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起,只要孩子上了小學讀了書之後,家長就會出現兩種極端的典型,一種是目光狹窄到只剩下分數的 "分數至上論」觀點;還有一種是不忍心看到孩子遭受一丁點兒的壓力,追捧"分數無用論"的觀點。這兩種觀點在家長中都有各自的擁甭者。但在我看來,這兩種類型的父母和孩子都註定將出現適應不良的情況。
01 「分數至上論"觀點所隱藏的問題
把教育視作追分過程的「分數至上論",這種觀點在家長中其實是相當有市場的,我們經常聽到和看到不少家長在念念叨叨著孩子的分數,即便那些倡導快樂教育的家長,在表面上對孩子的分數看得很淡然,但在心底里卻沒能真正放下,其實也真的很難做到完全放下,因為激烈競爭的現實壓力就擺在面前。
適當地追求分數本無可厚非,但凡事都有一個度,如果家長過分追求分數,實際上是把自身的壓力轉移到孩子身上,因為過度追求分數幾乎要把孩子給逼瘋了的家長大有人在,更有極端者,甚至還逼得孩子不堪重負而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在小學階段的學科成績雖然早已採用等級制,但卻很少有家長和孩子能完全擺脫分數的「緊箍咒」,只要看看家長們對社會補習機構趨之若鶩就可見一斑了。
更為普遍的、也是不容我們家長忽視的一個現象就是,由於家長「分數至上論」所帶來的無形壓力,讓不少孩子受累於分數,沒能體驗到學習樂趣,以致喪失了學習興趣。
02 「分數無用論」觀點所潛在的問題
與「分數至上論"相反的是"分數無用論」,秉持"分數無用論」觀點的家長在現實中也有不少,他們對考試分數那是憎惡痛覺,把考試當作折磨孩子的苦刑和傷害孩子的個性,把考試當作是孩子快樂成長的絆腳石,這樣的家長也有人稱之為佛性家長。
記得是在去年的高考前夕,認識到一個男孩,按照年齡應該是高中學生,通過了解也確實是高三學生,而且本應是要參加當年度的高考,可這個男生卻主動放棄了參加高考的機會,當然對未來怎麼走也沒有任何的想法,也不想學任何能夠養活自己的技能,腦子裡只想著一件事:就是玩手機遊戲。這從他不停地刷著手機就可以看出,父母沒有任何的辦法。
不敢說不參加高考就一定是錯了,但可以確定的是,不參加高考,在未來可選擇的機會少了很多。男孩走到這步,當然和他的父母教育方式有關,據朋友說(也是這男孩的舅舅),小時候男孩父母就因為怕給孩子學習壓力,在教育方式上非常的佛系,認為分數沒有任何的用處,甚至認為就算考上大學也沒有什麼用,因此,他們從不在學習上對孩子提出任何的要求,還美其名曰這是在給孩子自由成長。
當然,給孩子自由成長的做法本身並沒有錯,而且在小學階段這樣做問題也不大,可到了中學階段尤其是高中階段仍舊這樣做,完全是在放任孩子,在我看來,父母不僅是心大,而且是對孩子的未來成長很不負責任。
只是,曾經抱著對分數完全無所謂態度的男孩父母,到現在為止已經漸漸開始後悔了,道理很簡單,不讀書、連學都升不了孩子還能指望做什麼,而且日益衰老的他們在若干年後還能養著男孩一輩子嗎?「分數無用論」確實是一個值得我們反思的問題。
03 兩種分數教育觀點下的各自的極端思維
那麼,我們如何去反思這兩種做法?我想再深入剖析分別持有這兩種教育觀念的家長心態,或許能找到答案。
在殘酷的升學競爭壓力下,把教育視作追分過程的「分數至上論"的父母通常抱著這樣的看法:既然取得高分才能取得優質教育資源,而優質教育資源是有限的,那就只能把求學當做戰鬥的過程,想方設法考到最好的學校,瘋狂追求最佳考試成績表現成為這類父母的最高指導方針。
他們或是四處打聽補習班與名師信息,想為孩子爭得一席之地;或是積極為孩子部署提高學業成績的「戰術」;或是認定」能教出最漂亮升學率的老師"才是好老師;更有甚者想要老師公開排名以刺激全班同學展開激烈的競爭等等,一股硝煙在孩子的心頭瀰漫著。來自家長的分數壓力很有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而頗有與世無爭姿態,抱著"分數無用論」觀點的家長也有自己特立獨行的想法:在險惡的升學環境里則以不變應萬變,極端保護孩子的自尊與自主權,完全不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甚至告訴孩子「爸媽才不在乎別人考幾分,只要你開心就好」」考上大學有什麼用,未必能找到好工作」之類的話語,因此不看分數、也不關心孩子到底學得怎樣。
抱著「分數至上論"觀點的家長開足馬力、一路猛踩油門加油驅趕著孩子往前趕。但孩子是否真的就能達到他們的高度期待?當然,不排除有極少數天資聰慧、乖巧順服的孩子在父母處心積慮的安排下名列前茅,但有更多的孩子在高強度的分數壓力下,反而愈來愈被動,愈來愈厭惡學習。
而秉持"分數無用論」觀點的家長,他們原本所想著就是一心要為孩子締造零壓力的學習生活,讓孩子快快樂樂成長就好。可在現實中又有多少這樣經歷的孩子真的成功了呢?曾有一個孩子抱怨,雖然父母確實是不給自己學習壓力,也不在意自己的分數,但自己的學習成績在班上老是墊底,無法感受自己有能力進步,沒有絲毫的成就感,而且天天都感受到同學們歧視的目光,我還是希望自己能夠正常進步,讓同學們也能看得起我,我不是在學習上最差的那個。
不走極端是我們應持有的處事基本原則。我們應該看到,真正符合自身需求及主流價值觀的是:所有想要爭取理想的教育環境和好的學習資源的孩子,沒有人能擺脫分數的控制,毫無疑問,要想升上理想的中學、要想考上牛氣哄哄的大學,還是要靠分數實力來說話,這是普通人家的孩子唯一能選的捷徑。無論是「分數至上論」還是「分數無用論」,都只不過是家長的自以為是。
而面對擺在孩子面前的各種考試,儘管家長的心態有多麼的佛系,對孩子參加考試有多麼的不情願,但須知,我們沒有誰是活在一個真空世界裡,都要面對一個真實的社會和教育環境。一個真正負責任的家長不能僅僅滿足於自嗨,而是要教孩子學會善於排解壓力,把這種學習和分數上的壓力巧妙變成一種個人成長的強大動力,這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答案。
04 跳出我們教育思維的局限性,為孩子開創更美好的未來
為了減輕學習緩慢的孩子深重的挫折感,父母或許會刻意表明他們完全不在意孩子的成績表現,比如安慰孩子"即使考得很爛,但你依然很優秀」,但在事實上,這是一種掩耳盜鈴式的響應方式,因為即使父母不看重學習成績,但孩子身處在一個現實環境中,絕對能感受到那種說不出的微妙,那是一種面對學習困境卻束手無策的彷徨,此時,孩子還能相信父母所說的自己很優秀的話嗎?
一個真正優秀的孩子未必在學習成績上名列前茅,但一定是充滿自信和對學習渴望的孩子。
所以,對父母而言,要締造一個內心平靜而滿足的孩子,既不是把分數看得高於一切,代表一切;也不是忽視孩子的學業和分數表現,而是告訴孩子:盡你的所能去努力!作為父母,應該永遠清楚孩子何時需要幫助,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鼓勵和幫助孩子創造突破自己的成長機會!
如果我們明白了這一點,就是一種非常有價值的收穫。讓我們跳出我們教育思維的局限性,引領著孩子,要有更大的格局,要看到更遠的未來,要有足夠寬廣的視野,讓我們的目光里別狹窄到只剩下分數,使孩子成為分數的奴隸。
同時,也讓我們引領出孩子的勇氣,在面對至少在目前為止不可能消失的各種大考小考、中高考的壓力,都能以篤定的心態去承受這種考試壓力。如此,相信我們的孩子一定能夠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