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華為軍團」能否革了造車新勢力的命?

2023-12-16   BusinessCars

年關將至,今年的造車新勢力銷量格局基本已成定局。哪怕是再瘋狂的價格戰背景下,受限於各自的交付能力,在所剩無幾的時間裡,今年的年度排行恐怕也翻不起太大的水花。

從絕對值來看,理想無疑是今年最大的贏家。10月份以來,連續2個月交付突破4萬輛,11月交付再創新高,達到41,030輛。並且年內累計交付32.57萬輛,不僅超越了去年全年,且已提前完成了2023年30萬輛銷量目標,接下來的12月就是看把歷史紀錄拉倒什麼樣的高度而已。

曾經的「蔚小理」在今年一同迎來了較好的增長,小鵬是唯二月銷量超越2萬輛的車企,而蔚來在累計銷量上躍居第二。橫向來看,包括「蔚小理」在內的零跑、哪吒、極氪等等大部分新勢力月均銷量已經過萬,累計銷量也突破十萬,基本站住了腳跟。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能源全面崛起的背景下,只有去年新勢力銷量冠軍哪吒出現了同比下滑,並且目前的年度銷量目標達成率不到50%。

此外,華為兵團成為新勢力中的另一大看點,AITO問界依靠全新M7的上市「起死回生」,目前單車銷量已經突破十萬輛,加上年底上市的M9明年勢必會掀起一番風浪,而智界的加入更是直接讓華為兵團得以在轎車板塊攻城略地。

十萬+分水嶺

很長一段時間,蔚來、小鵬和理想的銷量可以說是齊頭並進,業界將三者並列為新勢力造車第一梯隊。不過從今年以來,蔚小理穩定的局勢被打破,理想汽車率先突圍,不僅銷量上差距越來越大,其也率先實現了盈利。

2024年,理想將推出四款全新車型,分別是增程車型L6和三款純電車型,以挑戰月均5萬輛的銷量目標。此時此刻,理想汽車以現有的產品陣容完成了35萬輛的年度銷量,實際上是進行了大幅度的終端優惠,也側面反映出現有的L系列車型銷量正在逐漸接近瓶頸。

明年純電車型的上市能否成為理想全新的動力和銷量增長點,就要看李想本人是怎麼「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的了。過去,理想抨擊純電汽車的言論可是不勝枚舉,把增程當成是汽車行業的科技之光,如今自己也要推出純電時,也要暗搓搓地開始做鋪墊了。

甲辰龍年,打破舒適區的不止是李想。2024,蔚來也將推出自己的平價品牌——阿爾卑斯。最近的蔚來汽車可謂是好事不斷,連續牽手長安、吉利兩大巨頭一起搞換電,再到拿下獨立生產資質後,出資31.58億元告別「江淮製造」,一切都很順利。

但對於現階段的蔚來來說,爆款產品的缺乏和業務面過於龐雜是兩個核心問題。雖然三季度交付量和營收均有明顯回暖,但虧損仍在持續。所以蔚來只能寄希望於子品牌阿爾卑斯的交付能夠攤薄蔚來體系的整體投入開支並成為收入的新支點。

第一梯隊想著如何做大做強,壓倒BBA,但有人依舊在十萬輛的生死線下苦苦支撐。2023年威馬、愛馳相繼破產,賽道上的玩家只會越來越少。

有分析認為,汽車行業非常看重規模效應,年銷10萬輛是量變到質變的第一個起點,這意味著一個工廠的健康運轉,也標誌著品牌受到了市場的認可。對於從零開始的新勢力來說,交付量能否達到年10萬輛基本上也是能否活下來的生死線。

徘徊在生死線下的車企諸如,嵐圖、智己、阿維塔、高合,除了高合是由資本創立外,剩下幾家均是背靠國企的「官二代」,東風、上汽、長安不會讓這些轉型標杆隨便坍塌,而價格高昂的高合想要突破十萬輛也絕非易事。

造車新勢力在目前的虧損是可以被資本接受的,保持當下銷量態勢,擴大銷量規模才是造車新勢力實現盈利的核心,目前已跨過了10萬輛的銷售規模的企業,也給了資本足夠的耐心來等待扭虧為盈。

在2024年考驗高合的不是產品不是品牌,而是公司發展的可持續性,儘管特斯拉也是用了10年輸血銷量才勉強邁過十萬輛,但是在新能源市場發展瞬息萬變的當下,留給高合的時間可不多了。

華為兵團的攻勢

2024年除了造車新勢力格局驟變外,華為兵團絕對是一個堪比當年特斯拉國產還具震懾性的存在。

有消息表明,目前華為一直在研發多個軟硬體平台,包括研發車控平台、智能座艙平台、智能網聯平台、電子電氣架構平台等等,基於平台服務不同車型。這是一種為賽力斯提供高度定製化服務截然不同的模式,華為不同產品線正在形成一個個軍團,將產品復用給其它主機廠。

今年年初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余承東表示:「每個車廠做的產品是不重疊的,希望能夠組合起來,成為一個車系裡邊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我們把車廠的產能、資源都充分利用起來,不會重複浪費資源,共同發揮作用」。

日前,據《路透社》報道,華為已向奔馳和奧迪拋出橄欖枝,詢問它們是否有興趣購買華為智能汽車軟體和部件公司的少量股份。儘管目前未收到肯定回復,華為已然是舉起中國汽車工業火車頭的大旗,開始在終端攻城略地。

在華為兵團中,AITO問界和智界的加入就已然在SUV板塊和轎車板塊成功布局,明年甚至還有和江淮合作的MPV板塊將要亮相。

在強大的勢能之下,華為兵團已然初見成效。今年10月,問界交付新車1.27萬輛,其中問界新M7交付新車1.05萬輛,單車型單月交付破萬,創歷史新高。

此外,還未上市的M9也有成為爆款跡象,在華為智慧出行解決方案發布會上,余承東宣布,未正式上市的問界M9預訂量已經超過2.5萬,此後該車預訂量又漲至3萬輛。而最新發布的智界S7也已開啟預售,一周時間預訂超過了3萬輛,甚至在終端門店看車一度有看車還需排隊的盛景。

按照目前的交付速度,AITO問界品牌今年的年銷量有望接近10萬輛,而明年大機率華為體系的銷量也將直奔20萬輛而去。

從現有的產品陣容看,華為意在通過技術加持實現自主品牌的高端化,價格區間也直奔25萬~30萬,在此之前,李想就在微博表示一度被壓得抬不起頭來。類似的小鵬、蔚來包括特斯拉在內的頭部新勢力也「在劫難逃」。

另一方面,除了頭部車企外,智己、嵐圖、阿維塔等下游品牌實際也在「華為軍團」的輻射範圍內,諸如零跑、哪吒定位偏低的品牌所幸還有所喘息的機會,但這個時間窗口也不會太長,

11月份華為與長安簽署協議,成立合資公司,並邀請各方車企入股,相關產品也將覆蓋新能源板塊幾乎所有的細分市場。

屆時,真正成型的「華為軍團」將成為一股巨大的勢力,完全顛覆現有的造車新勢力格局。如果說當年特斯拉的入華是鲶魚效益,激勵自主品牌的長足進步,那華為則是巨鯊,稱霸於太平洋的食物鏈頂端。

如果華為效益不倒,那麼擺在這些企業面前的唯有硬剛到底或者倒戈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