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佛教起源於受印度文化影響的尼泊爾地區,之後在公元前4世紀到2世紀的印度孔雀王朝時期,佛教因為受到其國王阿育王的大力扶持,成為了孔雀王朝的國教,也因此傳播到了中亞地區,最終又通過中亞傳播到了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但在佛教的發源地南亞次大陸,佛教卻在不久之後出現了明顯衰落,甚至一度絕跡,那麼到底是什麼導致了這種衰落呢?
中國取經僧人的記錄
目前主流觀點認為,佛教是在王莽所建立的新朝時期從中亞傳入中原的。但直到兩晉和南北朝時期,佛教在中原才逐漸普及。南北朝時期北方出現了保存至今的一些著名石窟,而南朝則出現了被稱為「皇帝菩薩」,為了推廣佛教連皇帝都不做了的梁武帝。而當時佛教在中國的蓬勃發展催生了許多前往印度取經的中國僧人,其中既有來自北朝的宋雲和慧生,也有來自南朝的法顯等人。而這種前往印度取經的熱潮一直到唐朝都很流行,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玄奘和在武則天時期到了印度的義凈。
後人所畫法顯造訪阿育王宮殿遺址場景
而這些和尚除了從印度帶回佛教經典,並將其翻譯成漢文之外,還基本都把自己前往印度取經的歷程寫成了遊記,比如大家最熟悉的《大唐西域記》,此外還有宋雲所著的《魏國以西十一國事》以及法顯所寫的《佛國記》等。而在這些記載中,幾乎都記載了當時南亞次大陸西北部的佛教團體僧伽出現明顯衰落。而這種衰落,在很大程度上則是外敵入侵的結果。因為在公元6世紀,印度西北部受到了被稱為「白匈奴」或者「匈奴」的中亞一霸嚈噠(yè dá)人的入侵,當地的佛教受到沉重打擊。比如玄奘就曾記載印度西北部的許多寺廟被「匈奴」夷為平地。當時,嚈噠國王密希拉古拉曾在其統治區域嚴厲打擊佛教,導致佛教在印度西北部地區顯著衰落。
印度教興起的衝擊
但嚈噠人的入侵併沒有對佛教在印度的地位產生根本的影響,因為在當時,統治印度中部的笈多王朝仍然支持佛教的發展,後來玄奘曾經造訪的印度佛學中心那爛陀寺就是興建於這一時期,最高峰時期僅僅這一座寺廟就有上萬僧人學習佛法。
印度佛教聖地佛陀伽倻
但也是在這一時期,古婆羅門教經過改良之後,形成了比較接近現代印度教的新宗教,在南亞次大陸也逐漸興起,在笈多王朝也得到了相當程度的官方支持,佛教在印度的流行趨勢受到很大遏制。而在公元650年笈多王朝滅亡之後,佛教在印度各地的割據王朝在與印度教的競爭逐漸落了下風。而佛教競爭不過印度教主要原因有幾點,首先是印度教更願意與各個割據政權的當權者合作,而且因為婆羅門和剎帝利階層人數眾多,有能力為不同的割據政權輸出幫助其進行統治的官員。此外,印度教的上流階層在當時在社會、法律和治國等方面已經有了一整套比較成熟的理念,在與統治者合作方面相對來說持有比較現實的態度。而當時佛教的根本教義則仍然建立在僧人「出世」修行的基礎上,通常布道時對統治者會持更為負面的態度。而且佛教禁殺生,拒不認可在當時的亂世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武士階層的價值。
而在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下,越來越多的割據政權不再支持佛教寺院,轉而支持印度教,導致許多佛寺逐漸失去了之前擁有的大量土地,而這些土地正是此前佛教寺廟的主要經濟來源,佛教在經濟上的困境越來越明顯。同時,類似那爛陀寺的大型寺廟雖然對佛學研究助益很多,但卻相對來說遠離普通人的生活,這也導致佛教在印度與普通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其群眾基礎越來越差。而印度教和佛教之間實力差距越來越大也導致印度開始逐漸出現了信奉印度教,對佛教持強烈敵視態度的政權。比如玄奘的記載里就曾提到一個信仰印度教濕婆派的國王設賞伽大規模摧毀佛像的事件。而在公元8世紀到9世紀,一些占據了絕對優勢的印度教徒也開始主動摧毀佛寺。
反映佛教和印度教融合的塑像,這個塑像是釋迦牟尼佛,但當時它卻被雕塑成了印度教毗濕奴的形像
此外,佛教本身在起源時就基於印度古婆羅門教的世界觀,因此在某些教義方面,其實和當時的印度教也存在類似的地方。而佛教後來發展出眾多教派,其中有些教派的教義和改良後的印度教其實是比較接近的,有些時候當時普通的老百姓是根本分不清楚它們之間到底有什麼差別的。因此在印度教興起之後,一些印度教教派和佛教教派之間也發生了融合,一些佛教教派被重新整合進了印度教之中,而這也加速了佛教在印度的衰落。
伊斯蘭征服給印度佛教送終
而在佛教已經衰落的情況下,最終給印度佛教判了死刑的是後來伊斯蘭教對印度的征服。從公元986年開始,信仰伊斯蘭教的突厥人開始從阿富汗向印度西北部發起進攻,在公元11世紀又進入了印度北部。而伊斯蘭教是屬於中東一神宗教,其教義嚴禁崇拜偶像,因此在被伊斯蘭教征服的區域,佛寺基本立即會被完全摧毀,許多佛教僧侶也會遭到屠殺。
不過其實伊斯蘭教的這種態度也不是僅僅針對佛教,其實他們對印度教也是同樣的態度。比如根據一些記載,佛教聖地那爛陀在被摧毀時,因為那爛陀寺周邊有高牆,所以其實將其摧毀的伊斯蘭教軍隊並不知道它是佛教寺院,而是以為它是一個當地印度教的堡壘。而在攻破那爛陀寺之後,伊斯蘭教軍隊將在其中的佛教僧侶全部屠殺,但卻以為殺的是印度教的婆羅門。
後人所畫的伊斯蘭教征服者屠殺佛教僧侶的場景
但伊斯蘭征服最終的結果卻是印度教生存了下來,而佛教卻基本消失了。印度並沒有成為一個伊斯蘭教國家,相反卻是印度教填補了佛教消失之後的空白。至於其原因,有些學者認為這跟印度教和佛教不同的組織形式有很大關係。因為佛教有非常明顯的特定僧侶階層,即一個人必需出家受戒之後才能成為僧侶,而只有僧侶才能真正推動佛教的傳播。所以在僧侶階層被屠殺或者為了逃避屠殺而逃亡之後,這些地區的佛教就成了無源之水,所以很快就消失了。但印度教里是整個婆羅門階層都可以成為教士,所以它的教士階層和普通信眾的分離並不是那麼涇渭分明,而征服者軍隊卻不可能把所有婆羅門都給屠殺了,所以印度教生存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