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君通識詞典已上線2023/2000詞條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3456天
01
前兩天無意中刷到一條微博,看得令人痛心。
微博內容是一位網友轉述的,說一個14歲的女孩,在「雙減」政策即將出台之際跳樓自殺了,並留下了一封三頁長的遺書。
孩子很乖巧,因為是踩著榻榻米跳樓的,臨行前不忘留下一張紙條,叮囑父母擦乾淨自己用鞋踩過的榻榻米。
她甚至把自己所有財產整理好放桌上交還父母,一共3萬塊壓歲錢。
並且表示不會讓家裡的房子變成凶宅,所以選擇跳樓離開,死在外面。
女孩的遺書邏輯清晰,措辭利落,看得出是一位成績不錯的學生。但在遺書的開頭,她卻毫不避諱地表達了自己對父母的厭惡:
人生一趟,遇見你們我很榮幸,若有來生,我們不要再見面了。
再往下看,全是對父母的控訴和諷刺:
「你們愛的不是我,是衝進班級前十的我,是考到滿分的我。」
「我是帶給你們榮譽的人,嚴格出孝子的代言人,在朋友面前攀比的工具。」
「在人後,我承受了你們最骯髒的辱罵……」
看完這封遺書,你大概能猜測出女孩跳樓的原委。
在堅信「棍棒下才有出息」的父母眼裡,一切都是為孩子好,所以打不是傷害,是愛,是「你現在還不懂得,以後會感激」的愛。
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立志把孩子培養成不平凡的人。
殊不知,在孩子眼裡,他們的每一份愛,仿佛都是明碼標價的:
這一份愛,是給這次期末考試成績的;
那一份愛,是給這次在親友面前長臉的。
父母的愛,沒有一刻讓孩子感受到輕鬆,反而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何其可悲?
02
這世上,我相信沒有父母不愛孩子。
女孩跳樓之後,她的父母也是懵的。
他們不明白:為什麼明明很愛孩子,孩子卻感受不到愛?
深究這一現象背後的原因,其實牽扯的就是2個字:共情。
很多父母雖然愛孩子,但其實他們無法做到與孩子共情,所以永遠不理解孩子心裡怎麼想,孩子想要的是什麼。
這樣的日常大家一定不陌生:
公園裡,一位媽媽在孩子睡覺時,把孩子視為寶劍的樹棍給扔了。
孩子發現後,便開始大聲哭鬧:「你賠我的寶劍!」
媽媽無奈,只好說寶劍被清潔阿姨收走了,甚至威脅孩子,「再哭就不帶他出去玩了」。
結果孩子哭得更大聲了。
有些媽媽被激怒後,要麼冷處理,要麼打罵孩子。
最後,孩子和父母的心越拉越遠。
其實,媽媽如果能夠與孩子共情,理解木棍對孩子的意義,就不會用這種極端又不討好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想起之前看到過的一個很火的視頻:
小男孩把媽媽最喜歡的碗打碎了,爸爸沒有責怪他,而是第一時間確定孩子的安全,查看他是否受傷。
接著,他開始客觀地了解事情的經過。
「這是媽媽最喜歡的碗了,怎麼會碎了呢?」
「我剛才拿一根香蕉,不小心滑了一跤。」
「這只是一個小意外對吧?」
了解到孩子打碎碗的原因後,爸爸並沒有說「你怎麼這麼不小心」之類的話,而是先強調這個碗的重要性,再幫助孩子一起想對策。
爸爸的做法很智慧,他教會了孩子,弄壞別人的東西不僅要學會道歉,還最好能夠用補償的方式表達歉意,孩子在此過程中也獲得了成長。
這就是一個完整的共情過程:換位思考——感同身受——積極回應——正向引導。
如果那位14歲女孩的母親,能夠注意觀察女兒的情緒變化,並按照共情溝通的幾個步驟和女兒交流,悲劇或許就不會發生了。
03
如何才能發現孩子看不見的情緒,並實現共情溝通?
《最愛不過我懂你:父母共情陪伴手冊》一書中提到共情陪伴的4個步驟:
停,放下評判的想法
家長要能停下手頭的事情,全身心關注孩子。同時,在認知層面,摒棄先入為主的偏見。
舉個例子,家中哥哥和妹妹玩鬧中,妹妹哭了,媽媽看到後如果上來就批評哥哥:「你怎麼又把妹妹弄哭了。」
這就沒有做到「放下評判的想法」,第一時間就把鍋甩給了更調皮的孩子。
而如果媽媽問的是:「妹妹怎麼哭了,發生了什麼事?」 ,才是正確的處理方式。
看,看到事情的真相
簡單來說,就是通過了解事情發生的情境,通過孩子的動作和表情來看見更多的事情和關鍵信息,從而學習如何真正讀懂孩子的情緒。
比如,那個打碎媽媽心愛的碗的孩子,當爸爸看到了孩子臉上的惶恐和不知所措時,就懂得了該如何對孩子做進一步的引導。
聽,聽到孩子背後的需求
有這樣一段對話:
孩子:「媽媽,明天我們去動物園好不好?」
媽媽:「你練完琴了嗎?」
孩子:「練了。媽媽明天能去動物園嗎?」
媽媽:「等會早點睡覺啊。」
孩子:「明天能去動物園嗎?」
媽媽:「不去了。上個星期才去的。」
在這個對話中,孩子問的是否能去動物園這件事,但媽媽卻沒有直接回應,而是不斷地追問另一件事的完成情況,最後拒絕了孩子。
這位媽媽就是「聽而不聞、聽而不專、聽我想聽」的典型。
一旦忽視了孩子的需求,就很難與孩子建立共情。
說,及時做出回應
一般來說,回應有三種,分別是內容回應、行為回應和情感回應。
內容回應,是將看到的情景敘述出來。
比如,3歲的孩子說,媽媽我不想去幼兒園,因為沒有媽媽。
媽媽說:「你不想去幼兒園,因為你看不見媽媽。」這就是內容回應。
行為回應,顧名思義是用行動「說話」。
比如,12歲的孩子因為小狗去世了,很傷心。
父母給他一個擁抱,就屬於行為回應。
大多數父母最容易忽視的,就是情感回應。
比如,孩子在草評上學拍皮球,但很久都沒有學會,於是哭了起來。
父母告訴他:「你一直在努力地學習拍皮球,但是學了好久都沒有學會,你感到很受挫。」這就是情感回應。
情感回應既能讓孩子產生更高層次的共鳴,也能有效幫助孩子提升情緒識別和理解能力。
04
共情陪伴的底層邏輯就是:信任並接納孩子,如其所是,而不是用一堆外在的標準去評判和要求孩子。
看過一個故事,一個二年級的女孩很喜歡小貓,於是和媽媽許諾:如果期末考試自己考了90分以上,媽媽就答應自己養一隻小貓。
結果她媽媽是這樣回應的:
「媽媽知道你很想養一隻小貓,而且你在為這件事做努力。但養貓和考90分是兩件事情。如果你做好準備了,就算你考0分咱們也可以養。」
這位媽媽的做法,就叫「接納孩子,如其所是」。
生活中,很多父母不願意和孩子溝通,其實大多都是由於父母沒有做到深層次共情。
《孫子兵法》中講,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養育孩子也一樣,只有懂孩子,把共情溝通滲透在養育孩子的每一件事上,每一次對話中,你才能收穫一個健康快樂又自信的孩子。
作者:萱桐,精讀讀友會會員。這是一個自由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