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讓人開啟「超長待機」模式,通過一塊「螢幕」來窺探外面的世界。
朋友圈,成了一個大雜燴。
有人百無聊賴,挑戰「最短時間內數最多的葡萄乾」;
有人把朋友圈當成廚藝展示櫃,貢獻了一道道「黑暗料理」。
還有一些人的朋友圈,格外地刺痛淚腺:寥寥數字,卻讓人不敢輕易點開。
那些在危難的時刻挺身而出的人,我們習慣稱他們為「超級英雄」。
可脫下白大褂、摘下口罩,他們不過是牽掛孩子的父母、喜歡撒嬌的孩子、以及渴望愛人懷抱的普通人。
1月29日,解放軍總醫院護士季素敏,申請進入重症隔離病房救治患者。
離開前,她在朋友圈曬了一張寶寶的照片。隻言片語之間,充滿了作為母親的不舍。
吃母乳的寶寶望著媽媽,還不知道她馬上要離開自己,奔赴戰場。
寶寶你放心,等媽媽戰勝了病毒,一定回到你身邊,守護你平安長大。
武漢市第一醫院放射科醫生楊倩,發過一條朋友圈。
1月22日那天,同為本院醫生的丈夫,因低燒被要求回家休息。
打完退燒針,丈夫跑過來給妻子送中飯,忘記帶門禁卡。
按了一聲門鈴,碰巧楊倩去開門。丈夫盯著眼前裹著防護服的醫生說:我是本院的。
楊倩回答:我知道。
丈夫又說:我是來給我老婆送飯的。
楊倩終於忍不住了:我就是你老婆。
啼笑皆非的故事,卻讓網友笑著笑著就哭了。
要是沒有病毒,怎麼會穿上厚重的防護服,讓最愛的人都認不出自己?
希望疫情趕快結束,他們可以摘下口罩,盡情相擁。
一位90後在微信寫下朋友圈。
「2008年汶川地震,老爸去四川,那時候我還小,不知道怎麼表達擔心,只知道四川熱,在老爸的褲兜里放了一盒清涼油。」
時隔12年,新冠肺炎。
她的媽媽即將前往一線,給她發了一張自拍,告訴她,老媽要上戰場了。
看著媽媽的樣子,她擔心地囑咐,任何時候都不要摘掉護目鏡和口罩。
縱然不放心,她只能為媽媽默默祈禱,一定平安歸來。
這些逆行者們,因為有人需要他們,所以沖在了一線。
像在黑暗中發出光熱,給人溫暖,讓我們心中充滿力量和希望。
截至目前,2萬名醫護,組成了200多支醫療隊,奔赴武漢。
「以一身白衣,舍一己安危,守一方平安。」
這是他們沖在最前面的口號。
武漢肺科醫院檢驗科,陳醫生還在忙碌著。他負責患者的核酸檢測。
每一個檢測結果背後,都牽動著一個家庭的心。
從標本處理、到核酸提取擴增、再到檢測結果,需要六個小時。
實驗室里一天會進行兩批次檢測。
這意味著,他需要不間斷地工作12個小時。
手悶在不透氣的橡膠手套里,長滿了紅斑。
「很累,但我不能退縮。」
因為外面還有無數個病人,在心急如焚地等待結果。
2月14日的上午,幾位病人來到專門的檢測區域,準備做CT檢查。
說好來接他們的醫生,卻不見蹤影。
通宵做了26個CT的張銳,在等待病人到來的幾分鐘里,坐在地上睡著了。
連軸轉的工作,讓他幾乎沾牆就可以入睡。
短暫地歇息過後,他又投入了工作。
能多挽救一個病人,對於他來講,就是最大的欣慰。
疲憊、辛苦,一線工作人員的艱辛我們難以想像。
他們每一個人,肩上都擔著責任和信念。
金銀潭的一位醫生,在談到同事時突然落淚。
他們也是普通人,同樣會害怕,可走進病房,他們已經累到忘了害怕。
看到一線護士和醫生們的辛苦,任何鐵石心腸的人都會感動。
會悔恨自己的無力。
但已沒有力氣悲傷。
「我現在眼淚已經流乾了。
我現在沒有別的想法,就想盡力做更多,搶救更多病人。」
「沒有人知道,一家醫院,代表了一座城市裡多少家庭的希望。"
看過這樣一個視頻。
病房裡一位阿姨被隔離,醫生一直盡心盡力照顧。
阿姨坐在病床上,不停對醫生鞠躬:我真是感謝,感謝,我不知道該怎麼表達。
醫生說:不用,都是我們應該做的。
「不,這不是你們該做的。你們也辛苦,感謝你們、感謝你們啊。」
沒有誰,就「應該」無私無畏;很多事,都不是「必須」去做的。
但醫護人員們卻做了。
他們有恐懼,卻依然站在了最前線;
他們也有情緒,卻小心藏好,盡力去安撫病人。比起他們,我們能做的註定有限。
但在能力範圍內,每多做一點,都是在告訴那些平凡的「英雄」:
你們正被惦念著,絕不是在孤軍奮戰。
湖北黃岡,來自各行各業的40餘名志願者,在除夕連夜集合。 自發找食材、做飯、送餐。
免費向醫護人員送出了一萬多份特殊的年夜飯。
穿上鎧甲,你為我們披荊斬棘;
脫下鎧甲,我們盡一份能力,帶來關懷。
人手緊缺,口罩告急。
大量上海市民春節加入口罩生產工作,到口罩廠義務上夜班。
他們之中,有全職媽媽,有00後大學生,有公司的財務經理,有聽障人士……
一對自駕從100多公里之外趕來的退休夫婦,一進門就說了三句話:
「春節沒出過上海。」「我們身體很好。」「你們對年齡沒要求吧?」
有用得到我們的時候,你說;再遠我們都能趕來幫忙。
記者走進武漢-江漢方艙醫院的廚房,這裡一共有26名員工。
從開工那天起,他們就再沒有休息過。
每天他們連續工作12個小時,做出近6000份盒飯。
平均下來,7.2秒就要完成一份盒飯的製作,所以每分每秒都得高度緊張。
他們盡了自己所有努力,但人手不夠,依然是後勤的最大難題。
2月13日,碧桂園向武漢捐贈一台全自主研發的貨櫃「煲仔飯機器人」。
一台機器人可以同時烹飪36份煲仔飯,一小時就可以做120份。
目前機器人已經投入抗疫工作,7天24小時無間歇運作,免費無限量供應煲仔飯。
每一份菜品經過精準的高溫烹飪後移送到保溫櫃,從保溫櫃出餐只需要15秒。
第一批7000份煲仔飯的食材,也同車運往武漢。
只需要掃碼啟動機器人,就可以實現自動無人工接觸烹飪取餐,不需要與其他人接觸,同時降低交叉感染的風險。
隨行店長代少立,是陝西一名95後,父母分別是呼吸科和發熱門診的醫生。
1月22日,代少立的父親前往火神山醫院,母親馳援武漢一線。
他決定跟父母一起並肩作戰,將家的味道帶給父母、一線醫生和患者:
「緊張是有的,但我覺得我應該去。」
有了這些24小時循環生產配餐的機器人,抗疫前線的醫護人員們,再也不會因為忙到錯過飯點,吃不上熱乎的飯菜了。
吃好了,才有力氣繼續打怪獸啊。
請放心救治病人,我們就做好後勤。
人生就像無數大大小小的隨機與必然事件的排列組合,按照一定軌跡運行,又永遠無法準確預測。
有些記憶淺淺淡淡,片刻消散。還有一些,會深深鐫刻在生命里。
這個冬天,總有一些時刻,會讓人心生力量。
當城市病倒時,我們互幫互助,共克時艱,這場仗才更有信心能扛過去。
「愛和希望總是比病毒蔓延得更快。」
希望每個人都能在疫情過後,擁抱到自己想要擁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