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學交的學費對學校來說杯水車薪?看教育部直屬的75所高校怎麼花錢

2020-08-28     上海升學觀察

原標題:上大學交的學費對學校來說杯水車薪?看教育部直屬的75所高校怎麼花錢

七月初,教育部直屬的75所高校陸續在自己的官網上公布了2020年的部門預算,預算總數超過百億的高校達到了10家。那麼各學校收入有多少?都用在了什麼地方呢?
本文通過剖析教育部直屬的75所高校的部門預算,來看看這些中國教育界「大佬們」怎麼花錢。

01 我們交的學費對學校來說杯水車薪

相比中小學,高校的學費已經貴了很多。

目前我國本科大多數專業的學費在5000元左右,但是相比學校的巨大支出,我們交的學費真的杯水車薪。

在學校的總收入中,教育收費的占比大多不到20%。教育收費占總收入比例最低的東南大學,教育收費占比只有6%左右,所以當我們摳摳縮縮把父母給的錢交給學校的時候,也許學校真的不是很在乎我們交的這點學費。

當然也有學校把學費作為重要的來源,財經類專業為主的學校尤其如此。上海財經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的教育收費占總收入的比例就超過了40%。

這可能和這些學校的MBA(工商管理碩士)專業有優勢,吸引了很多在職的高凈值人群有關。中國人民大學的非全日制MBA專業的一年學費在30萬以上,按照一個普通本科生5000元的學費,一個非全日制MBA學生的學費抵得上60個普通本科生的學費。而中國人民大學每年招收400人以上的MBA學生,這個學費收入絕對會令其他學校羨慕了。

02 科研經費支出占比少,而且集中

除了承擔教育教學任務,研究才是高等教育能夠繼續向前發展,對社會貢獻最大的地方之一。但是總的來說,中國高校的科研支出占比很低。

在單列的科研技術支出這一項占總支出比例上,僅有武漢理工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的科研支出比例超過了4%,甚至有11所院校未單列出科研技術支出,75所高校總的科研支出占總支出比例只有1.6%。一般理工類院校的科研支出占比會高一些,而人文、藝術類院校的科研經費占比則普遍偏低。

在超過54億的科研技術支出中,重點實驗室的科研經費又占了絕大多數比例。

之前就有報道稱中國的科研經費分布極不平均,少數學校拿了大部分的科研經費,這樣看來,不僅是少數學校拿了大部分經費,而是少數實驗室拿了大部分科研經費。

對於大多數不是重點實驗室的學生和研究人員,可能每天都在為了生計奔波。

03 什麼樣的學校可以稱作研究型學校

很多學校自稱研究型學校,但是如何定義研究型學校卻沒有標準答案 。

如果僅從研究生與本科生數量上來看,僅有少數學校的研究生人數高於本科生,我國的高等教育還是以本科為主。而這些研究生人數高於本科生人數的學校中,師範類學校占了相當大的比例。

雖然並不是所有師範類院校的學生畢業後都會當老師,但是當這一大批研究生學歷的學生進入各級學校的教師團隊後,我國的整體教育水平應該還會有所提高。

但這和基礎研究又是兩回事了,我們還是缺少大量的基礎研究的工作者。

不少本科生已經開始參與科研項目,但是考慮到一些學校的本科生數量過多,這裡僅將學校總的科研支出除以研究生的數目。生均科研支出方面,清華大學獨占鰲頭,遙遙領先其他學校。

如果將研究生生均科研支出高於10000元作為研究型學校的標準,那麼也只有9所學校達到了這條標準。

04 對外交流,這些學校走在前列

不管是「一帶一路」的戰略還是「雙一流」的高等教育發展,都離不開與世界的更加緊密的交流。在吸引外國人來華留學政策上,中國提供了政府獎學金,也給每一所接受留學生的學校提供了單獨的「來華留學教育」項目財政經費。

獲得「來華留學教育」項目經費最多的學校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似乎學校名稱上就暗示了這個學校是對外交流的主要窗口。

從對外交流的地區來看,兩個地區最受到重視,一個是北京,一個是武漢。

雖然本身財政撥款的地區分布就很不均衡,但是相比於總體的財政撥款的占比,北京和湖北地區在來華留學經費的占比更高了,分別提升了4.2%和3.9%,而四川、陝西的留學經費占比相比總體則降低了不少。

所以北京、武漢也許是最容易遇見來華留學生的兩個城市。

05 開設附屬基礎教育機構是個賺錢的生意嗎

知名大學的附屬中學小學一般也都有著不錯的教學水平,在基礎教育領域進行探索也可以成為一些學校教育專業的實驗場。

另外,高校的附中附小也是對於本校教職工的福利。例如,北京大學附小的招生簡章中就明確寫著主要面向北大教工子弟、北大教工三代子弟(即爺爺奶奶是北大教工)。其他人就只能通過共建、交贊助費獲得機會。

而贊助費就可能成為基礎教育一項重要的收入來源。對於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學校而言,各類收入可以緩解附屬中小學的資金壓力,即使不賺錢也基本可以收支平衡。北大和清華的附屬中小學每年就能夠有不小的盈餘。但是對於經濟不夠發達的地區,附屬中小學就很可能成為一項不小的負擔。

06 各地吸引人才,學校也不例外

一所高校想要提高教學水平和科研水平,除了資金,更需要人才。大多數高校拿出了相當一部分資金作為教職工的租房或者住房津貼。

在所有75所高校的支出中,住房保障支出占比為3.16%,是科研支出的兩倍。住房保障成為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

現有的教育資源極度集中於北京和上海,這也導致了這兩個地區雖然房價高企,卻不擔心吸引不了人才,在住房保障上的支出相對較少。

反而是山東、湖北、廣東這些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與教育水平嚴重不均衡,不僅城市推出了各種吸引人才的政策,住房福利也成為了各地高校紛紛採取的吸引人才的手段。

在住房保障支出前十名的高校中,除了清華北大,全是北京上海之外的地方名校,當各地高校紛紛加入爭奪人才的隊伍中後,全國的教育格局可能也會迎來更大的變動。

數有范兒工作室

數據編輯 | 三隻猴

可視化設計 | 按住拉

數據 | 三享 版面 | 蒼耳

校對 | 三享 責編 | 知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0ftPM3QBd8y1i3sJuMr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