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媒體是時候發起音效大戰了

2022-07-15   壹娛觀察

原標題:流媒體是時候發起音效大戰了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壹娛觀察(ID: yiyuguancha),文/大娛樂家。

最近借著《怪奇物語》第四季Vol 2上線的熱播,Netflix又宣布了一項新功能上線——與森海塞爾合作推出的獨家空間音頻系統,新的空間音頻目前提供的首批作品之一便是《怪奇物語》。

相對於在內容質量上的參差不齊,Netflix在使用新技術和提升影音體驗方面一向是不遺餘力,早在2014年4月,Netflix就宣布它已經全面支持4K版本的原創劇集《紙牌屋》,只有當年極少數的新款4K電視才能體驗。

至於HDR、杜比視界、杜比全景聲則也早已是Netflix的內容制式標配,隨著如今4K電視的大規模普及,以及手機平板類智能設備也早已將HDR呈現作為了常規賣點。

儘管2021年Netflix就已經宣布了對支持蘋果的空間音頻標準,但僅僅只能覆蓋蘋果設備顯然是不夠的,如今這套與森海塞爾合作的空間音頻,Netflix表示則將會適用於所有設備的增強立體聲音頻。

對國內外的流媒體平台而言,畫質提升在8K完全到來之前顯然已經走到了盡頭,音效品質的提升反而成為了還有潛力可挖的技術新戰場,並且流媒體不斷走向大屏時代也進一步帶動了智能音箱、迴音壁等產品成為如今的家居硬體消費新寵。

大屏趨勢之下的「媲美影院體驗」,光有畫質還不夠

但凡在IMAX或杜比影院(Dolby Cinema)看過電影的觀眾,對於電影正是開演前那一段影廳的介紹短片想必不會陌生。

儘管IMAX與杜比影院主打的體驗各有側重,但其核心還是由視覺與聽覺兩部分組成。

IMAX除了強調超大銀幕之外,還會用一段飛機起飛時的引擎聲和銀針落地來展現其7.1或12.1的聲道系統。至於杜比影院,其那段開場在影音發燒友中更是耳熟能詳,因為其集中展現了杜比最頂級的杜比視界和杜比全景聲效果,幾乎也成為了測試家庭影院效果的終極考驗。

隨著流媒體的興起,快速搶占了從手機、平板等小螢幕到電視等客廳終端,現在其已經成為傳統電影或電視的主要競爭對手。

當涉及到畫質時,流媒體服務幾乎是在第一時間都已經處在了領先地位,尤其是在電視對高清信號的普及受限於基礎建設時,高清、超高清以及4K幾乎都是由流媒體率先開始覆蓋。

對於影音體驗來說,因為像畫質、清晰度具有非常直觀的參數和體感感知,因此,往往是流媒體平台最積極進行升級和軍備競賽的技術指標。

前面提到當年剛推進自製內容的Netflix在2014年就非常激進的開始使用4K標準。

從此之後,Netflix基本上已經成為了各種先進播放規格的最重要開拓者,從HDR再到杜比視界與杜比全景聲不一而足,如今幾乎所有Netflix原創內容都是配備這些格式。

在自製內容之外,Netflix作為領頭羊起到的作用是明顯的,目前幾大主流流媒體平台,如Hulu、Amazon Prime Video、Apple TV+甚至是最新的但最不起眼的Paramount+,基本在最高的畫質規格上都是全面向Netflix看齊。

Netflix熱門劇集《怪奇物語》

但聲音呢?

聲音的微妙之處往往會被忽視,但它可以對電影或劇集的場景氛圍產生重要的影響,可以完全改變觀眾的感受。視覺和聽覺的神奇結合可以讓觀眾更加深入地走進故事之中。

很長一段時間裡,觀眾通過電視享受的聲音質量往往比螢幕解析度低得多,在不斷追求高畫質時,很多人也往往忽視了音效的存在,然而,很多時候其對於所謂影音體驗的提升要比一味追求解析度來的更有效。

當然單純擁有一套音響系統並不意味著就能獲得最佳的音效,就如同4K、杜比視界這些標準既有硬體上的要求,更重要的還是內容平台需要在編解碼等軟體層面給予底層支持。

在這方面即便是Netflix也顯得有些姍姍來遲,直到2019年五月才宣布推出了一項名為「高質量音頻」的功能,提供的音頻聽起來更接近創作者在錄音室聽到的聲音,因此每個小細節都能被捕捉到,有助於獲得更豐富、更強烈的影視體驗。此外,這一功能也和Netflix在視頻方面應用了類似的技術,可以根據用戶的網絡環境進行自適應調節。

細看所謂的「高質量音頻」,其核心還是在對於杜比音效的支持,在引入這項功能之後,影片會自動對應硬體來選擇的杜比5.1立體聲或杜比全景聲(需要訂閱高級套餐)來輸出更高音質。

Netflix套餐

從參數上看,Netflix的影片音質會由過往Dolby Digital Plus 5.1的192kbps和杜比全精神的448kbps分別提升至640kbps和媲美藍光碟的768kbps。理論上在觀看大部分Netflix自製內容時,音質提升會帶來更佳的沉浸感。

過去兩年,國內的長視頻流媒體平台也開始加強在影音體驗上的提升,尤其是像愛奇藝一直在強調大屏趨勢的到來。

去年便有科技媒體「傑夫視點」對愛優騰三家主流平台的影音效果做了測評,結論中提到「騰訊和愛奇藝的TV端在影音畫質規格上顯然更為完善,支持杜比視界、杜比全景聲;而優酷的酷喵目前無法實現比4K SDR更好的效果,同時我們也沒有看到杜比音效」。

不過文章也提到由於國內流媒體的碼率普遍不高,即便能夠成功點亮杜比視界和杜比全景聲圖標,在實際體驗上依然會打折扣。

甚至知乎上還出現了「視頻網站為何要使用假的杜比全景聲?」的問題,即便杜比全景聲的圖標能夠點亮,但音響顯示的輸出音頻依然只是杜比音效的雙聲道而已。

杜比全景聲參數(左:Netflix,右:某視頻網站)

隨著用戶開始意識到這些技術的普及,也願意額外添加硬體設備去追求更好的影音體驗之後,平台被抓住馬腳的情況則更加普遍。

不過從硬體消費的角度而言,即便沒有流媒體的存在,電視作為家庭娛樂的核心終端也始終在自我進化,但另一類產品則幾乎完全是依靠流媒體的興起迎來了爆髮式增長,那就是為提升音效而生的高級智能音箱和迴音壁(Soundbar)。

流媒體可以讓「聽個響」的門檻很低

根據Netflix的聲音工程師在Sound at Netflix中分享的數據,其平台上大約有72%的用戶通過電視「聽到」平台上的內容。奧維互娛數據系統也顯示,截止到2022年2月國內OTT日活點播媒體排行榜中,第一季度愛奇藝的銀河奇異果持續領跑行業第一,平均月度日活規模超4000萬,其中2月日活規模最高達4397萬。

這些數據也都說明了如今TV端對於流媒體平台的重要性,尤其是國內平台,TV端的會員價格因為政策原因反而能做出更高溢價,也讓平台將大屏視為用戶和營收增長的新機會,而想要讓用戶不在移動端戀棧,讓大屏用戶能夠獲得更好的影音體驗就成為了核心。

除了電視之外,更好的音箱也成為了如今用戶在考慮家庭影院時的必選項。

其實如今要判斷一款硬體設備是不是具有大眾市場,有一個非常簡單的判斷標準,那就是小米有沒有開始成為這一品類的「價格屠夫」。

不過是2017年開始推出帶有小愛同學的智能音響,還是之後進一步開始銷售入門級迴音壁設備,都足以證明小米已經看到消費者對於音頻硬體的熱烈需求。

根據2019年AC尼爾森的一份調研數據統計,目前歐美家庭音響的普及率已達85%以上,而中國城市居民家庭的音響普及率尚不足16%,未來10年內,隨著年輕消費者消費意識的覺醒和消費觀念的改變,中國家庭影院市場普及率有望達到60%,增長潛力巨大。

同時,根據GMI去年對於迴音壁市場的市場報告顯示,2019年全球迴音壁市場規模剛剛超過50億美元,在2020年和2021年都保持3.5%的復合增長率,而整個硬體市場增長的原因便是基於訂閱的流媒體服務滲透率不斷提高。

報告也專門提到,亞太地區的市場規模將在預測期內穩定增長。尤其是日本和中國,持續增長的流媒體服務和不斷提高的智能電視滲透率也都成為了推動迴音壁產品爆髮式增長的主要動力。

對於如今想要打造家庭影院的用戶來說,傳統的多聲道音箱不是首選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當然是價格,經典的家庭影院設置——帶有左前、中前和右前、環繞揚聲器和低音炮,這樣一套設備基本上沒有萬元是很難搞定的,另一方面則是便捷性不足,傳統音箱需要在客廳提前布線以及進行聲音定位等環節,大多數普通用戶都心有餘而力不足。

迴音壁音響

市面上絕大多數迴音壁其實針對的也是這一痛點,能夠無線設置並且開箱即用幾乎是各家都會集中宣傳的核心功能。同時中高端不少迴音壁也支持後續的硬體組合,比如增加低音炮與環繞聲甚至天空聲道等等,使得入門成本大大降低。

迴音壁的價格也和絕大多數電子產品一樣,從入門級到高端具有巨大的差異,比如小米的迴音壁都在百元級。但整體而言,不論是Bose還是Sonos,在經過幾年發展之後都將其入門級迴音壁做到最夠親民的價格,像是後者今年五月發布的Sonos Ray國行價格2799,而如果對音效更有追求,再多花不到2000塊就能買到支持杜比全景聲的二代Beam。

另一個如今消費者會想要在音箱上進行投入的原因其實也與電視硬體發展有關,這些年電視不斷追求輕薄化,一個非常直接的後果便是雖然畫質不斷提升但在音效上其實是不斷打折扣的,揚聲器的數量和體積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音響效果,超薄電視在物理上的限制就決定其音效的上限。

這也是為什麼對推出迴音壁系統最熱衷的公司,除了音箱品牌便是各大電視廠商,比如索尼、LG、松下,同時也有像蘋果也不掩飾自己想搶占客廳的野心,Apple TV 4K無疑是市面上最頂級的電視盒子,如果配合兩台已經Homepod,用戶便能夠直接在Apple TV+和其他各種流媒體服務中享受到的杜比全景聲體驗,而這一整套設備其實也比傳統音箱便宜不少。

Apple TV 4K與Homepod mini

可以說如今對國內流媒體訂閱用戶獲得最佳影音體驗的障礙,既不是用戶的消費觀念,也不是那些其實已經足夠多元的硬體設備,很大程度上還是取決於平台提供的內容與服務質量。

對於國內的流媒體平台而言,在未來想要進一步做到內容溢價和服務差異化,不應該只是將高規格的技術視聽標準作為宣傳噱頭,而是需要真正透過底層技術的革新與優化將紙面參數轉化實際效果,畫質如是音效也同樣如此。

唯有如此,才能在與短視頻的正面交鋒中,不斷展現出長視頻流媒體獨一無二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