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汽車銷量: 千帆競進, 莫留遺憾

2023-07-12     電動湃

6月汽車市場,參考乘聯會的說法,非常罕見地走出了一條「上揚線」。

事實也確實如此,開年1月到6月,月月環比增長,而往年總是「波浪式」前進,直到下半年才會逐步翹尾。

這個現象,能夠總結出的2個字,就是「復甦」。1月到6月,汽車市場累計零售952.4萬輛,同比增長2.7%。

考慮到去年上半年的「車市艱辛」,今年上半年,必然算「復甦」,但復甦的勁兒似乎沒有那般熾熱。

不妨回顧下,2023年的1/2時間,汽車市場究竟經歷了什麼?

1月,春節早臨,意味著年前購車需求,大概在去年年底就釋放了;2月無事,但春節之後的「冷啟動」也需要時間;3月,「價格戰」開打,從未想過一些合資品牌會率先「掀桌子」;4月、5月,國六B的切換問題,又引起了消費者的無情觀望;6月,年中大促,且伴隨著一些政策落地敲定,消費信心逐漸回來了。

6月,其實不必悲傷,反而應該有更多的信心。

從銷量數據看,6月是可觀的。該月,車市零售銷量為189.4萬輛,同比下滑2.6%,環比增長8.7%。

如果說,零售反應的是「用戶信心」,那麼,再看批發和生產,也能窺探到「車企信心」。

6月,車市生產219.5萬輛,同比下降0.5%,環比增長10.3%;6月,車市批發223.6萬輛,同比增長2.1%,環比增長11.7%。

縱使這樣,生產仍是「謹慎」狀態,因為涉及到國六切換,並沒有開足馬力。提到批發,則講究一個分化鮮明。

6月,自主車企批發銷量為120萬輛,同比增長21%,環比增長9%;主流合資車企批發銷量為70萬輛,同比下降21%,環比增長13%;豪華車批發銷量為33萬輛,同比增長2%,環比增長19%。

同比、環比皆增,自主車企再次「秀」了一波爆發力,而背後的原因,無他,繼續指向新能源。

新能源,確實成為汽車市場動力最強的那台發動機。想要增量,就找新能源。

從滲透率來看,6月,新能源零售滲透率為35.1%,較去年同期27.3%的滲透率,提升了7.8個百分點。

細分到各品牌陣營,6月,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車滲透率為58.8%;主流合資品牌的新能源滲透率僅有3.7%;豪華品牌的新能源滲透率為30.9%。

在這場大潮中,合資品牌確實被「甩下了」。它們不僅沒有能打的純電動車,而且丟失了插電混動這個過渡戰場。

以前,一些行業認知是這樣的:插混終究是過渡產品,那大可不必花多少力氣研究,不如all in純電動,直接跨越到純電市場。

於是,不少車企暫緩了插電混動產品的開發,而將更多的資金、時間,轉移到純電動產品上來,這在部分自主車企和合資車企中,比較明顯。

就大方向而言,政策層面肯定是鼓勵純電動的。但在戰術執行層面,是不是必須做出取捨,插混、純電只能「賭」其一,那就得好好考慮了。

比亞迪的選擇是停掉燃油車,由插混軍團去「吃」原先燃油車的市場,純電作為另外一條路,繼續走。

當然,比亞迪有自己的「殺手鐧」,它可以把插混車型的價格打下來,和傳統燃油車做到同價競爭,而且,實際油耗又比傳統燃油車低,又補上了「臨門一腳」。

一些車企暫時放棄插混車型的研究,一方面是把有限的資源,聚焦到純電車型上,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插混車型的成本降不下來,那就很難有競爭優勢。

比亞迪近兩年的崛起,既是靠著純電車型,在高端、低端兩級市場「攻城略地」,吃盡紅利,又是靠著同價、低耗的插混車型,在中端市場挖遍合資品牌的牆角。

6月下旬,新能源車購稅減免政策再次落槌,給未來4年定調了。

敏銳的人,已經摸到了那根弦,政策在支持純電動的同時,並沒有對插電混動「另眼相看」,這其實給了插電混動更大的成長空間。

新能源,是要「無腦沖」。只是,純電、插混「兩條腿」走路,顯然比孤注一擲更穩妥,一些車企有必要幡然醒悟了。不過,亡羊補牢,是否晚矣?

講了新能源戰略上的選擇,戰術上的操作。還有一個鬼影,時刻游離在汽車市場中,那就是「表面休止,但暗裡蔓延」的車市價格戰。

車要賣出去,有銷量指標,怎麼辦?把價格打下去。

背後的原因,除了根本上的供需關係外,因新能源而起,將自主、合資、豪華徹底攪亂在一起,進而徹底摧毀原先的價格體系,也是關鍵擾動之一。

這就是我們一直提到的,定價權轉移了。

回想一下,以前的汽車市場是怎樣的,自下而上,逐級跟隨。自主向上看,合資定多少,我得比其配置多,價格還要低;合資也要向上看,同樣要增配減價,只是錨定了豪華品牌。

這個體系,大致還存在,但在交界處,早就亂套了。

經過多年的市場教育,新能源輿論已經徹底將合資、豪華踢出局。強如BBA的新能源車,也只得到了「雜牌「的名號。這種影響很可怕,原本用戶買豪華品牌,最不需要解釋成本,但現在,需要加倍解釋,自己並非「有錢但傻」,那就喪失了買豪華品牌的意義。

BBA的新能源車賣不出去,只能揮淚大甩賣,反應出的一個問題是,原來的價格定高了。

在燃油車時代,由豪華品牌主導的定價體系,來到新能源戰場,忽然失靈,定價權向新勢力、自主品牌加快轉移。

同樣的,雪山崩塌,影響鏈條將會傳導到合資品牌、弱勢自主品牌。於是,我們看到凱迪拉克銳歌降6萬,大眾ID.3低至10萬出頭。

燃油車廝殺得更是一片赤紅,馬自達3昂克賽拉可以將起售價格拉到10萬以內,今天剛聽說,長安UNI-T限時優惠也到9.99萬了。

以聯盟的形式,約束大家不打「價格戰」,除了在輿論上搞出一地雞毛外,其實也無實際效果。

市場主導,不講情誼。

如果說,新能源是拉動增長的一駕「主馬車」,那麼,出口就是另一駕「副馬車」。

今年1月至6月,乘用車出口已經達到168萬輛,同比增長92%。

單說6月,乘用車出口為29萬輛,同比增長56%。其中,新能源占出口總量的28%。

自主品牌肯定是出口主力了,6月達24.8萬輛,上汽、奇瑞表現皆不錯,比亞迪也有往上追的趨勢。

去做出口,根本動因就這麼幾點:

1、國內車市大盤已經見頂,年銷2000萬的體量無法再大幅增長,如今是內部轉移,由油車向新能源轉移,由弱勢車企向強勢車企轉移;

2、出口市場,直接貢獻增量,而且我國在新能源上有先發優勢,到其他國家去,有代際領先,即使是燃油車,也是從紅海市場殺出來的,成本、質量都有優勢;

3、汽車強國,一定要對全球有輻射力。其實,我們才走出了很小的一步,後面還有更長的路要走,當然,也有更大的機會。

7月3日,中國新能源汽車累計產量突破2000萬輛。

回看另外兩個時間節點:2020年9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累計產量突破500萬輛;2022年2月,突破1000萬輛。

很明顯,新能源的滲透進程加快了。

這就是趨勢,千帆競進,莫留遺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0a387ad2fc0db6161d8f097b2b79fc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