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字長文告訴你銀行股2020年投資全框架和三個重點方向

銀行股研究框架(全文近6000字,讀完需20分鐘)

1/5、銀行生意的本質

2018年8月,有消息說,銀監會要求各大銀行帶頭增加小微企業的貸款指標,四大銀行應聲而跌,很多投資者不理解,多放貸款多收利息,小微企業貸款利潤那麼高,為什麼要跌呢?

雖然每個人都會接觸銀行,但大部分投資者其實並不理解銀行生意的本質。

在很多人看來,銀行就是低利率吸收存款,再把錢用高利率放出去,賺息差的生意。想要收入持續增長,就要不停地吸存款,放貸款。

這個理解不完全正確,理論上說(只是理論),銀行不吸收存款也能放貸款。舉個例子,A銀行放你100萬按揭房貸的同時,在房地產公司的帳戶上就多了100萬存款,後者稱之為「派生存款」。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同時增長100萬的資產(貸款)和負債(存款)。

有人說,房地產公司收到錢,難道不用嗎?沒錯,但收到貨款的B銀行就增加了100萬,這筆錢始終在銀行之間打轉,並不會消失。

銀行的這個「憑空創造財富」的特色,跟本文關係不大,但可以幫助大家理解銀行是一門很容易失控的生意。實體經濟和金融的玩法簡直是兩個世界,在實體經濟中,你一定要有錢,才能買東西;而銀行只要記一筆帳,就能憑空多出一筆錢來的。我們平常說的「放水」,就是國家讓很多銀行在帳上一起變錢。

這就跟我們的投資有關係了,為了控制銀行「過度變錢」,就有了一系列的硬約束,把銀行變成一個「帶著手銬腳鐐跳舞」的生意。

理論上說,銀行想要增長,很簡單,不停地加槓桿放貸款就行了。20世紀初的銀行就是這麼乾的,這才導致1929年的經濟危機,5000家銀行倒閉,才有了後來的存款準備金,才有了巴塞爾協議對銀行提出了資本充足率的要求。

資本充足率,簡單說,你不能無限制的放貸款,它要跟你的資本金有一個比例關係。想要增加貸款,請補充資本金,而銀行拉來的存款屬於負債,不能提升資本充足率,吸引再多存款,也不代表你能放出去。

因為資本充足率的硬約束,導致小銀行很難成長為大銀行;同時,因為利率(相當於銀行產品的成本與價格)被國家管制,也導致銀行業的競爭格局相對較好,不會低成本惡性競爭。

競爭格局好的行業,增長完全取決於外部因素,因為銀行賺的是固定的利息收入,規模又被限制,所以經濟過熱時,它也賺不到大錢,但可以趁機改善資產質量,這樣到了經濟下降時,利潤不受大的影響——最怕的就是國家意志,逼著你放貸款。

銀行是一個增長比較平穩,盈利比較穩定的行業,所以銀行股是大機構標配的防禦性品種。

這麼嚴格的限制下,誰能獲利超過行業增長的速度呢?在資產規模被限制了之後,資產質量才是關鍵因素。

2/5、流量型銀行

銀行的凈利潤=利息收入-利息支出+中間業務收入-管理費用-資產減值損失

管理費用是剛性的,資產減值損失後面再說,那麼研究的核心就是「利息收入、利息支出、中間業務收入」。

如果只分析各家銀行的財務,你會發現這個公式沒什麼用,因為影響最大的 「利息差」(利息收入-利息支出)各家都差不多(農村商業銀行略高),因為存貨款利率都差不多,「資本充足率」的硬約束又讓各家的槓桿差別也不大,也就是貸款問題與資本規模成正比。

但是魔鬼隱藏在細節處,同樣的息差,對應的資產結構負債成本可能完全不同。

「利息收入、利息支出、中間業務收入」,這三者分別對應了銀行的「貸款質量」、「存款成本」和「中介能力」。

按照這三個標準,可以把目前的上市銀行分成三類:

第一類,是「工農中建」四大國有大行。

優勢是網點多,網點多的結果就是居民和企業存款多,居民和企業存款是相對利息比較低的負債;而另一方面,網點多的優勢也方便他們拿下央企等龍頭企業的結算與貸款。

給國企貸款有一個好處,就是「信任鏈」比較牢固。

什麼叫信任鏈呢?銀行給民企貸款,一旦有什麼風聲,就覺得別的銀行要來抽貸,那我不如先抽貸,這個「信任鏈」就很脆弱。

國企就不存在這個問題,出了問題,銀行覺得地方政府會救,認為別的銀行不會輕易退出,那自己也不能輕易退出,就容易給企業恢復正常經營的空間。

這些貸款風險較小,自然貸款利率也較低。所以,大銀行做的是「流量生意」,利息差來自低成本低風險運營的規模優勢,只要經濟不過於悲觀,銀行的盈利水平受影響就很小。

因此,四大行業績的確定性是最高的,在整個市場風險利率不斷降低的情況下,四大行是之後新增風險偏好比較低的資金的主要目標。

第二類銀行是各種城商行和農商行。

它們的特點是區域化經營,網點少,有一些銀行過度依賴高利率的同業存款,資金成本高,迫使他們發放風險高利率也更高的小微企業貸款,所以這些城商行農商行的息差是高成本高收益高風險。

這一類銀行最大的風險是貸款質量問題,小企業受經濟周期的影響很大,容易傳導到銀行業務中。而且因為貸款受到地方政府影響比較大,還是地方融資平台的主力銀行。所以它們的估值普遍很低,資金「用腳投票」。

銀行是一個受政策影響很大的行業,中小銀行的機制靈活,很容易利用某些政策實現高速增長,比如前幾年的套利。在負債端,通過同業存單、表外理財、快速加槓桿;在資產端,通過大量投資非標、同業理財等獲取利潤,再利用期限錯配,從而獲取超額利潤。

這一類銀行需要關注的是善於發揮自己特色的小銀行,比如常熟銀行的小微貸款。

小微貸款為什麼大行不願意做?成本划不來。信貸員人均管理3000萬貸款才有規模效應,一般而言一個信貸員要管50多個經營貸款戶就到頂了,所以50萬以下個人經營貸款,大行不積極,小銀行就有機會。

但小銀行想要做好小微貸款必須要有三個條件:

第一,要下沉到大銀行到不了的鄉鎮市場,這就需要信貸員是本鄉本土的人,對貸款戶的七大姑八大姨的關係搞得一清二楚;

第二,一個小的區域內有足夠多的資金需求,自然就是經濟發達地區;

第三,銀行有強大的中後台支持,提升信貸員的產能,簡化信貸員的案頭工作(想想我當年做信貸員的時候,80%的時間都在做材料做報表)。

這樣的條件只有長三角,珠三角才有可能實現,所以最先出現的是常熟銀行,寧波銀行。他們把管理模式摸透了之後,可以進行異地擴張。

還有風控能力很強的寧波銀行,寧波銀行把零售業務的管理方式運用到對公業務上,舉個例子,它們的客戶經理拜訪客戶都要做軌跡的電子定位。

但總體上而言,這一類銀行的研究難度很大,不適合個人投資者。

上面兩類銀行都是「坐收流量生意」,區別只在於一個是全國的流量,一個是區域性流量,但在經濟增速下滑的大背景下,未來企業對貸款的需求不會持續向上,銀行就必須放棄這些靠政策吃利息差的方式,精耕細作,追求內生式增長,轉型為「全面金融服務型銀行」。

這就是第三類銀行中最優秀者選擇的道路。

3/5、全面金融服務型銀行

第三類銀行是全國布局的股份制銀行。

雖名為股份制銀行,但他們中大部分的經營體制跟四大行並沒有多少差別,還是「流量型」的,可網點又沒有四大行多,對地方又沒有城商行農商行熟,所以他們中有一些往不同方向進行了很多突破的嘗試。

現在看來,效果最好的,還是招商、平安轉型的零售銀行方向,導致它們的個人業務占比明顯高於其他行。

公司業務一般就是貸款和結算,而個人業務就豐富得多,存款、貸款、信用卡、理財,私人銀行等等,這一類零售型銀行更容易轉型為「全面金融服務型銀行」。

從資產質量上說,個人貸款壞帳率一般小於企業貸款,但個人貸款單筆金額小,從而管理費用高,對銀行管理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前面說的常熟銀行也是強管理的典型。

從客戶數量上說,客戶數的增加有助於獲取無風險中間業務收入,但對銀行的金融產品的開發推廣能力要求很高。

大銀行對個人業務同樣很重視,但體制僵化導致服務能力太差,國企的管理水平才是真正的瓶頸,所以這一類轉型零售的銀行,招商、平安,出現在人才、機制最靈活的深圳,也就很自然了。

做零售業務,效率非常重要,它們對金融科技都比較重視,招商銀行是最早做這部分的。而平安銀行背後的平安集團是國內金融科技絕對的龍頭,2018年金融科技發明專利全球第一,平安銀行APP的安裝量在股份行中僅次於平安銀行。

一家公司的管理體系非一朝一夕能建成,所以管理能力是「全面金融服務型銀行」的第一個壁壘。

個人業務還有一個優勢是客戶粘性強。一個公司如果換一家銀行貸款,很可能整個結算就全部搬過去了,轉換成本不高;個人業務是消費屬性的,只要一個客戶能使用一家銀行兩種以上的金融產品,接下來的新需求,就更傾向於從這裡獲得。

平安銀行可以通過平安集團的交叉銷售,獲得平安壽險平安信託的優質客戶,支持私人銀行財富管理和個人貸款業務。

而最受銀行青睞的高凈值用戶數量是有限的,誰轉型早,誰的獲客成本就低,更容易產生良性循環,這是招商銀行的優勢。

先發優勢是「全面金融服務型銀行」的第二個壁壘。

當然,對於這類有創新精神的銀行來說,監管政策總是最大的制約因素。像興業銀行開創的「批量化、高成本的同業負債投資高收益非標資產」的擴張模式,就遭遇政策的打壓,不得不放棄。

再如平安這樣有全金融牌照混業經營的,也是政策因素導致的獨此一家,而且至少十年內不會再有了。

理解了銀行的資產質量之後,我們就可以去理解銀行的估值了。

4/5、銀行股為什麼要用PB估值

銀行股估值的難點在於不能用大家習慣的PE,因為銀行的當期利潤的參考價值很低,這是銀行經營的特殊性造成的。

銀行放出去的貸款,必然有一部分會處於幾年後收不回來的狀態,但在開頭幾年,銀行還能持續收到利息,利潤表上「形勢一片大好」,如果等到收不回來時再計入損失,就不能反應當期的經營狀況。

所以就有了一個「貸款撥備率和撥備覆蓋率」的概念,相當於「壞帳計提」,銀行會根據貸款質量標準定一個「壞帳比例」,提前把損失在當期利潤中體現。

撥備率的本意是不讓業績波動太大,最後卻成了銀行調節利潤的方法,今年利潤好,就多提點,隱藏的利潤等下回經營不好了,再釋放出來。所以業內一直有個說法,叫「資產減值是個寶,怎麼需要怎麼搞」(現在銀監會有了新規定,這一部分的調節空間以後會大大降低)。

因此,銀行股估值一般看PB市凈率——這可不僅僅是計算方式上的不同了。

PE是市值與利潤的比值,是從盈利的可持續性角度分析估值;而PB是市值與凈資產的比值,本質上體現了凈資產的溢價,是從資產質量來分析企業價值。

但市凈率有一個缺陷,凈資產的變化實在太小,並不足以反應銀行的真實經營情況。導致上市銀行的PB從0.5倍到1.8倍都有,所以,研究銀行股跟研究其他行業不太一樣,消費股,你就算不仔細看基本資料,也能大致根據利潤增速確定合理PE,做出投資決策,但研究銀行股,你一定要理解這家銀行資產與負債的好壞,就是我前面重點介紹的內容。

5/5、銀行股投資的三個方向

總體上來說,資產質量越高、負債成本越低,那麼PB也就應該越高。

但一般投資者如何判斷銀行的資產質量呢?除了年報的批露的不良率、貸款結構、貸款投向(製造業、採礦、批發零售是不良貸款高發行業)、中間業務占比之外,一個簡單的方法是通過長期穩定的ROE去判斷。



ROE越高,市場願意給出的PB也越高,因為ROE高,凈資產增速也就高,如果該銀行的增長確定性又強,可以消化較高的PB。

銀行業PB的「錨」是1.61倍(19年預測值)的招商銀行,對應16.1%的ROE;另一個是0.83倍的工商銀行,對應12.8%的ROE,代表四大銀行的定價水平;還有一個是1.88倍的寧波銀行,對應15%的ROE,代表高增速的小銀行的頂。

其中有一些例外的,比如高ROE但低PB的南京銀行、貴陽銀行、成都銀行,低ROE但高PB的平安銀行、常熟銀行。

例外意味著機會,所以我們需要去分析其中的原因。

比如平安銀行,平安集團對平安銀行的要求就是三年內ROE提升到15%,所以資本市場一看增長速度,覺得也不難,就提前把他們的PB先提升一半。常熟銀行也如此,大家對他們預期比較高,

南京銀行剛好相反,雖然ROE跟寧波銀行差不多,但是他的凈利潤增速是不及寧波銀行的,再加上資產質量也不太穩定,零售業務占比不高,更比不上寧波銀行的風控能力,這是兩者PB水平差異的原因。

但反過來說兩者的確定性的差異是否到了這麼大的程度?或者說南京銀行未來會不會出現資產質量和零售業務的邊際改善,而導致PB的修復行情?還有南京銀行的定增能否通過,從而提升資本充足率?這些都是最值得投資者持續跟蹤的點。

總結 一下,銀行股短期邏輯是量的邏輯,長期邏輯是質的邏輯,有三個方向可買:

第一、買四大行,就是買宏觀經濟平穩運行;

第二、買招商、平安等零售業務更好的股份銀行,就是買高凈資產人士的金融消費升級;

第三、買城商行、農商行中的優秀者,前提你對銀行業比較熟悉,有條件持續跟蹤這些銀行的經營數據。

很多人擔心經濟下行期銀行的盈利水平會不會惡化?銀行其實並不怕目前這種經濟緩緩下滑的情況,因為會使信貸戶的風險偏好降低,高風險的信貸需求減少。銀行最怕的是2008年那種突然來臨的危機,還有政策性強制放水。

相對於國際大行而言,國內銀行PB普通較低,反應了市場對信貸資產質量的擔憂,同時也是過度依賴息差這種模式的不信任。

但就我之前銀行業的從業經驗來看,除了一些小的城商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外,大部分銀行的信貸質量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糟糕。

在經濟下行期,銀行其實是一個相對安全的避風港,相信這一點,之後會被市場漸漸的接受,其中最優秀的,估值也會修復到國際正常水平。

首發於「思想鋼印(ID:sxgy9999)」微信公眾號,講述價值投資的理念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