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領跑,藁城農業大步邁向現代

2020-04-04   人民網河北頻道

「藁」字寓意草木茂盛。石家莊市藁城區作為傳統農業大區,近年來大力推動網際網路技術與農業生產的深度融合,通過搭建農技推廣服務雲平台和推廣物聯網應用示範技術等措施,不斷提升農業生產信息化程度,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

  智慧平台,在線指導更貼心

  一年之計在於春,眼下正值春耕春管時節。藁城區農業農村局充分利用線上「雲服務」為農戶排憂解難。

  進入3月以來,藁城區農技專家通過藁城區智慧農業綜合服務平台以及微信群為農戶提供實時在線服務,開展遠程農作物生產診斷,指導農戶開展春耕備播。

  3月31日上午,農技專家李翠霞正在藁城區智慧農業服務平台值班。「這裡目前安排了19名農技專家輪流值班,都是中級以上職稱,3月份累計在線答疑解惑30餘次。」李翠霞告訴記者。

  李翠霞通過藁城區智慧農業綜合服務平台在線答疑解惑。董達 攝

  說到專家在線指導,葡天同樂採摘園的種植戶張春波連連稱讚:「去年,我們種的甜瓜得了『病』,葉片出現蒼白色斑點,逐漸變黃。與專家在線聯繫後得知這是紅蜘蛛蟲害,當即就給開了『藥方』,用量多少,怎麼用,專家講得明明白白!」

  「我們大力發展智慧農業,一方面是為了讓農戶享受到科技帶來的紅利,快速、及時、準確地幫助農戶解決實際生產中遇到的問題,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夠為管理者、經營者提供決策分析、農情預警、市場供需等方面的服務。」藁城區農業農村局的馮剛說。

  藁城區智慧農業綜合服務平台是藁城區為適應現代農業發展形勢,整合資金300餘萬元,在原有集「電視、電腦、電話」功能於一體的「三電一廳」信息服務模式的基礎上打造「三電一廳」升級版。

  馮剛介紹,藁城區智慧農業綜合服務平台設置了「雲數據資源池」,自動採集網絡上的農業生產、產品價格、市場供求等數據,可以實現農業數據智能化採集,並與重點基地、園區建立連接,目前已完成了對320畝強筋麥繁育田、1040畝小麥—玉米試驗田、500畝果蔬溫室、1000頭奶牛養殖場的監測全覆蓋,實現自動控制澆水、施肥、放風等環節的精準化管理。

  智慧農具,春耕春管省時省力

  石家莊市藁城區農業高科技園區位於藁城區廉州鎮系井村南,在這裡,通過平台自動化控制,一個人就能管理6個大棚。

  「我們現在通過電腦、手機就能監測各個大棚的溫濕度、光照度、二氧化碳等數據,手指點點就能自動控制捲簾卷膜、施肥澆水。」在園區物聯網平台控制室,石家莊市藁城區農業高科技園區副主任郝航宇向記者介紹。

  機械智能化操作代替傳統人工作業,不僅提高效率,還能大幅節省人工成本。

  技術人員通過電腦監測大棚內各項數據。董達 攝

  藁城區農科所應用大田作物水肥一體化技術,通過電磁閥和通信控制設備,自動控制澆水地塊和澆水量,澆水效率提高8倍以上。

  「農發、農昌等集約化育苗設施安裝了自動化噴水設備,1人輕鬆操縱,和原來相比,每次可以減少8個工人,各園區每年可降低用工費約10萬元。」馮剛介紹。

  近年來,藁城區積極引導農業企業、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業園區、合作社應用物聯網技術,將原有物聯網應用示範點納入管理平台,形成農業物聯網示範基地群。

  據了解,藁城區目前已建設萬畝大田物聯網監測點10個、區域站物聯網數據採集點7個、設施物聯網應用示範點11個,實現了對320畝強筋麥繁種田、千畝糧食試驗田、千頭奶牛養殖場、萬畝高質高效示範方的監測全覆蓋,實現智能化、精準化管理,省工省力,節本增效。

  智慧管理,特色產品線上售

  「只要是咱藁城的特色農產品,都能在這買到!線上線下,一年銷售額有300多萬元!」益農信息社(藁城)中心站負責人李卿說。

  藁城益農信息社是石家莊市「智慧農業」項目中的「信息進村入戶」工程,以公益、便民、電商、培訓為基礎服務板塊,融合「網際網路+」搭建的三農綜合服務站點。藁城區結合「益農社」建設,打造具有藁城特色的農產品營銷平台,提升區域農產品附加值。

  以國家地標產品「藁城宮面」和「藁城藁優麥」為公共品牌,各企業品牌為公共品牌的子品牌,註冊產品商標,培育特色高端產品和知名品牌,不斷強化品牌培育塑造,培樹一批名優產品品牌。

  顧客正在益農信息社(藁城)中心站挑選商品。董達 攝

  「面子」「里子」一個都不能少。品牌要想叫得響,產品要想賣得好,產品質量需要得到保證。為了提升農產品品質,藁城區建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

  「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都要建立二維碼質量追溯系統,包括農用投入品檔案、農事操作檔案、生產加工標準、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信息等。」馮剛說,同時,藁城還大力推廣農業標準化生產,開展全程質量控制,實現標準、質量和品牌的有效統一。

  據悉,藁城區目前有30個村級益農信息社站點,特色農產品經營主體15家,特色農產品分為6大類18個品種,形成了火龍果、太行神菊、富硒小米、宮面、宮燈等農特產品集群。(記者 董達)

來源:長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