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城溢價回落,15萬億房地產已達頂峰?專家:2020年「大結局」

2019-10-17   藍白觀樓市

在2018年,房地產成交額達到了史無前例的15萬億元,也是今年人們不斷提起的一個數字。

有人歡喜,也有人憂。

在前段時間舉行的博鰲房地產論壇上,專家們各執一詞。

經濟學家巴曙松稱,這麼多的房地產銷售額,太高的話會擠壓了其他資源配置。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城鄉建設經濟系主任陳淮「回懟」:帳不能這麼算,從相對增速來說,房地產的規模還是會增長。

而中國指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黃瑜稱,「15萬億」後,市場會發生結構性變化,2019年樓市大機率會下降。

不管各類觀點的分歧有多大,15萬億這個數字,確實讓整個市場感到了一絲不安。

10月17日,安居房產研究院發布了《2019年三季度樓市總結報告》,報告指出,商品房銷售金額已在2019年達到頂峰。

他預計,在房地產去產能化背景下,商品房規模見頂,2019年商品房銷量或呈現「一增一減」,全年的銷售面積同比減少,但銷售金額依然有望突破15萬億大關。

這「一增一減」,對樓市來說代表了什麼?

首先,銷售面積減少,說明三四線的房子不好賣了。

毫無疑問,就房地產施工面積而言,三四線要比一二線高的多。

數據顯示,近年一線城市施工面積占全國的比例不到6%,二線城市占比在28-29%左右,三線及以下城市占比高達65%-66%。

也就是說,7成的房子,都是在中小城市賣出去的。

在去年,房地產銷售面積達到了17億平米,三四線樓市居功至偉,事實上,在過去幾年,因為棚改貨幣化的推動,大量的拆遷戶拿著現金去「掃樓」,把積壓已久的庫存一掃而空,造成了各城市房子的短暫熱銷。

有因就有果,如今銷售面積下降,這口「鍋」肯定要三四線背上。

其次,面積下降,銷售額卻逆勢增長,只能說明一二線更受青睞。

原因無他,大城市的房屋單價更高。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近日發布的《100城住宅價格報告》顯示,13個城市步入了「超高房價」行列,另外還有12個城市的房價步入了「過熱」區間。

按劃分標準,大於兩萬一平米,即為「超高房價」,介於1.4萬元-2萬元/平方米的房價定義為「高房價」。

在超高房價名單中,京滬廣深赫然在列,還有廈門、杭州、福州、南京、蘇州,更有三亞、珠海、東莞、燕郊等「外溢」區域。

動輒就是幾百萬的房子,這些地方稍微有點熱度,銷售額就上去了。

從2019年的市場熱度也可以看出,一二線城市儘管面臨重重束縛,依然展現出了強大的購買力,比如連續加碼的蘇州,動不動就是萬人搖號的杭州和南京,包括中西部的新一線兩大龍頭成都和西安,只要有新房出現,從不缺買家。

土地市場的表現,更直觀一些。

據證券日報10月17日報道,從開年至今來看,300城土地市場延續低位運行狀態,溢價率已經連續5個月下調,9月份300城土地出讓平均溢價率下滑至7.7%,接近去年市場最冷期間水平。

300個城市地價連跌將近半年,這才是房地產市場的真面目。

正如筆者一直在重複的觀點:一二線很美好,三四線才是樓市的真相。

一二線城市,只是少部分人的獨角戲,只有廣大的地市和縣城,才是大部分購房者的歸宿,畢竟,還有10億人沒有坐過飛機,5億人沒有用過抽水馬桶,這話不是我說的,是經濟學家李迅雷的統計。

因此,我們不能拿著一二線的火爆,去暢想整個樓市未來的市場有多宏大。

這樣來看,15萬億的樓市規模達到頂峰,也就不奇怪了。

以前是擴張,是進攻,是各個城市普漲,別管城鄉結合部,還是遠郊的農村,沾著一丁點概念就能炒起來。

以後是收縮,是防禦,是大小城市分化,高估的城市房價會回歸理性,低估的「窪地」將不復存在。

此消彼長之下,掰開手指算算,房地產的好日子,確實沒多久了。

如果非要預測還要等多長時間,不妨再參考專家的看法。

安居房產研究院分院院長張波稱,從2020年始,全國商品房的規模,無論是銷售面積,還是銷售規模,都將進入緩慢的下行通道。

中泰證券經濟學家李迅雷日前表示:記得2017年的博鰲論壇上,我提出房地產的拐點或發生在2020年前後,頗受爭議。如今,我依然認為基本確認拐點了。有人期望房價長期走平,不可能!走平對於貸款投資性買房者而言,就是虧損套牢,全球沒有走平案例,因為這不符合資產特性。

這兩位專家的觀點很一致:2020年,房地產就會上演「大結局」,3個月之後,會見分曉。

一個行業經歷了20年的高速發展,匯聚了六成以上的家庭財富,推高了近60%的居民槓桿,關聯了上下游近20個行業,也確實到了該歇歇腳,調整一下的時間了。

筆者覺得,對普通購房者來說,沒有任何影響,該吃吃該睡睡,一定程度上反而是好事。

那些熱度奇高的一二線城市,房價倒掛的現象會大幅緩解,二手房估值會回歸合理,那些人煙稀少的三四線新城區,以及一二線的郊區,會以更快的速度現出「原形」。

某種程度上,我們應該慶幸這個時刻來的很「及時」。

至少能讓大家明白一點:買房子,是一件「有所為,有所不為」的事,而不是「飛蛾撲火」式的魯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