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家拳技擊探微

2019-09-10     武術人

張三丰像

有關內家拳的提法最早見載於明末清初的史學大師黃宗羲於康熙八年(1669)所撰的《王征南墓志銘》:「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於搏人,人亦得而乘之。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仆,故別少林為內家……」。又據清雍正十三年(1735)出版的《寧波府志張松溪傳》記述:「蓋拳勇之術有二:一為外家,一為內家,外家以少林為盛,其法主於搏人,而跳踉奮躍,或失之竦,故往往為人所乘。內家則松溪之傳為正,其法主於禦敵,非遭困厄則不發,發則所當必靡,無隙可乘,故內家之術尤善。」從以上記述可以看出,所謂內外家是著重於戰術上的區分。內家是指在戰術上主張以靜制動,後發先至的拳術,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主於防禦型的打法,它是相對於少林主於搏人的進攻型特點而言的。其實所謂內外家在技法上也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戰不過攻防,術不過奇正,形不過虛實,所有的拳術都是為了制人而不受制於人,只是各自在長期的鬥爭實踐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技術特點。一般來講,人們習慣把那種主於搏人,以動為主,先發制人的拳種稱之為外家拳,而把那種主於禦敵,以靜制動,後發先至的拳術稱之為內家拳。值得注意的是,早先的內家拳與今人所講的以內練為主的拳術是有本質的區別的。前者主張乘勢借力,柔化剛發,犯者即仆,完全不同於那種軟綿綿,慢吞吞的拳術。前者注重技擊實戰,而後者則注重調息養生,二者不可混為一談。

內家拳在技擊上究竟有什麼特點呢?用《王征南墓志銘》中的一句話來概括,就是「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仆」。「以靜制動」是內家拳在戰術上的總體特色,所謂以靜制動即兵家所講的「安守待機」。就是在應敵時要沉著冷靜,臨危不懼,以逸待勞,後人發而先人至。曉東先生(天津靜海人,仙家拳主要傳人)解釋說:「彼先舉者謂之動,我候彼者謂之靜,候彼之動而後以式破之,此非後發先至而何?以逸待勞亦猶此也。「俞公」《劍經》云:「彼忙我靜待,知拍任君斗」也是這個道理。

以靜制動的好處在於:從精神上講——以靜制動可以給敵方造成—種心理上的壓抑,使其疑惑、猶豫,難於判斷我之動機,不敢輕舉妄動。故兵家云:「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敵不知其所攻」;從體力上講:敵動則勞,疲於奔命,不利持久;而我靜則逸,安守待機,利於蓄力反擊,故兵家云:「攻不足則守有餘」;從戰術上講:動則易亂,亂則多隙,極易為人所乘;我靜而穩,防守嚴密,無隙所乘,則易於尋隙而進,見機而發。

以靜制動的成功事例是很多的,如《寧波府志·張松溪傳》中就有這樣的一段記述:「松溪袖手坐,一僧跳躍來蹴,松溪稍側身,舉手送之,其僧如飛丸隕空,墮重樓下,幾斃,眾僧始駭服。」

當然,以靜制動也並非完全的被動防禦,其中也有誘哄相間的主動出擊,如聲東擊西,上驚下取,照左擊右等,其目的是給敵以假象,從而為我所制。

由於內家拳採取的是以靜制動,乘勢借力,後人發而先人至的戰術,故在技擊上多表現為近距離的短打。其法多為打中有拿,拿中有跌,跌打相兼,所以「犯者應手即仆」就必然是內家拳的主要技擊特點了。如在黃百家所著的《內家拳法》中就有七十二跌的說法,而在黃宗羲所撰《王征南墓志銘》中,對王征南的神奇跌技就有多處詳細的記述:征南值夜出偵事……數十人追之,皆踣地匐匐不能起。征南至橋上,棄其負,營兵拔刀擬之,征南手格,而營兵自擲仆地,鏗然刀墜,如是者數人。一日遇故人,故人與營將同居,方延松江教師講習武藝;教師倨坐彈三弦,視征南麻巾縕袍若無有。故人為言征南善拳法,教師斜盼曰:『若亦能此乎?』征南謝不敏。教師軒衣張眉曰:『亦可小試之乎?』征南固謝不敏。教師以其畏己也,強之愈力,征南不得已而應。教師被跌。請復之,再跌,而血流被面。教師乃下拜,贄以二縑。」

從以上記述可以看出,內家高手是十分擅長跌法的,這是一種十分高深的技擊方法,它不僅適用於徒手搏擊,而且對於制服那些手持利器的人也是十分有效的,這一點是其它技法所不能比擬的。

跌法的主要特點是在應敵時不主張拼勁鬥狠,硬拿死抓,而乘勢借力,避實擊虛,多運用反關節動作和支撐性技法使敵方失去平衡。往往在一抖肩,一擰腰,一轉髖,一墜肘,一落膝之際使敵跌仆於地,其作用近似於物理學中的槓桿原理。余所習松溪內家拳僅跌法就有數十種,且多為連打連跌之法。其技法之關鍵為采腕、制肘、鎖腿、發擲四要素。

所謂采腕制肘。是指在應敵時設法控制住敵方的上肢關節部位,使之造成敵背我順之勢,取得鬥爭的主動權。曉 東先生講:「兩手腕為頭門,兩肘彎為二門,胸為中堂,腹為內室,如手腕可入則肘下易至,肘下失守則胸前蝮下難改,此所謂升堂入室,無所不至。」內家拳中所講的采腕制肘與通常所說的擒拿是迥然不同的,它不是硬拿死抓,而是順其勢,借其力,拿其勁路,制其關節,它要求隨握隨釋,制住即可。其手法多為采牽捧攄,粘綿旋隨,使敵欲走不能,欲發不能,從而為我所制。故拳諺云:「松者自逸,緊者自掣。手後一尺,天下無敵,習斯技者須細審之。

其實,采腕制肘也並非制敵的目的,它只是為進身跌敵創造條件,跌法成功與否的關鍵還在於進身鎖腿。所謂鎖腿,是指在應敵時迅速接近敵方,以我之腳管住敵腿,使其如韁絆馬,觸之即仆。故拳家云:「腿亦人之根,能制其根則可升堂入室。」跌法中的鎖腿方法很多,其雙套鎖腿入法尤為重要,其技為二人配合的雙演套練,且鎖破之分。因其內容甚繁,難以一一詳述,但博而約之,也不外乎內鎖、外銷和單鎖雙鎖之別。

所謂內鎖,即以我腳由敵體前別住敵腿,此法多用於反跌制敵。如敵由我身外鎖我,可以此法破之。

外鎖即以我之腳由敵體外封住敵腿,此技攻防兩便,甚為安全,多用於進身跌敵,是跌法中使用最多的一種鎖腿技法。

單鎖即是指我腳由敵體前或體後將敵一腿管住,是最為便的一種鎖腿技法

雙鎖是指我由敵體外進身管住敵之雙腿,此技攻擊力較強,但難度也大。如敵以此技鎖我,可以連珠步解之。

鎖法雖多,然均以順勢為妙,切忌削足適履,生搬硬套。當然,要鎖住敵腿還得掌握恰當的時機。一般來講,敵方主動進擊或慌亂猶豫之時,是我進身鎖腿的最佳時機。敵跳踉奮躍,強攻猛打,其隙必多,而我以靜待動,最易乘虛蹈隙,加之敵我雙方在攻守上的一進一入,形成空間距離的消減,使我極易接近敵方。敵如不主動出擊,我亦可採取誘哄相兼的戰術,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引蛇出洞,調虎離山,而後乘其亂而取之。

時機的掌握除具備沉著勇敢,反應敏捷的素質外,還須在步法上多下功夫。常言道:「打拳容易走步難」,步子靈活與否直接影響到進身的效果,內家拳對下肢的要求是:「腿宜矮,步宜圈,活潑穩健,隨波逐流。」否則就會痛失良機,為敵所乘。一般常用的進身步法有邊步、串步、梭步、包樁步等。

最後一點就是發擲,采腕制肘和鎖腿只是為進身跌敵創造了必要的條件,而發擲則是跌敵的重要手段。所謂發擲,就是順其勢,借其力,或手牽腳掛,或掌推拳擊,或肘靠肩擠,或胯頂膝落,使敵失去平衡,跌仆於地。

當然,內家拳除以跌為主外,也長於擊打。如《寧波府志·張松溪傳》記述:「其搏人必以其穴,有暈穴,有啞穴,有死穴,相其穴而輕重擊之,無毫髮爽者。」由此可見,內家拳的打是十分講究的,它不同於通常所見的那種猛攻蠻打,而是避實擊虛,傷其要害。往往在一舉手,一投足之際即致敵於絕境。故內家拳有「主於禦敵,非遇困厄則不發,發則所當必靡,無隙可乘」的說法。

內家拳的打法主要有探手,陰陽手,五行手、八卦手、太極手等諸多手法。這些手法皆各有妙用,應敵時多為攻守一手,最忌雙手齊出,且多為防守反擊,後發先至之法。這樣能守易攻,護衛嚴密,使敵無隙可乘,出手時松腕迅猛,疾如閃電,故習者不可不精於此技。

從以上情況可以看出「以靜制動」是內家拳的戰術原則,而「犯者即仆,搏人皆以其穴」則是內家拳的技擊法則,故習內家拳技者應以此為要。(文:游明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0aZMJ20BJleJMoPMBzr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