了歡歡去競賽班,去求一向有些「看不起」她的公婆。

因為田雨嵐比其他家長付出了更多心血,所以她會覺得孩子拚命學習是對的、是合理的。她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反而認為自己當媽當得十分不易。

誇她一百句,不如誇她的娃一句。說一萬句「您真無私真偉大」,不如說一句「您是奧數天才冠軍他媽」。

葷雞還是素雞?

劇中的另外一個家庭則跟田雨嵐剛好相反。宋佳飾演的南儷從小家庭優渥,一路順風順水,青春期的時候遭遇父母婚變,更加注重家庭教育,與田雨嵐的「葷雞」(注重學科教育)不同,南儷是個「素雞」(注重素質教育),一向對女兒歡歡採取的是放養政策。

歡歡在家裡是個小公主,爸爸是「女兒奴」,弟弟又是個「姐姐控」,媽媽對她又沒學習上的苛刻要求,全家都把歡歡捧在手心裡。雖然學習成績不算最好,但歡歡多才多藝,性格開朗,是個討人喜歡的小姑娘。

雖然歡歡成績考了倒數,但父母沒有過多的苛責她,反倒怕她受打擊,安慰她,還幫她找原因;父母為了她能上補習班也使勁了渾身解數;甚至怕孩子奔波太辛苦,爸爸還去補習班上課,回來再給孩子講。

這樣的氛圍固然給了孩子很強的安全感,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讓歡歡少了抗擊打的能力。

所以我們看到歡歡經常會掉眼淚,一點點小事都能成為她情緒崩潰的原因。考試成績不好,哭;被外人說成績不好,哭;沒有競選上班委,哭。

而一向開明的南儷夫婦也在教育「內卷」的情況下逐漸的動搖了自己的教育理念。

一開始南儷夫婦是堅決不讓歡歡上補習班的,尤其是親眼考察了補習班的教育制度之後。可隨著女兒的成績不斷下滑,和田雨嵐還有周圍環境給的壓力,夫妻倆開始給歡歡上補習班,並且佟大為在給歡歡輔導功課的過程中也情緒失控,不再是歡歡心中的好爸爸了。

一向「素雞」的南儷夫婦也在向「雞娃」靠攏,但就如顏子悠所說的「考上翰林初中,還有重點高中。」競爭是無休無止的,家長們的選擇天平也就在不停的搖擺。是舍了快樂獲得成績,還是舍了成績獲得快樂,仍然是個永恆的命題。

高攀不起的現實主義國產劇

近年來聚焦熱門社會議題的影視作品逐漸增多。如此前《歡樂頌》《都挺好》中關注的原生家庭問題,《小別離》《小歡喜》聚焦的育兒問題,《三十而已》等面向女性議題,可打著現實主義的旗號,卻總會讓觀眾有懸浮感。

像《小捨得》里,無論大人、孩子還是老人,幾乎每個人都在焦慮,看這些不用996,也沒有35歲危機的中年人,整天苦大仇深,雞飛狗跳地表演焦慮,再看看作為社畜的普通人,要說能完全真情實感也是大多數網友高攀了。

其實無論是教育話題還是女性話題,題材先天的話題度讓這些作品占據優勢,但當中也有不少因為過度依賴或尋求社會話題熱度,從而走入「狗血家庭倫理劇」的俗套。

當初,《小別離》熱播,引發了親子教育的探討,2019年的爆款《小歡喜》講述高考的少年們,還輻射到了原生家庭、中年危機、職場生態的眾生相。

雖然這些作品裡也有不少話題衝突,但因為大部分自現實出發,比較讓觀眾有共鳴。但過度依賴社會話題熱度,很容易使作品落入傳統狗血家庭倫理劇的俗套。

如《歡樂頌》本來重在書寫當下都市女性群像,卻花費了大量筆墨描寫樊勝美的原生家庭,儘管相關情節在網上引起熱議,但家長里短的苦情戲碼並沒有跳出以往家庭倫理劇的套路,最終也直接影響了該劇的口碑。

而且,這種現實題材的家庭劇,目前還形成了一種趨於統一的劇情定式:不管前面演繹了再多的家庭矛盾、生活矛盾,到最後一定會端一鍋「都挺好」的毒雞湯給你,製造出一片虛假的繁榮表象。

現在網友們看一部現實主義題材的劇,在看前幾集時還不錯,過於真實,可是一到劇情發展的中間階段,該來的一定會來,劇情的迷之走向,主角性格的突然轉變在與現實生活的對比上就會格外扎眼,像娛Sir和小夥伴看這幾集《小捨得》的時候已經開始操心夏君山會不會出軌了。

目前來看《小捨得》的劇情和人設還都在線,希望後期的劇情不要給觀眾帶來「狗血大套餐」,販賣焦慮只能獲得一時的關注度,認真講故事,才能得到真口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1Rqa8ngBrsvY2_UuGU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