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食的孩子,脾胃有積熱,會引起皰疹性咽峽炎,如何判斷看這7步

2019-12-05   羊爸爸育兒

文 | 懶貓

今天講到的這個孩子小名寶寶,十個月。突然發燒到39度,醫院檢查白細胞偏高。

我遇到孩子時,燒已經退了,但整體還是比較煩躁,不吃飯,睡覺哭鬧嚴重,伴有輕微的咳嗽。我通過觀察,結合舌苔和脈診的情況,診斷寶寶為脾胃積熱引發的皰疹性咽峽炎,在醫院複查後結果一致。

古說小兒病難治,不僅難在病症傳變迅速,更在於小孩子言語表達不清楚,所以沒法準確判斷孩子的症狀。尤其對於這種口腔咽喉內部問題,很多媽媽會覺得無從下手,判斷不出來。

中醫講,諸病於內,必形於外。孩子也一樣。

今天就來說說,爸媽們怎麼通過簡單的觀察判斷,來了解孩子是不是存在皰疹性咽峽炎。

首先第一步,先冷靜。

明明平時覺得對各種病症的判斷挺熟悉的,怎麼一到用的時候就抓瞎了呢?「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很多家長由於太過關心和焦急,就沒法客觀全面的去觀察孩子的情況。我們得適當將自己從當下焦躁的情景下抽離出來,更有利於對孩子情況的判斷。這個是至關重要的第一步。

第二步,根據寶寶的症狀做個初步的分析推理。

就拿案例中的寶寶來說。寶寶不吃飯的時候比較正常,但吃飯和睡覺時哭鬧嚴重,很抗拒。這個反應出孩子「不想吃飯」,「睡覺不舒服」。此時家長們心裡就可以大概有個預期,孩子比較可能是以下幾種情況:

1.積食了吃不下飯

2.嘴巴不舒服吞咽困難

3.肚子脹導致不吃不睡

4.腹痛

第三步,我們帶著這些猜測去觀察。

我平時觀察寶寶,習慣從上而下,先看整體再看局部。

先看面色:孩子整體面色略泛紅,兩個臉蛋浮紅,顯示孩子偏向於熱症。

其次是眼睛,孩子在平靜不哭鬧的情況下,雙眼眼瞼紅,外眼圈和下眼瞼輕微浮腫發紅,提示孩子存在「上火」,眼主肝,外眼泡主脾,有發紅提示肝脾有積熱。

再是鼻子,家長可以將手放在孩子鼻腔口,感受下孩子呼吸,是偏熱還是正常。

最後是嘴唇:寶寶進門時,一眼望過去,很明顯唇色是偏紅的,像塗了口紅一樣。仔細觀察,唇周一圈還有些起皮,唇為脾之竅,唇紅也主脾胃積熱。

第四步,觸診,進一步觀察。

觸診,通常觸摸孩子的以下幾個部位:脖子兩側扁桃部位,胸口,腹部,後背,手心,腳心(不發燒情況可忽略)。主要通過對比,感受下孩子有沒有存在局部發燙,發涼,汗多的情況。

案例中的小寶寶,兩側扁桃摸上去,會有明顯的灼熱,稍用力按壓,還有會有抗拒,提示可能有咽喉腫痛。腹部表面對比其他部位,也偏熱。懷疑存在積食和咽喉紅腫。

【觸診的具體操作】

家長雙手搓熱,以防涼到孩子。手指併攏,先將手掌輕輕放在孩子脖子一側,感受表面溫度。然後輕輕用力下壓靜放3-5秒,感受下內部散發出來的溫度。摸完換另一側。

身上也如此,先摸胸口,一定要讓雙手和孩子身體接觸幾秒鐘,再來感受寒熱。此時才能感受到孩子體內真實的寒熱情況。尤其是腹部,很多孩子摸上去腹部是熱熱的,手稍微下壓停置一會兒,就開始透涼氣,這種情況說明孩子本身存在脾胃虛寒的情況,可能只是最近存在積熱。

觀察完了能自行發現的症狀,這個時候就可以來回憶孩子的其他情況了。先觀察,再詢問孩子情況的目的,是防止家長誇大某些症狀,從而導致施治者先入為主,影響正常判斷。

第五步,了解二便的情況。

大小便是非常重要的生理指標。特別建議爸媽們可以養成觀察孩子日常大小便的習慣,如果稍有不對勁,最好還能拍照留證。

案例中寶寶小便略黃,尚可,大便量正常,顏色偏暗,臭。提示可能存在積食情況,但不能作為孩子哭鬧不吃的直接證據。

第六步:了解孩子近期的飲食情況。

回憶孩子近段時間飲食,有沒有更換或者增加奶量,增加輔食的行為。孩子有沒有表現出吐奶,口氣,舌苔厚,或者大便量增加,變臭,睡眠不安穩等情況。

寶寶最近增加了夜奶,奶量為180ml,其他的比如睡眠不好,大便臭,眼屎多等在發熱前也有表現。

此時寶寶的情況大概已經明朗,存在積食和咽喉腫痛。

第七步,為了進一步確定,做針對性的口腔檢查。

很多媽媽覺得檢查口腔很困難,用壓舌板檢查孩子哭得太厲害,又害怕傷到孩子,這裡給家長推薦棉簽檢查。

【棉簽檢查口腔的方法】

一位家長從後固定孩子頭部,最好有個燈能照到孩子口腔深處,媽媽一手持兩根棉簽,先輕輕在口腔四周滑動,一是查看孩子四周口腔情況,二是減少孩子警惕心。在孩子放鬆情況下,快速壓住孩子舌頭中後段,迅速查看咽喉情況。棉簽查看的好處是,棉簽頭部較輕柔,不容易損傷孩子,體型較小,方便周歲寶寶查看。

需要注意的是,查看過程中棉簽不要太向後,以防刺激咽喉引起嘔吐。操作動作要迅速,手法需輕柔,以防棉簽折斷或者棉絮脫落損傷孩子。

案例中的寶寶,經過口腔查看,發現口腔壁有紅腫,並且分布著兩個小水泡。有了之前的佐證,加上最後的查看,大致可以判斷出來,孩子是由於積食導致的脾胃積熱,胃熱上蒸咽喉,引發皰症性咽峽炎。

再來講一下寶寶這種由於積食,脾胃積熱引起的皰疹性咽峽炎的處理。

由於他皰疹初發,處於高燒後疹子透表的這個階段,不算特別嚴重,所以處理起來是比較直接的。

主要思路是消食,健脾,清心肺鬱熱。

我在處理上選擇了小兒推拿,以運脾和清脾胃積熱為主。大致主穴為:板門,清補脾,四橫紋,清大腸,逆內八卦。其中板門,四橫紋消積熱,清補脾運脾,清大腸輔助清脾胃熱,內八卦降胃火,調理氣機。家長配合喝白粥,連續推拿三天後孩子基本康復。

當然,皰疹性咽峽炎的嚴重程度不同,處理思路也會有所差異。我曾經在去年寫過一篇專門分析皰症性咽峽炎病因以及處理辦法的文章(點擊閱讀:皰疹性咽峽炎與手足口,都與脾胃濕熱有關),這裡就不再贅述了,簡單概括下。

主要治則:皰疹性咽峽炎的發生和脾胃積熱有比較大的關係,因此處理辦法主要以清脾胃積熱為主。

我個人接地氣的大致分類和處理(不作為官方回答哈):皰症性咽峽炎按照嚴重程度,分為以下幾種。

輕度:零星幾顆,孩子沒有明顯不舒服,這類可以直接配合小兒推拿,小兒推拿以健脾消積,適當清熱為主,控制飲食。

中度:大面積皰疹,影響食慾,有哭鬧,可能有低熱:這類孩子需要控制飲食,清淡為主,小兒推拿配合三豆飲煮水,一天一次,小兒推拿手法相應以清熱為主。

重度:嚴重皰疹,咽喉紅腫痛,伴有高熱,常發熱39度以上。這類孩子需要嚴格控制飲食,最好能素食流質。建議在醫生協助下選擇合適藥物,配合小兒推拿清里熱,適當時候可以在咽喉兩側,大椎,肺腧扭痧。

以上,便是關於一個周歲寶寶患有皰症性咽峽炎的家庭自測。當然,如果家長不會檢查口腔,也可以在懷疑口腔問題時,帶去附近的社區醫院輔助檢查。

有家長可能會疑惑,即使自己判斷出了孩子的問題,也沒辦法治療,有什麼用?

很多媽媽對孩子生病的恐懼,並不是來源於疾病本身,而是對未知的焦慮。而通過自我觀察,判斷疾病的過程,也是了解孩子發病原因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不但能發現孩子積食,還能找到孩子積食的原因,從而快速做出反應:哦,孩子是積食導致生病,我得減少奶量。

一場自測,讓原本聽起來很恐怖的皰症性咽峽炎變得具體起來,更加貼近生活,能很大程度上減輕家長焦慮的心態,更加清楚如何處理,也更能理解諸如:三豆飲,扭痧,清淡飲食的作用。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轉發給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哦!關注羊爸爸,教你實用的育兒知識,陪你健康養娃,用中醫的方式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