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已經過去了,「雙12」還會遠嗎?這根本就是一個慾望剎不住閘的季節,接下來還有聖誕、元旦、過年的活動,你的錢包還好嗎?
這些「燒錢」的日子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一旦打開就收不住的慾望:
我為了湊400減50,結果買了3000多,家裡一堆為了湊單沒用的東西。
我買了一個特別漂亮的胸針,別在大衣上再合適不過了,後來我還真買了一件新大衣。 搶到的酒店優惠券實在太划算,不用就覺得虧大了,所以出去玩了一趟。
這樣一路下去,為了配A,花更多的錢買了B,一步步走進「剁手」的死循環。
你可以問問自己,
是不是總是為了所謂的優惠和折扣,到頭來花了更多遠超預期的錢,
目的是省錢,結果是透支。
在心理學上,這種現象就是
「鳥籠效應」,是人類難以擺脫的十大心理之一。
01.
你的心裡,有鳥籠嗎?
鳥籠效應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規律,指的是
人們會在偶然獲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礎上,繼續添加更多與之相關,而自己不需要的東西。
這個現象的發現者是心理學家詹姆斯。
有一天,詹姆斯和好友卡爾森打賭,說:
「我一定會讓你不久就養上一隻鳥。」
卡爾森不以為然:「我不信!我從來就沒有想過要養一隻鳥。」
沒過幾天剛好是卡爾森生日,詹姆斯送上了自己的禮物——一隻精緻的鳥籠。卡爾森笑了:「我只當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藝品。你就別費勁了。」
從此以後,只要客人來訪,看見那個空蕩蕩的鳥籠,他們都總會問問:「教授,你養的鳥什麼時候死了?」
卡爾森只好一次次地解釋:「我從來就沒有養過鳥。」然而,這個回答每次都會換來客人更大的困惑。
無奈之下,卡爾森只好買了一隻鳥,詹姆斯賭贏了。
實際上,我們都很像卡爾森,很多時候,
都先在自己的心裡掛上一隻籠子,然後再不由自主地往其中填滿一些什麼東西。
我們不會輕易把籠子丟掉(就像我們不會捨棄那些優惠券),然後一步步被籠子異化,成為籠子的俘虜。
02.
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我們之所以被套在鳥籠里,為了一隻鳥籠去配一隻鳥,一方面是因為刻板印象。
因為在大家的腦海里,鳥籠就是用來放鳥的,如果沒有鳥,要鳥籠做什麼。但想想,又是誰規定的,鳥籠不可以放家裡做擺設呢? 前段時間,聽朋友講起一個故事。
她剛招的一個新員工,為了配得起那份在CBD的工作,入職剛一個月,就果斷地配齊了高跟鞋、名牌包、Maxmara經典款大衣的「白領上班三件套」。
聽說為了配這身上班的行頭,她跟家裡伸手要了幾萬塊錢。
朋友作為她的領導,都覺不解,剛剛入職,連第一個月的薪水都沒領到,何苦這樣?小員工說,
在這裡上班,就得有像個樣子,不然會被笑話。
朋友一口水差點噴出來,她入行十年,也並不覺得名牌與工作有多大關聯,倒是這新入行的姑娘,工作還沒開始,先給自己配了一個精緻的鳥籠,生生把自己套牢。
另一方面,
我們甘心往鳥籠里填東西,是因為內心真的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所以才會來者不拒。 你有多少次是看著網上的團購優惠券,想起了自己還可以再去報一個舞蹈班、一個瑜伽課,或者買一套根本用不上的美妝套裝。
為了幾十塊的優惠券,花了大量不必要的錢,結果報的班、屯的貨,早已被默默丟在了一邊。
我們因為不知道自己最想要的到底是什麼,所以,跟著商家買了無數隻華貴的鳥兒。
但優惠券無非是多花了一些錢,終究造不成太大的傷害。
最怕一些人,
眼看著別人設好的金絲鳥籠,義無反顧地跳進去,耗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到頭來卻發現,連鳥籠本身也是自己不想要的。
曾經有一個來訪者在諮詢中談起,他從一畢業就給自己定好了要出人頭地的目標。
所以這些年,創了業、掙了錢,到頭來除了能夠被別人讚賞一句
「你真的很厲害」
,餘下的日日應酬、擔心公司盈虧的生活,哪一樣都不是他想要的。
走過了這一遭卻發現,那些外界的讚美和壓力,自己通通不想要,
只想要手邊的一支畫筆,願意把大把的時間都浪費在畫布和紙張上。
03.
自己想要的生活,才有意思
「鳥籠」其實並不都是壞處,用得好,會讓我們朝著更積極、更有品質的方向去。
電影《邪不壓正》里有一個片段,挺有意思。 亨德勒在門口碰到了藍青峰,問他:「藍先生,你這到底是幹嘛?」藍青峰說:「我呀,打瓶醋。」 亨德勒說:「走反啦。在東邊兒,南小街,二店五店都有。」藍青峰迴:「那……不是我吃的醋」 亨德勒笑他:「您這醋還真夠講究的。」藍青峰:「那可不?這麼說吧,
就是為了這點兒醋,我才包的這頓餃子。
」
為了一頓醋配餃子,說來好笑,但生活卻因此才有了意思。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原本只是逛街看到一個好看的花瓶,隨手買下來。回到家發現,花瓶有了,沒有花怎麼行,於是,買了花配它。
如此美麗的角落,怎能容許房間髒亂,又緊接著把房間收拾整潔。花瓶有了,花有了,屋子整潔了,是不是又想煮一鍋熱氣騰騰的湯,來搭配此刻的愜意心境。 就這樣,從一個好看的花瓶開始,生活真得開始熱氣騰騰起來。
所以,一隻精緻的鳥籠,和你真正想要的東西差在哪裡,差在
你買了之後是不是真的「用」了起來。
就像之前詹青雲在《奇葩說》中說到的,
我們中了消費主義的圈套,買了一堆沒用的東西,信奉精緻結果卻越來越窮:
我們家裡都有一個用來蓋泡麵的kindle,都有一個用來躺著玩手機的瑜伽墊,都有一雙放在鞋櫃最高處但輕易不穿的網紅跑鞋。
當你真的開始看書,開始做瑜伽,開始出門跑步,
你為此花的錢才算值,才不是被那個鳥籠掌控了生活。
現在到處都是勸我們消費花錢的聲音,但你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你想好了嗎?
如果你真的想好了
要往籠子裡裝點什麼,
一步步按自己的想法往裡面裝想要的東西,去使用它,去兌現它,你才會變成那個更好的自己。
那這一年到現在,你買的最值最不後悔的一樣東西,是什麼呢?
-end-
作者:若杉,若杉心理創始人專欄作者,張德芬空間「橙光計劃」簽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