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彥新村人人活出了精氣神

2019-07-21     海東時報

班彥村是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的一個土族貧困村,約三分之一人口住在山上,海拔高、土地貧瘠、災害頻發,生產生活極為不便。

2016年,山上的村民搬到了設施完善的山下新村,他們養起了八眉豬,做起了繡花娘,釀起了酩餾酒,辦起了農家樂……2018年底,班彥村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791元,順利實現了脫貧摘帽。

7月19日,來自全國各地的賓朋來到班彥新村實地觀摩,紛紛感慨:舊日的班彥換了新顏,人人都活出了精氣神!

好政策引來脫貧好路子

2016年8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互助土族自治縣五十鎮班彥村,視察易地扶貧搬遷新村建設情況。

習近平指出:一定要把易地移民搬遷工程建設好,保質保量讓村民們搬入新居。大家生活安頓下來後,各項脫貧措施要跟上,把生產搞上去。

土族阿姑載歌載舞

這對搬遷新村的村民來說是「莫大的榮幸」,更是「發展的信心」。光陰似箭,轉眼又三年。三年來,班彥村牢記習總書記的囑託,大力發展種養業和勞務經濟,使各項脫貧措施件件有了著落、處處有了回聲,大家正一起攜手邁向幸福的康莊大道。

7月19日,來海東參加全國較少民族脫貧攻堅奔小康現場推進會的代表們乘車來到了班彥新村。以前要走的山路被寬敞筆直的平互大公路取代,一路上望著窗外盛開的油菜花,代表們紛紛拿出手機記錄沿途的美景。「沿途的風景實在是太美了!」一位來自山東的代表說。在班彥新村的文化廣場上,代表們觀看了宣傳片,眼前的變化讓代表們「咋舌」:如今的班彥新村群眾住上了新房子,燒上了天然氣,睡上了電熱炕,喝上了自來水,用上了衛生廁所,還有了村集體產業,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可以說和以前的日子相比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代表駐足記錄繡娘們的一針一線

帶有土族特色的文化廣場上張貼著「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的標語,身著土族服飾的阿姑們正在載歌載舞,以最特別的方式迎接代表們的到來。「2016年,我在新聞聯播上看過班彥村,今天能親自來到這裡感受別樣的土族風情,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班彥群眾過上了富裕美好的幸福生活,真是太好了!」來自雲南省的代表傑布魯說。

好路子帶來脫貧好飯碗

「百姓的錢袋子是如何鼓起來的?這個村子的百姓是如何脫貧致富的?如何走活產業扶貧這盤棋?」一系列的問題縈繞在代表們的腦海中……伴隨著講解員的腳步,代表們移步到班彥村盤繡園、班彥村酩餾酒坊,近距離了解土族盤繡、品嘗酩餾酒。如果說易地扶貧搬遷改變了班彥村人的命運,那麼發展產業則為村民開闢了一條致富奔小康的新天地。「土族盤繡作為土族民族文化重要標誌之一,具有很高的觀賞和收藏價值,其『兩針兩線』的獨特針法、豐富艷麗的色彩應用、古樸生動的圖案展現,久負盛名,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和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班彥酩餾酒坊是2018年底建成的,2019年初投入了運營,帶動全村10戶農民發展酩餾酒釀造產業,每年可為村集體經濟增收4萬元,農戶戶均可增收3萬元,酩餾酒產業已經成為了農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代表們一邊聽著講解員的講解,一邊拿出手機記錄眼前的所見所聞。

土族阿姑

在班彥村盤繡園,繡娘們正用巧手製作著精美絕倫的盤繡,代表們看完以土族人家洋芋豐收場景圖為設計題材的《土族兒女喜迎十九大》盤繡作品後,個個都豎起了大拇指。

「剛聽講解員說,這幅盤繡是班彥村10名土族阿媽耗時1個月趕製而成,讓我很震撼,勤勞樸實的土族兒女用自己的雙手闖出了一片新天地,他們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帶動百姓脫貧奔小康,很多方面的工作做得都非常好,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借鑑。」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民委主任買合木提·烏斯曼說。

合影留念

在班彥村的酩餾酒坊,部分代表按照當地的風俗品嘗起了青稞酩餾酒。「這酒可不是一般的香啊!你看展廳裡面展出的還有不同系列的酩餾酒產品呢!」「他們真是太了不起了,土族盤繡遠銷海內外,不僅促進了農民指尖上的非遺文化產業發展,還大大帶動了百姓的生活水平,回去以後我一定要將海東的脫貧故事講給我們那裡的人聽。」代表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說道。

好飯碗讓百姓樂開了花

沐浴著脫貧新政的陽光,班彥村叩開了幸福生活的大門。沿著當年習總書記走過的泥濘道路進入村莊,部分代表走進呂有榮老人家,客廳里鮮花盛開的圖景裝扮了電視牆,淡青理石紋的天花板配上白色花紋的壁紙,整個房間大氣別致。

呂有榮家中液晶電視旁擺放著總書記來村裡考察時與老人親切握手的照片。照片上呂有榮花白的鬍子,厚實的土族長袍,標誌性的黑色禮帽,是人們關於班彥村的鏡頭記憶。「總書記來到我們家,跟我握了手,還看了我家的扶貧手冊,了解扶貧措施落實情況。」貧困戶呂有榮回憶起與總書記見面的場景仍有些激動,說著說著,眼中泛起淚花:「我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總書記的關懷永遠不能忘啊。」隨便走進一個農戶家,小院子都被拾掇得乾淨整潔,屋內裝修得別致漂亮。「能幹、勤勞、精氣神十足……」是班彥新村百姓留給代表們最深刻的印象。

從山上到山下,從「陋室」到新居,不僅僅是空間上的簡單位移,還讓祖祖輩輩生活在大山裡的村民翻轉了宿命,開始了新生活,過上了好日子。

「脫貧攻堅是一篇大文章,要做好這篇文章需同心協力打好組合拳,其中扶貧扶志激發內生動力是重要的一環,這裡的百姓精氣神十足,家家戶戶將自家的庭院打掃得乾淨整潔,走進百姓家裡有一種眼前一亮的感覺,能感覺到他們過得非常幸福,海東的扶少脫貧攻堅工作做得特別紮實,特別給力,回去以後要好好借鑑,好好學習。」代表宋春華說。(記者 周曉華 攝影報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0e38FWwBmyVoG_1ZC5K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