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片的宣傳海報,越來越狠。
用最誇張的方式,做最醒目的大字報。
片名無所謂,口號最重要。
最近則來了一個更猛的——
「106 分鐘,44次反轉。」
嚯,算一下,平均2.4分鐘一次反轉。
簡直聞所未聞。
這樣的電影,還能有什麼劇情?
魚叔偏要挑戰一下,看看能把我「轉」到哪裡去。
正好,也替大家排排毒——
《瞞天過海》
故事的背景,依舊是國產電影的「法外之地」——東南亞某國。
一宗密室殺人案,死者是一名男子(尹正飾)。
唯一找到的嫌疑人,是喬安娜(張鈞甯飾)。
由於喬安娜是當地巨賈之妻,家財萬貫。
主管此案的警長鄭威(許光漢飾)眼見她即將面臨牢獄之災,便提出交易,幫她洗脫罪名。
條件自然是要給夠酬金。
同時,也需要喬安娜足夠配合,交待更多細節。
深挖之下,案件自然不簡單。
受害人其實是喬安娜的青梅竹馬。
即便在喬安娜嫁給富商之後,兩人依舊保持著情人關係。
是情感糾紛下的誤殺?還是滅口?
當然,電影主打的是「44次反轉」。
後面的劇情,必然還會一反再反再再反。
兩人之中,顯然還藏著更多的秘密。
其實只要看個開頭十來分鐘,不少人就應該感到似曾相識了。
沒錯,本片其實是翻拍自 2016 年的西班牙電影《看不見的客人》。
近130w人在豆瓣上打出8.8高分,電影TOP250中位列第 70 位,好於98%懸疑片。
是懸疑片愛好者不可能錯過的一部電影。
劇情主線,兩部電影近乎完全一致。
結尾的反轉與真相,也都一毛一樣。
片方似乎也是擔心露怯,沒有點出這個事實。
只在片尾有一處小字標註,同時在英文片名《The Invisible Guest》上cue一下。
但問題是,海報又極力宣傳「106分鐘44次反轉」。
這不是在直白地告訴你,前面的劇情都別信啊。
關鍵是,這些反轉大多都很勉強。
不僅沒有增強故事的懸疑性,反而讓人感到乏味無聊。
果然,本片的口碑並不理想。
豆瓣開分6.4,可能還會下跌。
與原作的8.8分相比,可說是一敗塗地。
在魚叔心裡,《看不見的客人》原作出彩主要有三個方面原因。
首先是跌宕起伏的情節。
觀影過程猶如坐上一趟過山車。
一邊是男主近乎完美無瑕的陳述。
一邊是女主有如抽絲剝繭的挖掘。
破綻逐一展開,真相逐步接近。
從而帶著觀眾一同推理,獲得揭開謎底的快感。
其次是合理的人物設計。
女主是個辯護律師,為了獲得更多信息才深夜拜訪。
而男主生性多疑,並不完全相信律師。
在這樣的角色設定下,通過兩人的交流來講述案情也更加順暢合理。
編劇甚至預先猜到了觀眾的種種質疑。
並在過程中逐一給出了解釋。
比如,男主會幫觀眾問出:
「為什麼不直接找警察」
律師則回答,一旦警察發現了新的線索,男主會被當場抓住。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的律師並非全知全能。
她也和觀眾一樣對案件不知全貌,只不過她是故事中人。
通過和男主的腦力交鋒,她才一點點獲得線索,從而拼出真相。
這樣的安排,無疑讓故事和角色都有很強的信服力。
最後是細節的鋪墊。
作為電影的最大反轉,律師的真實身份其實並不難猜。
之前的諸多伏筆細節,回過頭再看總能忍不住感嘆其中的精妙。
比如在即將問出屍體位置時,律師冷峻的表情下,眼神中竟然閃過一絲心酸。
但一看到眼前的男主,她就立馬控制住了內心的情緒。
近乎一瞬間,又變回那個冷麵無情的金牌律師。
再往前,還有女主丈夫與男主的一次對峙。
沒有太多話,只是借個打火機抽煙。
看似稀鬆平常,其實正是丈夫在試探男主。
語言上的暗示,接過打火機時的把玩,抽煙時的眼神。
短短几秒,值得回味的細節無數。
燒腦的推理爽感,以及對人性陰暗面的層層挖掘。
正是《看不見的客人》受到歡迎的精華之處。
只可惜,這些長處並沒能被國產版繼承。
顯然,《瞞天過海》並不滿足於僅僅對原作的照搬。
還想在更多的議題上,做一點文章。
比如,對階級問題的進一步延展。
角色身份階層的懸殊,也是造成不幸的原因之一。
但是,這些小小的擴展,一點兒也沒有為影片增色多少。
反而是一些人設上的巨大變動,讓翻拍版漏洞百出。
最大的變動,便是將男女主角性別對換。
嫌疑人,從原版的霸道總裁,變成了嫁入豪門的蛇蠍美人。
揭開真相的,從原版專業度極高的精英律師,變成了一個想找富商撈好處的腐敗黑警。
當然啦,真實身份你們知道是誰。
這種性轉效果並不好,而且帶來了很多問題。
首先一點,是兩個人的地位權力,就沒有那麼不平衡了。
原版的律師,雖說也是行業精英,但畢竟是要為金主服務。
加上性別+年齡的弱勢,她的追問就變得十分艱難,需要更強大的心理素質和更微妙的對話技巧。
換成男性警長的身份之後,與女性嫌疑犯之間的對抗性,一下子就平了很多。
而且,選角也不合適。
許光漢演油膩黑警,尹正演痴情初戀。
怎麼看怎麼不對勁。
其次,黑警的身份也不足以讓喬安娜產生足夠的信任。
為什麼這麼容易就對一個毫無原則的黑警說出真相?
為什麼不對對方追問細節生疑?
你看,角色身份的變化就直接動搖了情節推動的根基。
於是,之後的推理過程也隨即出現問題。
與其說是推理,更像是鄭威單方面的誘導。
他全程給人一種早就知曉一切的感覺。
即,帶著既定答案來追問過程。
如此明顯的馬腳,喬安娜卻絲毫沒有察覺,反倒全程和對方一問一答。
甚至在一些地方,還主動加入補充,好像生怕對方聽不全一樣。
本該成為重頭戲的推理攻防戰,變成簡單的問答推動劇情,期待中的燒腦樂趣自然也就沒有了。
主角的處理尚且如此敷衍,配角自然也好不到哪去。
尤其是對惠英紅角色的安排,最讓我意難平。
她飾演的虹姐,恰是對應了原版里的女主丈夫。
她丈夫離奇失蹤,懷疑是被喬安娜害死的。
於是千方百計想要討回公道。
但她的表現,卻讓人大跌眼鏡。
直接跑到喬安娜的晚宴上大喊大叫、撒潑鬧事。
讓旁人看著,只覺得是一個瘋子。
她更偏向一個可有可無的工具人。
對於兒子的復仇計劃,似乎也僅僅提供了情緒上的支持。
相較原版里父親的微妙試探和極富張力的人物設計,虹姐這個角色的改編實在是難以讓人滿意。
而且,也大大浪費了惠英紅的演技。
可見,《瞞天過海》在主線上,沒有做出翻天覆地的大改。
卻幾乎把所有相關元素改了個遍。
但是主創們似乎沒有看到,這些人設、背景等方面的設定本就跟故事緊密相連。
繼而牽一髮而動全身。
粗暴地改動和敷衍本土化,只能換來讓人失望的結果。
翻拍,在國產片中已經十分泛濫。
算上本片,今年已經有10部翻拍的院線電影。
《拯救嫌疑人》,翻拍自韓國電影《七天》。
《消失的她》,翻拍自蘇聯電影《為單身漢設下的陷阱》。
……
當然,翻拍不是問題。
問題是雖然數量多,但整體質量卻都很一般。
表格轉自微博@新京報文娛
更趨同的是,這些翻拍電影似乎都在有意「隱瞞真實身份」。
可能因為擔心發生「官方劇透」的戲碼。
就像《瞞天過海》,如果看過原版,恐怕不到 20 分鐘就會失去推理的樂趣。
也有可能是避免觀眾拿原版做比較。
而這,很難說不是一種對自身翻拍的不夠自信。
這次的《瞞天過海》,最終呈現的效果實在很難讓人滿意。
原有的智商交鋒、抽絲剝繭的快感,以及大仇得報的爽感,全部蕩然無存。
所謂的「本土化改編」,終究只成為徒勞的遮羞布。
對比之下,只是再度襯托原版的「神作」地位。
實際上,在過去我們有過不少出色的本土翻拍電影。
比如改編自《十二怒漢》的《十二公民》。
精湛的演技,密集的台詞,刺骨的話題……再加上對案情、背景的到位本土化,都讓該片獲得了不錯的口碑。
又比如《誤殺》,改編自印度電影《誤殺瞞天記》。
原版中縝密的故事和曲折的反轉,得到充分保留。
同時也融入了包括觀影記錄、文化背景等新的元素。
最終憑藉良好口碑,成為當年華語電影的一匹黑馬。
大家之所以會去看翻拍,更多的還是期望看到熟悉的故事被講出新意,甚至能帶給自己驚喜。
倘若只是把翻拍當成偷懶的捷徑。
那麼既是對原著極大的不尊重,也對觀眾的一種折磨。
只能一而再再而三地證明,咱們的原創能力太差了。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隨手點個「贊」和「在看」吧。
助理編輯:噠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