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大兒子叫胤褆,為惠妃納蘭氏所生。惠妃納蘭明珠妹妹,當年就是他力主撤藩滅掉吳三桂的。明珠的兒子,就是大名鼎鼎的納蘭容若。早年比較得寵,在康熙平定葛爾丹的時候立下過赫赫戰功,但是本人卻可以說有些愚蠢。他迷信喇嘛,為了當上皇帝,竟然想到了用魘鎮的方法來謀害當時的皇太子胤礽。康熙一廢太子的時候,命他守衛,他上竄下跳,甚至說出了要替父弒子的話,以為不立嫡則立長,他就可以當太子,讓康熙極為寒心。最後被他的三弟胤祉揭發了魘鎮的事情,終其一生被囚禁。
康熙的二兒子,廢太子胤礽。康熙的第一任皇后,索尼孫女赫里舍所生。在胤礽兩歲的時候,立嫡長子為太子。時間久了,皇太子不甘心手中的權利,皇帝害怕被奪權,二人矛盾日益激化。而朝中的大臣也形成各個黨派,互相傾軋。再有其他的阿哥們也長大了,他們自然不甘心這個能力不見得比自己強甚至不如自己的哥哥當皇帝。這個時候的皇太子,因為康熙從小的寵溺,養成了暴戾的性格,飛揚跋扈,奢侈驕橫。不甘心做了三十多年的皇太子,頗有怨言。而其他的阿哥們虎視耽耽,巴不得挑出皇太子的一丁點小錯。最終造就了在康熙四十七年首度被廢。可是康熙對這個兒子的感情還是很深的,借著大阿哥魘鎮的事件,在一年之後,聲稱二阿哥因為迷失了心性,但是經過調養,已然恢復。因此復立為太子。只可惜這個太子實在是扶不上牆的爛泥,重新上台以後,他非但不謹小慎微,吸取教訓,反而變本加厲,集結黨羽,打擊報復。讓康熙老頭寒透了心,五十一年再次下詔廢太子。從此廢太子一直被圈禁到雍正朝他死的那一刻,但是印象中雍正給他了一個理密親王的封號。
三兒子胤祉,是個書生學究。我們知道的《康熙字典》,應該就是他主持編撰的。當時他聚集了社會上的一些名家,諸如陳夢雷,李鈸,還有我們熟悉的方苞等人,合力編書。以為可以因此討得皇帝得歡心,因此將皇位傳給他。事實證明康熙的確挺喜歡的,康熙晚年的時候經常去兒子們的園子裡遊玩,就是到他跟雍正的園子。而且去他的園子的次數遠遠多過於去雍正的園子的次數。可能在康熙的眼裡,這個兒子是孝順的,可以共享天倫之樂的吧。但是這個書生氣的胤祉絕對對儲位心存想法,因為他的門人曾經四處活動,聯絡黨羽。他似乎也請過方人,替他算命。這些事情康熙雖然看在眼裡,卻並沒有責怪,反而對他的門下說,如果胤祉不小心被牽連,你們要站出來為他辨白。可見他的孝道功夫做得很足,康熙甚是喜歡他。但是,康熙也不可能將皇位傳給他就是了。胤祉的結局我不是很清楚,康熙朝的時候被封為親王。雍正朝的時候他肯定是獲了罪,老四是不可能容忍這個比他年紀大的哥哥,還位高權重的,估計是削了爵吧。
皇四子胤禛,就是後來的雍正帝。生母德妃烏雅氏。整個奪嫡運動的勝利者。觀其在康熙朝的作為,基本上可以概括成為,兩面派的作派,說白了就是哪邊都不得罪,極盡察言觀色之能,以誠孝示君父,將自己打扮成為富貴閒人的模樣,吃齋念佛,標榜自己對皇位沒有覬覦之心。暗地裡結交人才,培養門人,最終奪得大位。在位十三年,為中國歷史上最為勤政的皇帝。鑒於四四同志本人就是皇帝,所以他的故事也就比較多啦,但是這一篇就不多說了,等我有時間再寫一篇專門介紹他的博。
康熙的五兒子胤祺,宜妃所生。就是那個康熙微服私訪里的宜妃。胤祺早年帶兵,掌管某一個旗的兵力吧,他沒有參與九子奪嫡之中,康熙年間也是被封為親王。關於他的記載很少。雍正繼位後,還是不能容他,所以結局也不算很好,也是死在雍正年間的。
第六個兒子胤祚,也是德妃所生,早殤。德妃雖然出身不高,宮女而已。但是非常能生,除了四子胤禛,六子胤祚,還有十四子胤禎,還有兩個公主。想必也算是得寵過的妃子。
皇七子胤佑,關於他的記載也不多,也是一個沒有參加儲位競爭的人。康熙三十七年被封為貝勒,五十一年封為郡王。雍正八年死,其他不清楚。
皇八子允禩,是雍正兄弟中最為優秀、最有才能的一位。但是,「皇太子之廢也,允禩謀繼立,世宗深憾之」。雍正繼位後,視允禩及其黨羽為眼中釘、肉中刺。允禩心裡也明白,常怏怏不快。雍正繼位,耍了個兩面派手法:先封允禩為親王——其福晉對來祝賀者說:「何賀為?慮不免首領耳!」這話傳到雍正那裡,命將福晉趕回娘家。不久,藉故命允禩在太廟前跪一晝夜。後命削允禩王爵,高牆圈禁,改其名為「阿其那」。「阿其那」一詞,學者解釋有所不同,過去多認為是「豬」的意思,近來有學者解釋為「不要臉」。允禩又被幽禁,受盡折磨,終被害死。
皇九子允禟,因同允禩結黨,也為雍正所不容。允禟心裡明白,私下表示:「我行將出家離世!」雍正哪能容許允禟出家!他藉故命將允禟革去黃帶子、削宗籍,逮捕囚禁。改允禟名為「塞思黑」。「塞思黑」一詞,過去多認為是「狗」的意思,近來有學者亦解釋為「不要臉」。不久給允禟定28條罪狀,送往保定,加以械鎖,命直隸總督李紱幽禁之。允禟在保定獄所備受折磨,以「腹疾卒於幽所」,傳說是被毒死的。
皇十子允鋨,因黨附允禩,為雍正所恨。雍正元年哲布尊丹巴胡圖克圖來京病故,送靈龕還喀爾喀,命允齎印冊賜奠。允稱有病不能前行,命居住在張家口。同年藉故將其奪爵,逮回京師拘禁。直到乾隆二年才開釋,後死。
皇十二子允祹,康熙末年任鑲黃旗滿洲都統,很受重用,也很有權,但沒有結黨謀位。雍正剛即位,封允祹為履郡王。不久,藉故將其降為「在固山貝子上行走」,就是從郡王降為比貝勒還低的貝子,且不給實爵,僅享受貝子待遇。不久,又將其降為鎮國公。乾隆即位後被晉封為履親王。這位允祹較之其他兄弟氣量大,一直活到乾隆二十八年,享年78歲。
十三阿哥允祥,曾被康熙幽禁,雍正繼位,即封允祥為怡親王,格外信用。
十四阿哥允提,雖與雍正一母同胞,但因他黨同允禩,又傳聞康熙臨終前命傳位「胤禎」而雍正黨篡改為「胤禛」,所以二人成了不共戴天的冤家兄弟。雍正即位,先是不許撫遠大將軍允進城弔喪,又命其在遵化看守皇父的景陵,再將其父子禁錮於景山壽皇殿左右。乾隆繼位後,將其開釋。
十五阿哥允禊,康熙帝死後,雍正命其守景陵。
十六弟允祿,過繼給莊親王博果鐸為後,襲封莊親王。
十七弟允禮,雍正繼位封為果郡王,再晉為親王,先掌管理藩院事,繼任宗人府宗令、管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