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根據未盡研究創始人、資深媒體人周健工在「智慧芽2022創新賦能大會」上的主題演講《中國企業的研發與創新》整理。
科技創新企業是指能夠通過持續技術創新,不斷地推出低成本、差異化、超額利潤(壟斷性)的產品的企業。它們可以是引領某個行業或者領域的大企業,也可以是高速成長甚至引發顛覆的新創企業。
談到企業的創新力,僅僅看這家企業的研發是不完整的,還要看它是否能夠通過研發持續產出上述類型的產品,再觀察企業收入和企業利潤之間關係,才能比較全面地衡量一家企業的科技創新力。一般來說,優秀的科技創新企業基本上可以實現「研發-收入-利潤-研發」的持續正向循環。
根據上述對科創企業的定義,以全球2500家研發支出最多的上市企業的2000年研發投入與營業利潤數據為樣本,對比分析中國、美國、歐洲、日本四個創新高地在汽車、生物醫藥、軟體服務、科技硬體和設備四大領域的科技創新態勢。
研究顯示,在四大領域中,中國企業在軟體及計算機服務、科技硬體及設備方面已經領先於歐盟、日本,但與美國仍有差距。歐盟和日本則在汽車領域占據優勢,中美水平相當接近。但值得注意的是,汽車領域正在經歷一場巨大的變革。
與此同時,在生物醫藥領域,中國落後於歐美,與日本差距比較小。從數據上看非常突出的特徵是,美國在高科技領域,即ICT和生物製藥領域的領先優勢非常明顯,其營業利潤遠遠超出研發支出。
進一步分析,美國企業在高科技領域的研發支出遠超資本支出,呈現出較高研發支出、企業收入規模較大、毛利率水平較高、有更多的資源投入到研發中的正向循環,或者說是一種飛輪效應。這是健康的科技企業的基本特徵。當前,美國企業在ICT及生物醫藥兩大領域中這一特徵表現的最為明顯。
而從中國來看,中國企業在ICT生物製造領域也初步形成了「更多研發投入,研發投入高於資本支出,並且還有更多研發投入帶來更多收入,產生更多營業利潤」的正向循環關係。然而,在研發、資本投入、收入等總量上,中國距離美國還有一倍左右的差距,且研發投入的差距更大。與此同時,在高科技領域的企業營業利潤水平上,中國與美國有著一倍左右的差距,即中國在5%-10%左右,而美國在15%-20%左右。
相較於美國企業,中國企業呈現出「較低研發、較低毛利、較低收入規模」的特徵。借用「中等收入陷阱」一詞,可以說,中國企業當前陷入了低研發、低盈利、低收入「陷阱」。
此處的「陷阱」並非是一個貶義詞,而是指,中國企業的研發創新能力已經有了長足進步和明顯提升,而且很多方面已超過歐盟和日本,並趕上了美國。但在一些最高端的科技領域,中美之間仍存在一倍左右的差距。這如同「中等收入陷阱」一般,當一個國家經濟起飛達到中等收入水平後,要想邁入高收入和已開發國家行列,能夠成功國家是非常少的。
突破低研發、低毛利、低收入「陷阱」是一項異常艱巨的挑戰。原因之一為美國企業在很多高科技領域都是全球性企業,可以在全球部署研發資源,並把自身的研發創新實力應用在高增長高潛力的經濟體內,而這正是中國企業相對而言當前所欠缺的,尤其是在半導體與生物科技領域。
在競爭和開放的環境中才能產生真正的研發創新企業。如今,中國已成為世界上一個巨大的自變量,若中國能夠突破上述「陷阱」,必將引發美國、歐洲、日本在研發創新上產生連鎖反應。未來,中國或將倚重「舉國體制」突破低研發、低盈利、低收入「陷阱」,與此同時,國際市場和企業的作用也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