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新電影,鄧超自導自演的《銀河補習班》,獲得了不少的讚譽,同時也引起了對於教育的討論,小編我也借著這個熱度來談談自己的淺見。
影片講述的是一對父子的故事,父親馬皓文是一個建築設計師,因為遭到徒弟的陷害,由一個赫赫有名的設計師淪為階下囚。兒子馬飛從小就因為反應不夠靈活,被老師同學嘲諷為"缺根弦",五六歲的時候,父親入獄,不久後母親改嫁了一個生意人。隨後的幾年裡,馬飛被有錢的繼父送到了寄宿學校,繼續做著老師眼中智商和紀律都不在線的差生代表。直到初一那年,父親終於刑滿釋放回來,馬飛的人生篇章得以改寫,從一個被全校師生都不待見的差生,成功逆襲成一個飛上太空的太空人……
看似一個"屌絲"逆襲的故事,但卻不是不簡單!
1
學校等不起,家長要等得起
現代社會,大部分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贏在起跑線,而影片的理念,卻是要"等得起"。
影片里,無論是父親入獄,還是母親改嫁,都在為馬飛的成長鋪設背景。
一個屌絲的成長背景。
從小被老師和同學嫌棄,又遭遇父母離異,再遇到教育焦慮型母親,和一個認為錢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的繼父…...更糟糕的是,寄宿學校的校長要開除他,原因不單純是紀律性懲處,而是校長認為這樣的差生只會給學校拖後腿,就算有奇蹟發生,但學校也"等不起"。
這句"等不起"雖然不是片中對白,但是校長心中最想表達的意思。
很符合現代急功近利的教育背景,在校長眼裡,只存在兩種學生:
一種是成績好的優等生;另一種是成績不好的差生。中間缺少允許孩子慢慢爬坡成長的灰色空間。這樣的標籤化劃分,也給到孩子們很大的心理暗示。
那些不被老師看好的學生,會內化老師的批評和歧視,就像主角馬飛,就認同老師所說,自己是無可救藥的"缺根弦"。
而那些被老師捧在手心的學生呢?
也容易有個風險,把老師對他的表揚投射到未來一切關係中,得出自己無所不能,不可一世的自我認知。可是當離開這片充滿表揚和讚美的土壤,到了另一個強者如林的環境,他們的打擊就是致命的,校長的兒子就是如此。
當他帶著各種光環進入大學,僅僅某次考試失利,他就無助到崩潰,而這時若是校長能夠立即給與安撫,或許兒子就能夠完成自我接納,可不幸的是,校長自己都懼怕失敗,把兒子拒之門外,導致兒子後來一蹶不振,精神失常。
這就應了教育家陶行知的話:
"如果父母不穩,孩子即使成功一時,也會在某一刻摔落下來。"
鄧超在拍這部電影前就曾表達,這部電影里有他自己成長的影子。
他從小也是老師眼中不靠譜的學生,還非常的叛逆,當時老師各種懲罰和不看好,好在家裡人從未放棄自己,才讓他有機會通過探索,摸索到了自己最喜歡的人生路。
也是因為這樣的經歷,導致他對待孩子的成長,有更多的篤信和接納,篤信他們能行,也接納他們按照自己的節奏慢慢來。
就在某一次採訪中,他就公開表示,絕不會隨波逐流逼著孩子去補習功課,原因和電影對白如出一轍:學習是終身的事情,不是應付考試的手段,所以與其逼著他們學習,不如激發他們自主學習的動力。
大概是因著這樣的教育理念,所以他和孫儷的大兒子小名就叫做"等等",女兒叫做小花。
孫儷在網上開的一個二手店鋪,名字叫"等花開"。
這個名字無不透露出他們對於孩子成長的順其自然,以及"慢養"的教育風格。
2
有效陪伴=激發興趣,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家庭教育的一大課題就是有效陪伴,但很多人並不知道這個有效體現在哪裡,而在這部影片就集中展現在兩點上:
激發孩子的興趣,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沒有興趣的人生是空虛和匱乏的,可是現在的教育環境,擠壓了孩子們獨立思考以及探索興趣愛好的空間。而興趣這個東西,卻是提升人生價值,以及創造無限可能的橋樑。
影片里,父親並不焦慮孩子的學習成果,卻會在意孩子的興趣燃點在哪裡。
他一遍遍的引導孩子去探索和發現,不僅經常帶孩子去感受大自然,還冒險帶著孩子逃課半個月,去看了航空展。
這次旅行意義重大,也意外頻出,先是他們到晚了,根本沒有拿到航空展的門票,而機智的父親帶著兒子爬上附近一座野山,居然獲取了最佳的觀賞角度。在從航展回來的路上,父子二人意外走散,又恰逢洪水來臨。兒子被洪水困在候車廳里,眼看就要被洪水吞沒,突然聽到遠處傳來父親的聲音:"你看看周圍有什麼東西是可以利用的,我相信你可以想辦法出來的。"
前一句是提供孩子解決問題的方向,後一句給孩子傳遞無條件的信任。
隨後,那個過往在老師和同學眼裡如同弱雞的男孩,自製簡易木筏像個戰士般的從洪水中沖了出來,實現了自救……
而正是這次長途旅行,讓孩子獲得了點亮人生至關重要的東西。
一個是做飛行員的夢想,這是這個夢想,為他日後成為太空人奠定了基礎。
另一個是,關鍵時刻臨危不亂,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魄力。
這些,都是任何一個課堂,任何一個老師都無法給到的精神財富。
3
一萬句說教,不如"我做給你看"
我們經常會聽人說:"為什麼我和孩子講了一籮筐道理,他就是無動於衷呢?"
在這個電影里,父親馬浩文有句台詞:"我不需要說太多,我自己做給你看才是最好的教育。"
所謂身教大過言傳。如果父母自己退縮,孩子就不可能勇敢。父母得過且過,孩子也很難有進取心。父母憤世嫉俗,孩子積極開朗的可能性會很小……
片中的馬浩文從監獄回來,不僅一貧如洗,還像個過街老鼠,遭到人人唾罵。他有一萬種理由可以放棄人生,但是他把一句:
"我絕不會認輸的"發展成了激勵自己的口頭禪。這句話讓對世界充滿懷疑,對未來充滿茫然的兒子,看到了希望。於是他有了一個決心:我要做爸爸這樣的人。
爸爸是怎樣的人呢?爸爸是一個有鋼鐵般意志,永不服輸的人。
有意思的是,在此之前,父親從來沒有對他有過任何言語的說教,也未曾引經據典告訴兒子,人生需要怎樣的拼搏……可是孩子卻從他一次次摔倒又爬起,被打敗卻不服輸的過程里,吸收到了成長所需最重要的營養:那就要相信自己,永不服輸。
那些被父母無條件信任,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去發展自己的人,無論起點有多晚,無論被外面世界絆倒過多少次,都會在某一瞬間找到點燃自己生命的興趣,繼而全力以赴。
如影片中的馬飛一樣,飛上自己夢想的太空,成為自己世界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