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杭州發現「武松墓」,墓碑記載武松一生,小說和歷史不一樣

2024-08-18     郝傑

《水滸傳》在民間流傳了六七百年,很多人都會誤以為梁山好漢是真實的歷史人物,其實不是,《水滸傳》只是一部小說,它不是歷史書,所以它的故事和人物都是真假摻半,若是細細考究起來,很多好漢要麼是杜撰的,要麼是借真實的歷史人物的形象、事跡等做了一番「移花接木」而「拼湊」出來的。

這聽起來似乎會減弱梁山好漢們在人們心目中的「真實性」,但是文學作品只是文學作品,想像的成分要遠高於史實,所以《水滸傳》的這一性質和《三國演義》是一樣的,故事和歷史是不能等同的。

《水滸傳》成為四大名著之一的原因,不僅是因為它描寫了最全面的古代農民起義事件,更是因為書中刻畫的人物群像之多、人物性格之豐富、社會風貌之廣闊、社會階層之複雜等等。而且,單就以人物形象的設計方面來說,《水滸傳》也是諸歷史演義小說中的翹楚。

說到《水滸傳》中最受歡迎的人物形象,武松必須是榜上有名的一個好漢,就連清代著名的水滸評論家金聖嘆都夸武松品性之高,是上上等人物,而宋江卻只能算在下等人物之中。

那麼武松這個頗受民間喜愛的梁山好漢,他的人物形象是怎麼被設計出來的?歷史上真實的武松又是何許人也?

一、《水滸傳》中的武松

《水滸傳》的成書過程十分漫長,它並不是由施耐庵一個人單獨完成的,水滸的故事自北宋末年就開始在民間流傳了,當時只是零零散散的一些英雄好漢的故事,比如《宋江三十六人贊》的話本,這本書通常被認為是《水滸傳》最早的藍本,此外民間戲班子經常上演的有關李逵的戲劇,如《李逵負荊》等。

這些被稱為「水滸故事」的戲劇、話本等一直被不斷演繹和擴充,到了明朝,「水滸故事」已經成為了一個很龐雜的故事類別,施耐庵做的工作,其實就是搜集了這些尚不成體系的「水滸故事」,進而運用他出眾的編纂能力將眾多梁山好漢的故事進行整合、加工,理清故事脈絡,並且對其中的好漢形象和部分事跡處理得更加合理和順暢,使所有的故事都能前後銜接,形成一個故事完整、人物形象立體、吸引力強大、思想內涵豐富的大型農民起義故事。

施耐庵雖然不是水滸故事原創作者,但《水滸傳》的很多有血有肉、性格鮮明、事跡為人稱道、令人印象深刻的好漢形象卻出自他的構思和設計,武松就是施耐庵筆下的一個特別值得一提的人物。

在《水滸傳》中,武松是個重點人物。武松一開始的出場是在小旋風柴進的府上,當時的武松因為在老家清河縣喝酒時與人起了爭執,武松性格暴烈,一言不合就把對方打翻在地,那人碰見武松也是活該倒霉,他又不是不知道武松在當地是個愛喝酒鬧事的人,這一次喝了幾口黃湯卻撞著了這個太歲。

那人被武松擲過去的酒碗打得當場閉過氣去了,武松以為自己打死了人,即使他膽子再大,也不敢不把人命官司放在眼裡,為了逃避人命官司,武松無奈之下就跑去了柴大官人的莊子上躲禍。

在柴進的「免死金牌」的保護下,武松平安無事度過了一年,沒有官府來找他的麻煩,他過得倒也自在,但是他寄人籬下時仍然改不了一喝酒就鬧事的臭脾氣,幾次下來,柴進也不再待見他,於是武松在柴府里受到了冷落,連得了瘧疾也沒人照管,發病時只能自己找個鐵杴籠一點炭火烤火。

落魄青年武松在這裡倒是遇見了他願意死心塌地追隨的大哥——宋江,因為宋江在他人生低谷的時候還看得起他,願意拉他一把。

武松病好後要回清河縣探望哥哥,在路過陽穀縣地界時,武松聽說山上有虎,他不信,還罵了好心的小二哥,直到他在山上聽到了老虎的吼叫聲才信了,他雖然有點害怕,可還是壯著膽子過山,因為他不想回酒店被小二嘲笑——這是武松的倔強。

倔強且好面子的武松在景陽岡運氣差到了極點,但也好到了極點,他被大蟲嚇得腎上腺素急速飆升,求生欲也達到了頂點,武松在這種狀態下爆發了不可思議的力量,活生生打死了一隻大老虎。

於是,武松也走上了人生巔峰,被陽穀縣令賞識,當了個都頭,進入了他可能這輩子都沒想過的仕途。

武松以為自己的生活會就這樣安穩過下去,沒想到自己的嫂子又給自己最敬愛的親哥戴了綠帽子,他自己也成了街坊鄰居茶餘飯後議論的話題。武松替哥哥感到憋屈,也怕自己剛得到的好名聲就這樣被抹黑,再加上官府不認國法只認錢,武松越想越氣,直接提刀砍了潘金蓮和西門慶這對污了自己名聲的姦夫淫婦。

出完這口惡氣,武松自首,被發配孟州。在去孟州的途中,武松差點被菜園子張青的老婆孫二娘包了包子,還好武松機智,留了個心眼兒,保住了一條命,還將這對賣人肉的夫婦認作哥嫂。

在這對哥嫂的幫助下,武松逃出生天,押送武松的兩個差役則被剁成了包子餡兒,武鬆化妝成了行腳頭陀,前往二龍山落草,和魯智深、林衝過了一段快樂日子。

此後,武松遇見了宋江,跟著宋江上了梁山,成了宋江最堅定的支持者之一,也是宋江麾下最能戰鬥的愛將之一,武松對宋江的信任程度在梁山招安前的這段時間裡達到了頂峰,然而在招安後征方臘時,武松被斷一臂,宋江對武松的態度也急轉直下,武松這才看清了宋江的真面目,果斷放棄為宋江的夢想送死,出家為僧了,壽至八十而終。

《水滸傳》中武松的故事讀來令人酣暢淋漓,他一生的快意恩仇才是人們心中梁山好漢的風格,當然,武松的形象原型也是借鑑了歷史上真正的武松的故事才演化出來的,那麼歷史上的武松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二、歷史上的武松

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書中的武松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到1894年時發生的一件事,更使得人們確信了這一點。

這一年是光緒二十年,當時的杭州府要重修涌金門,衙門攤派徭役,農民們不敢不去,正在大傢伙乾得熱火朝天的時候,工人們卻在工地上挖出了一具棺木,人人都覺得十分晦氣,但這具棺木卻漆著紅漆,棺木也很厚實,看似不是普通人的棺槨,於是民工們都壓不住好奇心,把這棺木挖了出來。

挖棺木倒不要緊,可棺木挖出來後卻讓人大吃一驚,棺木幾乎完好,棺蓋上還用金漆描著四個字,認得字的人拂去泥土後見那字寫的竟是「武松之柩」。

常從從說書人那裡聽故事,誰都知道武松是個英雄好漢,誰知現在居然真的挖到了武松的棺木,大家慌忙跪拜,懺悔不該驚擾英雄靈柩,同時報告了官府,讓官府拿主意,武松的棺木該怎麼處理。

杭州府也不敢隨意亂動武松這位人人敬仰的好漢,只好下令把武松的靈柩原地葬下,修繕了武松墓,四時都有民眾來祭祀。

至1942年時,崇拜綠林的杜月笙、黃金榮連同張嘯林三人一起重修了武松墓,將武松墓修得更加宏偉,成為杭州一景,因此,武松墓附近也成了風水寶地,很多人去世後也葬入了這裡,多年以後,武松墓周邊成了一大片陵園。

建國後的1964年,杭州為了重新規劃城市,計劃清理這片墓園,人們紛紛遷墳,武松墓也在被遷之列。

當考古人員挖開武松墓後,發現棺木已經腐朽,而且棺內的骸骨也不是正常墓葬中的樣子,而且從武松的骸骨來看,武松並沒有像小說里說的那樣高大,最奇怪的是,武松的骸骨多處被挫傷、打折的痕跡,骸骨也殘缺不全。這是怎麼回事?

武松墓內,除了武松的骸骨,還有一塊刻著武松生平事跡的石碑,從石碑上的文字里,這位武松的真實身份才被揭開。

這位武松就是《水滸傳》武松的原型,他是北宋人,生於1026年,他自幼流浪,卻學得一身好武藝,常在杭州街頭耍大刀賣藝,為人性格豪爽、嫉惡如仇,見不得不平之事,後受到杭州知府高權賞識,在衙門裡充任都頭之職。

高權也和武松一樣有俠肝義膽,處處為百姓做好事,可高權這樣的官兒在官場卻行走不了,高權被人陷害下獄致死,武松打聽到是新任知府蔡鋆暗中搞的鬼,義憤填膺的武松潛入知府衙門,當眾殺了蔡鋆,但武松也被衙役們抓住了。

武松殺掉的這個蔡鋆是太師蔡京的兒子,杭州府不敢擅自發落武松,就上報給了蔡京,蔡京果然大怒,要求嚴懲武松,杭州府為了討好蔡京,便對武松施加重刑,武松被折磨致死後,屍骨被棄在了亂葬崗,等鄉親們找到武松屍骨時,屍骨已經被野獸啃食掉了一部分,鄉親們只好把殘骸收集起來安葬了。

三、小結

藝術來源於生活,《水滸傳》中的武松之所以如此吸引人,是因為他的原型就是一位讓人可敬可嘆的豪傑,想來施耐庵可能也聽說過這位武松的事跡,才會在他的書中如此傾盡筆墨刻畫武松,他寫活了武松,寫活了他心目中的英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0c5d7a15308393cd0071e6b6b6942a9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