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一部老劇,讓你重看多少次也不嫌煩?

2019-08-15     Vista看天下


夏天是觀劇的好時節。


就在前兩天,還有博主真誠發問:在你心裡,值得反覆重溫,一看再看的劇有什麼?


評論區提名最多的幾部,不用說大概你也能猜到——


《武林外傳》《還珠格格》《家有兒女 》《亮劍》《甄嬛傳》……


害,誰把電視台暑期檔排班表給擺出來了?




陳年老劇憑什麼這麼火


這屆年輕人沉迷於看老劇,也不算是新聞了。


國內的《少年包青天》《鐵齒銅牙紀曉嵐》《上錯花轎嫁對郎》,國外的《老友記》《老爸老媽羅曼史》《東京愛情故事》《悠長假期》《我叫金三順》《搞笑一家人》……單拎出來哪一部都有不少死忠粉絲。


就拿榮膺「如果餘生只能看一部劇那就看它」的《武林外傳》來說吧。


對於相當一部分90後來說,它是下飯的最佳選擇。

即使是面對紅燒胖大海、酥炸小黃瓜、魚線餃子這些黑暗料理,不少吃貨還是會暗自思忖哪幾道其實「我可以」;

試問,誰看了老邢的雞腿能不心動呢

臨睡前,它是安眠曲,不聽的話睡不著;

面對不想干又不得不幹的家務時,它還能充當有聲小說,讓你像欠了二十年債的郭芙蓉一樣情緒穩定地幹活……



時過境遷,老劇們依然這麼「火」,至少有三個原因。


首先,劇情足夠熟悉,不管你從哪集開始看都能無縫對接,毫無壓力。

可即便是對劇情瞭然於心,聽見上句恨不得能接下句,足夠的戲劇張力和演員的表現力還是讓你保持期待,讓腦中和眼前的畫面逐漸合二為一。

年輕人開始變老的一個標誌,就是記憶出現障礙。

而且往往是上一秒想乾的事撂爪就忘,但十年前誰搶了我一顆糖,還記得清清楚楚。


重溫老劇也是一樣,人們不光是在看劇,更是在懷念從前的年少時光。

前兩天,微博上 #那些年錯過的大結局# 還引起了集體回憶,那些年因為老師拖堂/家裡停電/被派去倒垃圾而錯過的大結局,當年輕人們回想起當時的情景,還能記得清清楚楚。

所以,看老劇就像坐時光機。小編至今記得2006年那個除夕,全家人都在奶奶家客廳里看春晚,我自己在臥室看《武林外傳》大結局。


最後,經典老劇之所以經典,就在於它們是常看常新的,能夠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煥發新的內涵。

有一些橋段,當時看的時候沒覺得有什麼,日後卻總能發現不一樣的東西。



老劇的生命力委實不可小覷。


就在前幾天,沙雕網友們還合力把「甄嬛傳彈幕」拱上了熱搜。



播出八年後,《甄嬛傳》已經被愛好者們發展成一門「甄學」,人們津津樂道的早已不再是「臣妾做不到啊」「賤人就是矯情」那些老梗了。


當然,它們出現的地方也成了打卡勝地

「甄學」的最新研究成果有,張廷玉大人長得像話梅——

太妃長得像蔡國慶——

原先是華妃侍女,髮型和聲音都像米老鼠的「吱答應」頌芝,應該賜住米奇妙妙屋——

復讀機齊妃和毒舌雍正的相處模式,也成了觀眾們新晉的萌點。


一個只會不停地說:「三阿哥又雙叒叕長高了」

另一個的金句則是:「粉色嬌嫩,你如今幾歲了?」

此外,還有用「說都不會話了」式的錯位感莫名戳中笑點的「翠嘴,打爛她的果」和「她吸了推娘娘」——

這才是原版台詞


塑料姐妹花實錘之「眉姐姐都這樣了,甄嬛還在一邊抱著腿練瑜伽」。

跟這些眼神賊好、腦洞賊大的當代列文虎克們相比,華妃下線轉世成樊勝美的梗,都顯得不算什麼了。

「搞不懂現在的流行」


這些沉迷於老劇的年輕人,同時也或主動、或被動地屏蔽了時下熱門的流行文化。當年那些時代的弄潮兒,漸漸成為了不知道最近流行啥的老年人。


好在如今熱門劇的劇情都住進熱搜了,靠著刷微博和娛樂八卦公眾號,90後們倒也能假裝融入,不露破綻地跟人聊天。


他們是千禧世代潛伏在9012年的臥底。

不追星的人,很可能時下最火的小鮮肉一個也不認識,甄嬛哪集回的宮倒是一清二楚。


我們上周寫過藝人王一博被私生飯騷擾的事兒,留言里除了對於事件本身的評論,也有幾位讀者(看著都挺年輕的)在留言區的弱弱地問了句,「王一博是誰?」


這種情況其實並不罕見。


有人在微博上統計「到目前為止,還沒看過XXX和XXX(均為當下熱門劇集)的舉個手」

結果評論區出沒了一大群今年啥劇都沒追的網友,要麼沒時間、要麼沒會員,理由確實也挺充分的……

一把年紀還堅持追星的90後,總算是在同齡人中走在時尚前沿的那批了,但即便是他們,也有苦惱的時刻:


為愛豆的數字專輯沖銷量一下買了100張,想著其他的可以轉贈朋友,結果發現白送都沒人聽……


那他們平時都聽啥?


答案是:還在聽十年之前的歌。


想當初,90後擺弄著以練英語聽力名義買的復讀機讀磁帶,連A面是哪幾首,B面是哪幾首都記得清清楚楚——


現如今,聽歌越來越方便了,耳機都沒有線了。但各大音樂app里排行榜靠前的新歌,不是知道歌手但歌沒聽過,就是歌名挺熟悉,但唱歌的這是誰?



再看看自己的歌單,跟十年前聽的那些基本沒啥區別。


讓人不禁感慨「以前總嫌棄好樂迪新歌更新太慢,現在真的只會『懷舊金曲』了」



如果你也有相同的感受,不用擔心,你並不是一個人。


畢竟,在版權到期之前,網易雲音樂上評論數量最多的是《晴天》,一首發布於2003年的歌曲。

但即便心理上有被時代拋棄的感覺,90後也有自己對抗流行的方式。


今年年初,新版《倚天屠龍記》播出。不少人只看了網絡上流傳的幾位主演的合影照片,就嘲諷他們長得幾乎一樣,根本沒法(也懶得去)分清誰是誰。

但也有不少人一經提醒才想起來,好像是有日子沒看《倚天屠龍記》了哦?於是,轉頭就把蘇有朋版《倚天屠龍記》送上了播放量前十。


「我能想到最叛逆的事,就是在人人都追新劇的時候重溫老劇。」


這屆年輕人,在娛樂方式上拒絕進入2010年。

一代不如一代?


不得不說,那些人人懷念的老劇,除了本身質量過硬,也有那麼幾分時代濾鏡在裡面。


這種時代濾鏡,不但體現在給口碑良好的作品或創作人「封神」,也體現在給當時不被看好的作品「平反」。

比如自帶鬼畜特效的《西遊記後傳》,近年來的評分就在不斷爬升。

人們帶著回顧童年陰影的心理去看,卻發現這部劇的劇本極其有想像力,深得西遊記原著真味,是被嚴重低估了的神作。


就連公認的雷劇,至少也表演足夠賣力、表情足夠誇張,貢獻了不少梗和表情包。


而這幾年的新作再好,卻似乎總是差了那麼一點兒,這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欠缺,也讓它們距離「神劇」還有一步之遙。


正如科幻作家@寶樹 化用「科技三定律」梗,總結出的「流行文化三定律」:

1 大多數我出生時已經有的流行文化都是陳舊老土不值一提的。2 大多數我10-30歲之間誕生的流行文化都是無法複製的經典。3 大多數在我30歲之後誕生的流行文化都是愚蠢膚淺,幼稚可笑的。

人們總是容易覺得自己年輕的時候(我是說更年輕的時候)接觸的東西才是最好的,這可能也是一種雛鳥效應。


就比如,有的年輕人會覺得,「10年前的劇是好,但是跟20年前一比,就不夠瞧了」。



也有人發現,即使喜歡著同一個偶像,入坑的早晚也決定了口味偏好的不同 。



關於周杰倫作品的分水嶺是哪張專輯,有人覺得是《十二新作》,也有人覺得是《驚嘆號》甚至《魔杰座》……


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在我青春年少時,他是無與倫比的周董;而當我長大了,他發的那些新歌我也越來越get不到了。


也難怪90後聽見小朋友說「我也喜歡周杰倫!《等你下課》好好聽」的時候,恨不能苦口婆心地跟人家安利:聽聽安靜/星晴/夜曲/簡單愛/七里香/東風破/半島鐵盒吧!求求了!


更大的審美差距,往往出現在代際之間。


90後回憶起動畫片《西遊記》里的白月光,隨時隨地都能高歌一曲「猴哥猴哥你真了不得」——


這款猴哥在父輩的眼中則是:這啥玩意兒?比得上《大鬧天宮》嗎?


同樣地,如今已然封神的周杰倫,在上一代心裡可能依然是那個哼哼哈嘿唱著雙節棍的年輕人,論歌曲的耐聽程度那是遠遠不如鄧麗君。

實際上,無論在哪個領域,都並不是真的是「年代越早越厲害」。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經典,現在所發生的一切,也會成為將來的集體記憶。


其實,年輕人沉迷老劇的原因,遠沒有那麼複雜。

有些人真的就只是單純覺得「接觸新東西很累」而已。


還在上學的90後,可能還能趁著假期放鬆一下,而對於已經工作了的社畜來說,疲憊的工作日晚上,再接收新內容反而是負擔——


「我辛辛苦苦上了一天班,就已經很累很煩了,腦子裡真的一點新的信息都進不去了。」


長此以往似乎形成了一種慣性——

偶爾有點閒暇時間,對那些新劇、新歌、新綜藝也提不起興致了。

有些人看起來年紀不大,但心態其實已經向退休老大爺看齊了。


更重要的是,對於這些年輕人來說,重溫老劇帶來的樂趣是真的很大。每當熟悉的音樂響起,就像陪伴了十幾年的老朋友一樣令人安心。

如果我已經找到了能夠帶給我快樂的東西,它能令我餘生每一天都心懷期待,那我為什麼還要繼續追尋呢?

小孩子才想著打破舒適圈,成年人只想在舒適圈裡躺到地老天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1IVItmwBvvf6VcSZaho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