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智商和情商更能決定孩子人生的,是對抗挫折的能力

2019-10-08     親寶寶APP

之前看到一場悲劇:南通一名12歲的女孩留下一封絕筆遺書後,跳樓身亡。

遺書中,她寫道:我恨你們,我要自殺,不要救我。天天作業作業的,我死了,還有弟弟繼承家業,我不要在作業中掙扎了,把我的作業都撕了吧,後會無期。

孩子的遺書如此決絕,帶著恨意,令人心痛。

沉重的課業壓力如同一塊大石頭,把孩子壓得喘不過氣,可孩子放棄了向所有人求救的機會,縱身一躍。她的父母,該有多麼悲痛。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有的孩子因為挫折輕易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而有的孩子面對身體的殘缺依舊堅強努力地活著。

在董卿主持的《朗讀者》節目中,其中一位朗讀者是來自清華大學的研究生矣曉沅。他六歲時就患上了類風濕性關節炎,這種病在醫學界被稱為「不死的癌症」。

11歲之後,他再也沒有站起來過。內心有過憤怒,但他更想要把失去的東西奪回來,而唯一的武器就是學習。

學習並不容易,在清華校園,從一個教學樓到另一個教學樓,間隔著一兩公里,他駕著輪椅快速穿梭,要是下雨天,全身都會淋濕,淋濕後全身會痛,還會高燒不止,所以他經常一手打點滴,一手寫作業。

就這樣,從剛開始中等偏後的成績,一點點進步,最後獲得了特等獎學金。

曉沅說:「如果擁有一顆奔跑的心,輪椅的確困不住我的身體。」

不過,他最大的夢想是能站起來,能獨立生活,更希望用知識去改變自己乃至他人的命運。

可以說,一個孩子面對挫折的承受能力有多大,他未來的世界就有多廣闊。

這種面對挫折、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叫做「逆商」,簡稱AQ,由美國職業培訓大師保羅•斯托茨提出。

有專家斷言:一個人100%的成功=20%的智商+80%的情商和逆商。

如果說智商決定了一個孩子的成績,那麼情商決定了他的交際處事能力,而逆商才決定了他這一輩子能走多遠。

孩子的成長中,逆商的培養並沒有固定的教程,就藏在父母與孩子相處的細節中。

我女兒兩歲時,嫂子三歲的兒子佑佑來我們家住過一段時間。

佑佑很調皮,看到妹妹玩玩具,他會一把奪走妹妹的玩具。當妹妹坐上一輛小汽車,佑佑會把妹妹推下車,還會突然走過來推倒妹妹。

起初幾天,女兒被佑佑欺負得哇哇大哭。

我心疼不已,決定要做一名調解員,好好教育一下佑佑。

佑佑奪走妹妹玩具時,我會奪回來,並告訴他:「不能奪走妹妹的玩具;佑佑推倒妹妹後,我就批評他,要求他必須道歉。」

當我向嫂子訴苦時,嫂子也批評了佑佑,但貌似並不管用。

不過,她跟我說:「其實,孩子有孩子的世界和規則,大人眼中的欺負,或許只是孩子眼中的玩耍方式。你心疼女兒沒錯,但保護不了她一輩子。」

這番話說得我無法反駁,於是,我決定看看孩子不受我的保護將如何應對。

神奇的事發生了,女兒居然可以不哭不鬧跟哥哥相處了。

她會主動把玩具讓給哥哥玩,擔心哥哥走來過推倒自己,哥哥靠近時她會靈機一動就坐到地板上。

但她也很勇敢,有一次哥哥來搶她最喜歡的玩具,她拽得緊緊地,還大聲喊著「不行、不行」。當妹妹一秒變身女漢子,哥哥也被嚇到了,乖乖地停了手。

原來,孩子並沒有想像中那麼脆弱,面對困難她有一套自己的應對方式。而我此前的過度干預,反而是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

孩子未來的路還長著,父母做不了一輩子的保護傘。這條布滿挫折的路,孩子必須自己走。生命中的那些坎坷,唯有跨過去了,才算真的成長。

樂嘉曾在微博上發布過他帶女兒靈兒徒步沙漠的經歷。

4天,76公里,平均每天走將近20公里,靈兒才4歲半。

徒步沙漠前,樂嘉跟靈兒約法兩章:其一,不可無理哭鬧,哭要有哭的理由;其二,無論發生什麼事,絕對不可以讓大人抱,要靠自己的力量走完全程。

靈兒看著爸爸,咬著牙緊抿嘴唇,點了點頭。

而在微博上,樂嘉被罵慘了。有人說:這不是磨礪,而是對孩子的透支;有人說:這個年齡的孩子腕骨足骨大小肌肉還未發育成熟,長時間的運動一定會造成傷害。

雖然靈兒勉強走完了全程,中途卻出了不少狀況。

比如,走累了抱著樂嘉的大腿求助「爸爸,我好睏」「爸爸,我走不動了」;夜裡醒來好幾次,嚎啕不止,突然大聲說夢話「我不要了,我什麼都不要了」;兩條大腿上發出大片的紅疹……

作為一個母親,我完全理解樂嘉作為父親的用心良苦,但看著4歲半女孩拄著拐杖走沙漠的視頻,實在令人心疼。

其實,父母未必要費盡心機去創造挫折,因為孩子的生活中處處都是挫折。

孩子的玩具壞了,是一種挫折;孩子被別的小朋友打了,是一種挫折;孩子的目標是考95分,結果只考了90分,這也是一種挫折。

並不是轟轟烈烈的事才算挫折,生活中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就能讓孩子嘗遍生活的酸甜苦辣。

而一些父母在孩子毫無準備的情況下,殘忍地把困難丟給了孩子,在孩子茫然無措時,把孩子劈頭蓋臉地罵一頓,還責備孩子沒有抗挫能力。

久而久之,孩子不僅無法練就逆商,甚至還會因為得不到肯定而陷入自卑。

美國兒童發展研究協會會員、發展心理學博士陳忻在《養育的選擇》一書中說:真正的挫折教育,並不是我們給孩子製造挫折,而是陪伴孩子面對挫折。

我女兒剛學走路時,總是磕磕絆絆,每次摔倒,家裡的老人會第一時間衝過去,把孩子扶起來,然後用手拍著地板說:「寶貝,別哭,都怪地板太滑,我們打它。」

後來,女兒跌倒時的第一反應不是怪地板就是怪椅子。我感覺到這樣下去不行,開始有意識地向孩子傳達樂觀的生活態度。

一次陪孩子玩耍時,我不小心摔了個狗啃屎,孩子嚇壞了,呆呆地望著我,我沒有喊疼,甚至還哈哈大笑說:「哎呀,媽媽竟然摔倒了。」

孩子被逗樂了,故意一把將我推倒,看著我狼狽的樣哈哈大笑。

還有一次,孩子爸生病,女兒在家沒人照顧,我帶著她一起去醫院。女兒來到醫院後,臉色陰沉沉的,不過看著爸爸一邊打點滴還一邊逗自己玩,她也變得開心起來。

時間久了,我忽然發現很多事情都變了。往後的日子裡,她依然會不小心跌倒,跌倒後不哭不鬧誰也不怪,而是自言自語:「哎呀,我跌倒了」,然後若無其事地自己站起來。

有一次帶孩子逛超市,中途接到一個要緊的電話,打完電話突然發現女兒不見了,嚇得我趕緊滿超市找孩子。找了幾分鐘,超市廣播響起來,喊我去認領孩子。

見到孩子後,我問她:「找不到媽媽有沒有哭」,女兒竟然搖搖頭說:「你說過的,找不到你了不要哭,要找警察或工作人員。」後來,推著貨車的工作人員經過時,她趕緊跑過去尋求幫助。

孩子的童年,沒有一分鐘是浪費的,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父母對他說過的每一句話都意義非凡。

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挫折,作為父母既沒有必要完美,也沒有必要掩飾。

當孩子看到父母面對挫折,或自嘲或笑著面對,又或者先哭一會再擦乾眼淚去面對。

慢慢地,孩子就會明白,挫折是生活的一部分,苦難是人生的常態,努力去面對就是了。

泰戈爾曾說:「我一路走來的世界,是有許多生活中的挫折所滋潤。」

當孩子一次次掉進挫折里,一次次地爬出來,在一次次的磨練和積累中,儲蓄他對抗挫折的能量,鍛鍊他面對苦難的勇氣。

即使有一天,孩子面對一個巨大的困難,也不至於茫然無措,他或許會暫時躲起來,但絕不會輕易了結自己的生命。

因為曾經所經歷過的那些磨難會提醒他:親愛的,你已經經歷過這麼多挫折了,這一次也一定能跨過去。

孩子,祝福你,你每跨過一次挫折,你的人生就多一種可能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0lSXrW0BMH2_cNUg_hu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