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兩千餘年封建社會共誕生了422位皇帝,歷經20餘朝,在這麼多朝代中論繁榮富裕當屬「宋朝」,為什麼歷史上「重文輕武」被稱為「弱宋」的大宋在內憂外患的大環境下經濟、文化、政治上都遠超「漢唐」?今天李夫子跟大家聊聊弱宋是如何在不利環境下逆襲成長為封建王朝的巔峰!
大宋
大家都知道漢唐是我國古代文明強大的代表,與之相比,宋朝無論是內部因素還是外部環境都相對惡劣。
不利的內因——政治遺產的繼承
新朝的建立通常是在破滅舊朝的基礎上,而舊朝遺留下來的資源就成了新朝建立之初發展的最大助力,先說漢朝,它是建立在秦朝滅亡之後,而秦朝是大一統帝國,書同文、車同軌,已經為全國治理打下了一個基礎,秦朝在時,還有內部六國餘孽作亂,外部游牧民族侵擾,所以秦朝皇帝對內平叛亂,對外修築長城,等把一切不利因素掃平之後,秦朝也耗盡了自己最後的國力,漢朝起來了,起碼它不用勞民傷財的修築長城,它可以很好的利用秦朝留下的各種資源發展壯大!
秦朝修築長城
再說唐朝,它的前身也是大一統的國家隋朝,無論是修建大運河、開創科舉制、三征高句麗等在當時都得罪了一大批權貴,並最終使隋朝走向滅亡,而唐朝完美的繼承了前朝的遺產,這為唐朝的強大奠定了基礎!無論是漢朝還是唐朝,在繼承了前朝的政治遺傳之後也同樣很好的借鑑前朝滅亡的教訓,能夠讓當權者警醒!
唐朝立國
反觀宋朝,其繼承的政治遺產非常不利,因為宋朝皇帝是兵變起家的,它的前面沒有大一統的帝國,而是長達幾十年分裂的「五代十國」,這跟秦朝之前的戰國時代,隋朝之前的五胡亂華局面很相似,而在這種情況下宋太祖趙匡胤實現統一、立國天下,就很容易迷失在巨大的勝利當中,甚至忘乎所以!另外無論是漢朝還是唐朝是建立在大一統的基礎上的,立國之後可以專心治理國家,而宋朝的立國那是經過了漫長的戰爭,立國之後也始終處於內優外患之中而牽扯精力!
不利的外患——游牧民族的侵襲
中原王朝數千年來始終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脅,基本守多攻少,但是漢唐為什麼被稱為強大的代表,就是因為這兩個朝代都在對外的戰爭中取得了巨大的勝利,但無論是漢朝所面對的「匈奴」還是唐朝所面對的「突厥」,其實都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國家,而只能稱作勢力強大的少數民族部落,而且對於部落的管理也處於比較原始的水平,他們侵犯漢唐主要是為了掠奪物資,只能說是「侵擾」而非「侵略」!
再來說宋朝,那所處環境就不一樣了,宋朝主要面對的敵人是遼國和金國,後面還有蒙古國,在當時的北宋來說,雖然解決了五代十國分裂割據的局面,但並沒有完全統一天下,在遼闊的中華大地上,同宋朝並立的還有契丹人建立的遼國,党項人建立的「西夏國」,還有距離較遠的「吐蕃國」,可以說宋朝在建立的時候,遼國就已經立國幾十年了,而且從一個游牧民族逐漸變成一個政權國家,其軍事實力可以說非常強!
西夏立國
這些國家既保留了少數民族掠奪物資的特性,但也具有擴張領土的慾望,據史料記載,從公元979年至公元1004年,宋遼兩國為了領土之爭,就發生了長達25年之久的戰爭,雙方均傷亡慘重!據《燕地舊考志》記載:「宋雍熙三年,遼統和四年,宋軍分三路北伐,宋遼於益津關北二十里激戰近一日,血流成河,宋軍傷亡慘重。」
宋遼之戰
再說西夏,西夏建立於公元1038年,是由党項人「李元昊」建立的,憑藉著富庶的寧夏平原,李元昊建立起了東進黃河、西抵玉門,南接蕭關、北至大漠20000餘平方公里的西北大國,建國第二年李元昊即率領西夏鐵騎發動了對宋朝的戰爭,歷經數年,相繼發動了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麟府豐之戰、定川寨之戰等四大戰役,使宋朝傷亡慘重!
西夏發動戰爭
就是在如此內憂外患之下,宋朝不僅穩定住了政局,並且可以使國內的經濟得到高速發展,在經濟、文化上一舉超越漢唐,締造繁榮大宋,這背後離不開宋太祖趙匡胤以及後任皇帝制定並推動的一系列符合實際情況的制度和政策!
杯酒釋兵權——最成功的一次軍政改革
大家都說宋朝開國皇帝很仁慈,對開國功臣沒有大開殺戒,基本上都善始善終,杯酒釋兵權的典故大家也都耳熟能詳,但對於這個事情很多人看法不一,但在李夫子看來,採取杯酒釋兵權這種制度來解除兵變之憂,是專制社會、皇權集中的必然結果,相比其他朝代,尤其是明朝的做法,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就顯得非常的人道和合理。
藉助杯酒釋兵權的舉動,宋太祖成功的收攏了兵權,並藉此機會,針對前朝歷代的流弊,結合當時情況,對政治體製做出了非常大的變革。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軍事改革
宋太祖趙匡胤取消了禁軍最高統帥——殿前都點檢的職位,設立「樞密院」掌管調動軍隊,但並無統兵權,又設三衙,即「殿前都指揮司、侍衛馬軍司和侍衛步軍司」為最高指揮部門,有統兵權但無調動權,兩個機構權責分明,相互制約,共同向皇帝負責!
此後軍隊又實行「更戍法」,定期換防將帥,而這種軍事制度的改革對於消除長達200餘年藩鎮割據的局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第二,政治革新
為了防止權臣、外戚、內宮的干政,把權力最大限度的集中到朝廷,宋朝站在前人的基礎上對行政做出了巨大的改革,宋朝的權力中心為「二府制」,也就是兩個部門「中書和樞密院」,分管政治和軍事,特點就是文武分權!宰相之下設參知政事數人、樞密使數人,三司使數人,極大的分化了政、財、軍等權力,使得丞相無法獨攬大權!
而對獨霸一方的節度使,則採取奪其權利、制其錢穀、收其精兵的辦法,逐步把節度使從地方調回京城,擔任閒職,各州州郡則有朝廷直接控制,派官員任地方長官,直接對皇帝負責!
第三,革新財政
新的財政制度規定,凡地方財政每年的稅收收入,除吃穿己用之外,凡屬錢幣之類全部都要上交京師。而經過這樣的大變革,宋朝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化得到了鞏固和加強,政治趨於穩定,待到宋真宗和宋哲宗時期,北宋繼續深化經濟革新,實施兩稅法、租佃制等制度,又進一步的刺激了宋朝經濟的發展!
以文立國——最恰當的立國政策
宋朝的革新最值得肯定的就是「以文立國」的基本制度,宋太祖把科舉制度作為選拔人才的基本制度,無論是寒門學子還是農桑人家,學而優則仕,都可以身居廟堂之上!文官出任中央和地方各級行政長官,地位位居武官之上。而對於軍隊則是「無常帥」、「帥無常軍」,地方官的主要責任是「治理百姓」,「守土」職責由中央任命專門的軍事長官去處理,二者皆有朝廷直接調遣,互不從屬,這徹底革除了唐代一來軍閥割據的政治傳統,也消除了五代十國頻繁更迭的政治基礎!
宋朝科舉選拔制度
「刑不上大夫」——具有開創性、包容性的立國祖訓
據歷史記載,宋太祖立國之後,曾在太廟裡立下祖訓,《宋論》對「太祖碑誓」有明確記載:「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這在中國歷史上可以說是非常開明的一個政策,確保了文官政治,而這一祖訓為歷代帝王遵守,長達300年之久!由於宋朝歷代皇帝很好的貫徹執行,宋朝的官員和士大夫也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這使得皇權得到了一定的約束。
大臣參與決策與執行政策的權利都比前朝要大很多,在廟堂之上,君臣可以因為一件事而爭論不休,江湖之上,書生也可以肆意指點江山,這種開明的政治氣氛早就了知識分子政治上有理想、文化上有創新、道德上有追求、生活上有保障!這種種的開明氛圍是歷朝歷代所不具備的,也為宋朝的迅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總結:宋朝的開明、包容值得後世學習
歷史學家陳寅恪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宋朝兩度被滅,都亡於外患,而從未亡於內亂,可見宋朝的制度具有其先進性,也是在這樣開明包容的氛圍內,宋朝才能在內憂外患之下經濟、文化、政治、教育包括科技反而得到長足發展,最終遠超漢唐,屹立世界之巔!
李夫子認為,後世之人,同樣也要以開明的思想、包容的心胸,去為人處事,才能真正實現個人全方位的進步,最終超越自我,逆襲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