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如果喜歡讀書,願意讀書,我們做父母的當然會非常支持。可是,有些時候,讀書也要看年齡,法律沒有規定,但現實生活卻有限制。
大學畢業5年考研三次失敗,換來一張新學位,卻還是找不工作
一個親戚的孩子叫小哲,他大學畢業已經5年了,按說早就應該參加工作了。可是,他還是一直在家裡「自學」。畢業的頭兩年,小哲不出去找工作,因為他打算考研,父母非常支持他。
幾次我去他們家裡,他的父母走路都是躡手躡腳的。明明是上午九點最正常的時間,父母卻說:「他晚上溫書時間長了,現在正在睡覺,我們可不能打擾他休息」。
有多少書,白天不能看的,晚上看書熬夜,白天呼呼睡大覺,就憑這樣的作息規律,大機率也是考不上研究生的。
父母最是疼孩子,總是覺得孩子最辛苦,卻不想想,他到底有沒有晚上真地學習到深夜。
小哲考了三次研究生,最終也沒有獲得一次上岸的機會。他的父母總是說,這孩子足夠努力,就是運氣不好罷了。如果是足夠努力,大概早就在工作崗位上有所作為了。
後來我聽說,這孩子真是又回到大學讀書了。他以28歲的「高齡」,去到一所雙非大學學習,免試入學。讀兩年的時間,再多拿一個本科學位的畢業證。當然,這學歷也不是白來的,學費也是很高的。
他的父母歡天喜地的,以為兒子多年的努力終於沒有白費,總算是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可是我看著他已經頭髮花白的父母,卻不好意思說,這個新學位讀下來,對他找工作也沒有多少幫助,大學在畢業的時候,他就30歲了,還要不要繼續讀研究生呢?
我不得不佩服小哲的父母,為了孩子能得到一個研究生的學位,到享福的年紀還要努力賺錢供孩子讀書。
可是兒子還在繼續讀書,還不知道何時是個頭。不得不說父母為了孩子,真的是盡心盡力,但是我卻覺得這樣只是讓孩子有了啃老的理由。
想要追求高學歷,其實是貪圖啃老的舒適區
有一位大學生曾經和我說,她覺得自己最幸福的生活,就是大學四年的時光。大學裡,沒有高強度的學習壓力,父母每個月打過來的生活費,比發工資還要及時。拿著這些錢,沒有房租,沒有加班,沒有工作壓力,就是純粹的享受生活。
所以,有許多的大學生,他們說自己沒有遠大的抱負和理想。考研究生的動力完全就來源於自己,不想這麼早結束自己的學生生涯,想要繼續再享受幾年這樣的時光。
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陳何芳曾經說過,社會在不斷轉型,大學生就業難,也促成了「考研熱、讀研熱」的社會現象。
打著考研的幌子,不想出去工作,想要在舒適區啃老。法律並沒有規定,你多大就不能再讀書了,但是現實生活卻是有限制的。
古人說,三十而立,一個人30歲就應該有自己的事業了,如果你還在讀書,父母都多大年紀了,他們還能夠供養你多少年呢?所以說一旦孩子過了30歲,家長就不應該再支持孩子考研了。即使孩子要考研,也要他一邊工作一邊考研,自己負擔一切費用。
關於屢戰屢敗後要不要考研,大學生有多年的學習經歷,知識淵博,他們不明白這樣下去是沒有好結果的嗎?其實,他們心裡很清楚,只是不願意付出努力,也不想丟了大學生的面子,想要繼續維持自己高大上的形象罷了。就像一個脆弱的人,給自己設置了一層壁壘,不願意走出來罷了。
大學生應該勇敢地走出來,面對真實的自己和現實社會。
大學生不願意走出校門,不想走出家門,首先要打破自欺欺人的心理。有很多大學生,他們假裝自己很努力、很上進,其實只是做給外人看的。不過是自己欺騙自己,心安理得地啃老罷了。
所以,自己有沒有真正奮鬥過,奮鬥的方向是不是正確,需要你自己去認清楚。
大學生要有合理、現實的奮鬥目標。
我見過二戰考研的大學生,他第一次考研的成績只有一百多分,英語考試成績更是慘不忍睹。本來大學畢業以後,也應聘了幾次工作,工資是可觀的。可是嫌棄工作量太大的,他不願意干,工作清閒的,他又嫌棄工資少,更不願意干。
眼高手低,挑肥揀瘦,沒有對自己有一個明確的認識,更沒有一個吃苦耐勞的態度。總是抱怨現實的不公平,卻從來不會考慮自己剛畢業,經驗不足,閱歷不足,對公司企業的工作,有多大能力勝任。
大學生學歷低是事實,大學生找工作難是現狀,本身 一個職場小白,就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更要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定位。
你會是一個薪資待遇最低的新人,但是你不會永遠是一個新人,奮鬥的過程很辛苦,但是,總會有收穫的甜美。
認識自己,定好目標,成長是你自己的,突破自己的舒適圈最重要,一步步努力走下去,總會有回報的的。
互動話題:你身邊考研的學生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