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敢打賭,開元寺的這18景你絕對不知道...

2020-08-29   微泉州

原標題:我敢打賭,開元寺的這18景你絕對不知道...

對這座始建於唐代的千年古寺

好像有某種神秘的力量

可以吸引番茄一次次的走進它而不厭倦

又一次次的有所發現

雙塔凌雲是泉州十八景的第一景。東西雙塔是中國最高的一對石塔,也是 全國四大名塔之一,更是古城泉州城市標誌。歷經明萬曆年間泉州八級地震以及多次颱風的考驗,仍屹立不倒。

雙塔塔身浮雕精美,其中東為「鎮國塔」,高48.24米。1997年入選中國四大名塔郵票,可稱得上:石塔之王。

西為「仁壽塔」,始建於五代梁貞明二年,其規模與東塔幾乎完全相同。在西塔有一個著名的戴金箍的「猴行者浮雕」(第四層東北面),它脖子上掛一串念珠,腰懸佛經一卷,栩栩如生。難道《西遊記》悟空就是從這裡來的靈感?

大雄寶殿又稱紫雲大殿,是開元寺主體建築,始建於唐朝垂拱二年(686年),現存建築物是明代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

大雄寶殿又被稱為「百柱殿」,本來計劃有一百根立柱,後來為了騰出空間,便於放置佛像和佛教徒朝拜,於是將珩梁加長,減少了14根立柱。這就是中國建築史上著名的偷梁換柱,不僅在全國獨一無二,就連在國外,也聲名赫赫。

比如,柬埔寨國王諾羅敦·西哈努克,從小便對此耳熟能詳。上世紀70年代,他暫居中國時,就曾向周恩來總理詢問:聽說貴國有座百柱殿,它到底在何方?周總理如何回答呢?

民間傳說有兩種版本:一說周總理當即回答:「在福建,在泉州。」

1983年西哈努克在泉州時的照片(圖片來源鄭金樹)

另一說是問了郭沫若,才得到確切的答案。1962年郭沫若來泉州時,就曾詩讚開元寺和東西塔。

以上兩種傳說,孰真孰偽,難以考證,但1983年和2010年,西哈努克國王兩度來泉州開元寺參拜,卻是國內外媒體爭相報道的盛事,至今,仍為泉州人所津津樂道。

開元寺的山門與天王殿合二為一,現存建築建於民國十四年(1925年)。

傳說開元寺的大殿建成後,忽然天降「紫雲蓋地」,致使殿前大庭一千三百餘年眾草不能繁殖。所以山門大書「紫雲」二字。

殿內石柱上有對聯「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是朱熹所撰,由弘一法師所書。

大雄寶殿為了分散巨大跨度對珩梁的沉重壓力,古代的能工巧匠創造了獨特的「飛天斗拱」,在殿內鬥拱共76朵,斗栱上雕有有「飛天樂伎」二十四尊,在中國國內古建築中罕見!

飛天樂伎

飛天樂伎,梵文「頻加」,即妙音鳥。據佛經說,她們發聲微妙,仙音優雅,連歌神緊那羅都比不上。她們棲身於花叢,飛翔於天宮,其任務是在佛前散發香氣,獻花、供寶並奏樂起舞。

和敦煌莫高窟壁畫里的飛天,用身上飄舞的彩帶來表現飛翔不同,這裡的飛天,身上沒有飄帶,卻像西方早期基督教的安琪兒那樣,直接在背上生出了翅膀。

24尊飛天象徵24個節氣,其中,12尊較大的飛天,長有鯤鵬的翅膀,象徵白天,她們手捧文房四寶;12尊較小的飛天,長有蝙蝠的翅膀,象徵黑夜,她們手持南音樂器:琵琶、洞簫……帶有濃郁的泉州地方特色。

一般寺廟,皆供有一尊如來佛,較大的寺廟,才供有三尊大佛,即三世佛。唯有開元寺紫雲大殿,卻一字兒擺開五尊大佛。

在這五尊大佛中,正中供奉的就是唐玄宗御賜佛像毗盧遮那佛,漢譯大日如來,為佛教密宗的最高神祇。列在兩旁的,依次為東方香積世界阿閦佛、南方歡喜世界寶生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北方蓮花世界成就佛。

合稱五方佛,也叫五智如來。這五尊大佛金光閃爍,衣紋清晰,神容慈祥,法相莊嚴,並以其連排群體之氣勢,令人為之震撼。

開元寺甘露戒壇與北京戒台寺、杭州昭慶寺並稱中國三大戒檀。始建於宋,現存建築是清康熙五年重建的四重檐八角攢尖式結構,壇高3.7米,分5層,表示五分法身。

據說唐朝,此地常降甘露,於是一個叫行昭的和尚在這裡挖了一口甘露井。公元1019年在井上建壇,遂稱甘露戒壇。

壇頂正中藻井採用如意斗拱,交疊上收,如蜘蛛結網,結構複雜而精巧。

殿內是不允許拍照的,甘露戒壇殿內使用的都是網圖

第5層供奉明代的盧舍那佛的木雕坐像,它所坐的須彌座蓮花台,每一葉蓮花瓣上都刻有1尊6厘米大小的佛像,共1000尊,稱「千佛蓮台」。

第4層環立著赤足袒胸,雙手握拳,怒目豎發的金剛春、金剛索、金剛愛、金剛語菩薩。

第3層供奉釋迦牟尼佛。

第2層站立阿彌陀佛,兩側為寒山、拾得。

第1層站立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和趺坐皆大歡喜的彌勒佛。

開元寺藏經閣收藏各種版本經書3700多卷,其中有兩部著名的金銀《大藏經》,除此之外,藏經閣還保存有從盛唐至民國的歷代文物。

其中各代玉、銅、瓷、木質的大小佛像、菩薩、羅漢、天王、神將等32尊。明代大書法家張瑞圖及現代高僧弘一法師等名家的字跡和木板楹聯也珍藏在這裡。

比開元寺更老的,是一棵1300多歲的古桑樹! 開元寺的大雄寶殿,之所以雅稱「桑蓮法界」,即發端於此。據史書記載,寺址原為州民黃守恭之桑園。

如今,1300多年過去了,寺內尚存有當年的一棵古桑樹,端坐在大殿後側的西邊。

樹墩下有「桑蓮古蹟」刻石,另有一石碑記載:

1925年一次雷雨中,老桑樹被雷電一劈為三,其中一枝墜地,被僧人用石柱托起,並鐫聯曰:「此樹生蓮垂拱二年,支令勿壞以全其天。」

又據介紹:20世紀末,托石上的樹幹被大風吹落,落地生根,照樣抽枝拔葉,一年四季,鬱鬱蒼蒼。

開元寺大雄寶殿後迴廊上,立有兩根十六角形印度教石柱,柱分成上中下三部分,分刻成四面,每面各刻一個圓盤,圓盤內浮雕印度教神話故事和圖案。

十臂人獅掰開裂凶魔身體

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引起國內外考古學家的注意,紛紛發表文章進行考證,認定這些石雕是反映古婆羅門教的故事,不是佛教石雕。

毗濕奴騎坐金翅鳥

20世紀50年代,泉州學者吳文良《泉州宗教石刻》一書認為,這些古印度婆羅門教石刻,原是泉州婆羅門教寺之物,該寺於元末被毀。明洪武年間重修開元寺時,這些婆羅門教寺石刻被移到開元寺來了,成為開元寺建築組成的一部分。

佐證吳文良觀點的是大雄寶殿前月台須彌坐束腰處,還有73尊獅身人面像的青石浮雕,這在全國的寺廟裡是鮮有的。

人面獅身是印度教保護神毗濕奴的化身,這種說法得到大多數專家學者的認同。

開元寺內的泉州灣古船館,陳列了1974年6月從泉州灣後渚港發掘出土一艘宋代沉船。這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由海外返程且已出土的唯一一艘古代海船。這是13世紀泉州造的三桅遠洋商船,至今已有700多歲。

而這艘船的船艙採用的是特別的「水密隔艙」技術。這項技術,在馬可·波羅的遊記中也有詳細記載。根據工作人員的介紹,中國的「水密隔艙」技術至少領先歐洲一千年以上!

這艘古船與船艙內出土的香料、木牌簽、陶瓷器、象棋子等隨船物品,為我們重現了七百年前宋船航行的商貿歷史與生活圖景。

相傳有一天,貢獻桑園的黃守恭曾白日做夢,夢見一僧向他乞地建寺。一向樂善好施的他,因為太愛惜自己的桑園了,一時難以割愛,便推託說「如樹開白蓮乃可」。

不料,三日後,果然應驗,滿園桑樹盛開白蓮花。黃氏受此天啟,毅然獻地建寺,初名蓮花寺。

到了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唐玄宗下詔天下諸州各建一寺以紀年,蓮花寺遂改名為開元寺。

後來寺內建檀樾祠,專奉黃守恭的祿位,遵奉黃守恭及其子孫為檀樾主。每年春冬二祭,無論再忙,在外的遊子都要放下手裡的生意趕回來,在宗祠前燃那一炷香。

泉州佛教博物館又稱小開元寺,建築面積為3200多平方米,館中主要保存有唐至明清時間大小佛像、宋至清的銅鐵鐘及書法石刻等佛教關聯文物,展現出泉州絢麗多姿的佛教文化。

弘一法師紀念館的漢白玉石像

泉州佛教博物館是全國最早的佛教博物館之一。現在主要為弘一法師紀念館。

大雄寶殿月台前,有開元寺宋代二塔,即開元寺阿育王東西二塔。它們始建於南宋紹興十五年(1145),這種由五代時期南越王錢復仿阿育王塔創造的塔形,以小型金屬塔居多,規制這麼大的石塔較為少見。

這是福建省內尚存的幾座宋代寶篋印經式石塔中的兩座,被認為是寶篋印經式石塔宋代代表作。據載,1982年颱風颳倒拜庭旁古榕,砸到石塔之上,維護修葺時,在塔中清理出五代時泉州刺史王繼勛等善男信女雕刻的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還清理出柳三娘捐造銀質鎏金觀音像。

開元寺西塔旁有一」麒麟」壁,建於乾隆乙卯年(1795年),泉州府城隍廟前。1970年代初,將此壁移砌到開元寺西塔北面,加以保護。

據說「麒麟壁」上的神獸不是麒麟,而是「犭貪」(音同「貪」)。據說以前「犭貪」肚子上的鱗片很鼓,整個呼之欲出,有3D效果般,在上面可以點可以點42支蠟燭,但現在已經沒辦法再現當時的景象。

櫻花林邊,有一塊「萬山第一」。石牌繁體字『萬』字的寫法,叫做觀音打坐;『山』字的寫法,是彌勒掀肚;『第』字是洞賓背劍;『一』字是鯉魚吐珠。」

古時候寺院叫「山」,唐代時期的泉州開元寺為全國最大,因此被稱作「萬山第一」、「大開元寺」。

大殿拜亭這隻大烏龜原來是泉州城隍那邊的一對「霸下」馱碑石雕,後來由於城隍廟的拆除,便就來到了開元寺(另一隻據說在承天寺),並在這裡安家落戶了下來。幾乎每個泉州人小時候都要騎在石龜上合個影。

在西塔仁壽塔旁有一塊石頭,上面刻著一個"心"字。奇特的是"心"字中間的一點卻落在下方。據說這就叫"放心石",唐朝便有了。

把心中的那一點改在下面,寓意:提起千般煩,放下萬事空。原本在西塔的四周都有放心石,一共四塊。

但在民國時期西塔的西邊、南邊、北邊變成民居,就把石頭給搬出去了,最終只剩下了東邊這塊。余等三塊不知所終。

農曆廿六,開元寺勤佛,無數泉州人早早離開被窩,這場上萬人的信仰狂歡。一年12次的勤佛日,以頭尾兩次最為隆重。

「勤」取閩南話「繞圈」近音,即圍著佛轉。是純粹的泉州生活寫照,是咱厝人始終流淌的敬畏天地的赤子之心,和生活哲學奧秘。(疫情期間勤佛暫停)

還有一個重要的體驗就是吃齋面。抗戰時期,許多難民陸續來到泉州。泉州大開元寺開倉施粥救濟災民,這個儀俗就一直延續至今。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粥」則變成齋面。有心人理解「打齋面」閩南話音似「打災面」,有消災解難的意思,賦予吃齋面另外一種寓意。

沉默於鬧市中

門外就是熱鬧的西街市井

退回門內就是安靜古樸的佛寺園林

似乎從未改變

·泉州開元寺·

編輯/攝影 | 肚肚

- 微泉州 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