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劇只剩「恐婚套餐」?

2022-04-06   壹娛觀察

原標題:國產劇只剩「恐婚套餐」?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壹娛觀察(ID: yiyuguancha),文/王心怡。

《心居》臨近尾聲,顧清俞(童瑤 飾)與施源(馮紹峰 飾)短暫的婚姻告一段落。

粗略統計,二月以來上線的國產劇,家庭劇是主力,其中便有接近十個小家庭出現婚姻問題,而藉由這些婚姻關係中全職媽媽、單方出軌、婆媳問題、男女雙方事業矛盾、家庭背景不匹配等等問題都被暴露出來。

從題材和類型來看,家庭劇、婚姻劇一直是劇集創作的主流。從早期風靡全國的婆媳關係,到如今去探討女性成長、獨立,社會關係多元之下,國產劇再次解碼各種不同形態的婚姻和家庭關係,相關探討從未消失在觀眾視線。

目前的家庭劇被視為現實題材創作主力方向,畢竟它可以承載和發散出代際、夫妻、育兒、職場等各類社會議題,從而影射現實,形成討論。這類話題歷來是社會關注的議題,它符合電視劇受眾對於家長里短的喜好,其中的「高能」衝突點也適合在短視頻、社交平台以片段式話題傳播,引起年輕受眾的討論和關注。

用或矛盾、或狗血的話題帶動觀看量和話題度的這套打法,對於劇方和平台方來說,套路已然成型。

從創造出經典女性群像的《三十而已》,到被網友戲稱為《喬家的5個倒霉蛋》的《喬家的兒女》,再到被吐槽只有「金句」沒有劇情的《我們的婚姻》,以及掀起「姑嫂大戰」的《心居》,皆是如此。

甭管是否創造了全網狂歡的角色和「梗」,還是在追劇當下讓觀眾糟心或氣憤到牙痒痒,國產婚姻家庭劇在以一波一波的衝突之間解構著婚姻、家庭問題,但是,最終給到觀眾的卻是,沒有過多療愈之法,更多的只是安排一個看似完滿、溫馨、且人物關係都和解的大團圓結局。

這也難怪不少網友紛紛感嘆道——「韓劇讓我想談戀愛,泰劇讓我想復仇,美劇讓我想拯救世界,國產劇只讓我恐婚。」

恐婚幾件套

過往的家庭劇創作,其中之一較為側重的是對婆媳關係的刻畫。

比如,講述了傳統思想的婆婆與生活方式現代的兒媳矛盾的《雙面膠》,聚焦「80後」婚姻、新式婚戀觀及婆媳關係的《媳婦的美好時代》,以及《獨生子女的婆婆媽媽》《當婆婆遇上媽》《婆婆來了》等作品,都是通過家長里短間的婆媳關係來解構婚姻、家庭關係,這些作品通過劇名就已經能窺探到其中的矛盾和火藥味。

經由此類電視劇發酵,不少經典的婆媳形象也油然而生,而國產劇關於婆媳關係也形成了兩者對立、鬥智斗勇的刻板印象和創作方式,似乎女性結婚之後就要面對婆婆的刁難和一地的雞毛蒜皮。

《雙面膠》中的兒媳與婆婆

現在的國產家庭劇,更多的筆墨偏向於女性獨立議題,且逐漸升溫。

近幾年,包裹著女性成長、育兒、全職媽媽、代際親子關係、閃婚、離異、重組家庭等內容成為家庭劇的重要組成,而人設方面,男強女弱、女強男弱、雙強等也都在設定範圍內。

家庭劇探討的議題雖然相比以往更加豐富,但是劇創方面的衝突思路、劇情相似性卻並沒有改變,堆疊的狗血劇情、不斷上演的各類關係矛盾,在試圖反映現實生活之餘,也集中向觀眾展示了婚姻、家庭、生活的不易,在此類劇集輪番上線的情況之下,「恐婚幾件套」一波波襲來。

首先,雞飛狗跳的各種關係之間的矛盾。

除了上述所屬的婆媳關係,娘家與婆家、妯娌、姑嫂、七大姑八大姨親戚間繼續你來我往,偶爾來一個重組家庭的親子關係,都沒有被國產劇放棄刻畫。

熱播劇《心居》就展現了馮曉琴與顧清俞表面和諧,背地裡暗自猜測、防備的姑嫂關係,而到了顧清俞成家之後,看不上她出身的施源母親就與她構成了婆媳關係。

《心居》中的姑嫂二人

第二,走入婚姻,婚姻中將會面臨的生育情況、孩子教育等議題油然而出。

《生活像陽光一樣燦爛》中職場精英、丁克白燦爛(宋佳 飾)面臨著來自丈夫、母親的催生壓力;《小捨得》點燃的「雞娃」話題,以及幾個家庭為了孩子教育產生的衝突還歷歷在目......每個情節都在向觀眾充分地傳遞、證明和強調,婚姻並不是兩個人之間的事情。

第三,女性事業與家庭的平衡問題。

全職媽媽想要重返職場,卻要面臨來自家庭和職場的雙重壓力,既要面對職場從零開始的不適,也要面臨身份變化所帶來的家庭問題,甚至,最終事業有成的女性要照顧事業不如自己的另一半感受……國產家庭劇中這樣的情節不在少數。

剛剛結束的《我們的婚姻》和《婚姻的兩種猜想》就不約而同地填充著這些內容。

第四,即使步入婚姻,已婚女性最終要完成獨立、成長,大機率也要面臨丈夫出軌,甚至是出現意外。

《我的前半生》裡面生活優渥的全職太太羅子君(馬伊琍 飾)在丈夫出軌後一切歸零,面對各種困難,打怪升級;《三十而已》中顧佳(童瑤 飾)不僅要面對丈夫出軌,還要替夫扛起還債的擔子;《我們的婚姻》中蔣靜(曹曦文 飾)一直被不平等的婚姻圍困,遇到婚姻危機時開始意識覺醒;到了《心居》這裡,馮曉琴(海清 飾)開始走入職場、探索自身價值的源頭也是因為丈夫的意外離世……或許有劇情推進的需要和合理性,但情節在作品之中的重複使用,還是容易給觀眾一種「女性成長與獨立一定要婚姻不幸」的觀感。

不可否認的是,以上這些情節或許是符合現實的,但一個問題是,每部劇里這些情節的相似,以及狗血式堆積,屬實讓螢幕外的觀眾適應不了婚姻的節奏。

最致命的是,當國產劇扛起「現實」大旗之後,這批同類型劇集便扎堆上線,加深了觀眾緊張的「恐婚感」。

僅2—3月,就有《完美伴侶》《婚姻的兩種猜想》《相逢時節》《我們的婚姻》《心居》等作品上線,這些劇集將夫妻閃婚閃離、婆媳關係矛盾、全職媽媽重返職場,女強男弱關係下的磨合,以及丈夫出軌、甚至意外死亡等等內容展現在觀眾面前,一記記反映婚姻家庭問題的直拳毫無間隙地打在了觀眾身上。

這些直拳在讓他們產生共鳴、引起討論之餘,或許會反思、贊同,但也可能會變得恐懼。

該去哪裡找治癒感?

將矛盾衝突集中加料,對於劇集來說是有好處的。

最明顯的是利於話題形成。抖快B、微博等社交平台上聚集的年輕受眾,以及覆蓋面較廣的下沉市場,都熱衷於對此類高能片段進行話題討論,從而可以引流到正片。

然而,一開始的新鮮感過後,疊加式傳播極有可能帶給觀眾致命的「恐婚感」,最可惜的是,這些劇集只做到讓問題和矛盾赤裸裸展現出來,卻沒有負責最後的治癒方式。

大部分的國產家庭劇,給到的治癒只是一個所謂大快人心的結果,比如劇中小三總是不能得償所願,渣男總會失去所有而幡然醒悟卻物是人非,女主在經歷磨難之後事業成功或事業愛情雙豐收,曾經婚姻、家庭關係不理解的雙方,共同經歷過困境而彼此理解……溫馨結局背後,高高拿起、輕輕放下的劇創方式,對於觀眾而言,總有種強行大團圓之感,缺少說服力。

那麼,真正的治癒感家庭劇該是怎樣的模樣?幾個例子可以尋得解答——

《父母愛情》這樣細數長流的愛情故事,更多的是夫妻二人患難與共、相濡以沫,在平平淡淡的家庭瑣碎之中,笑點淚點並存,最終成為經典之作;《以家人之名》的前半段甚至被不少觀眾寄予「中國版1988」的期待,從小一起長大的孩子彼此間的互相幫助,組成的「奇怪家庭」每個人都異常溫暖,雖然可惜的是,該劇後期也陷入到了傳統偶像言情劇的情感糾葛老路子;剛剛落下帷幕的《人世間》,雖然靠「令全網暴哭」出圈,但故事裡周秉昆與鄭娟二人互相攙扶、攻克難關,也是讓無數人的內心暖意十足......

家庭婚姻生活其實都是雞毛蒜皮、柴米油鹽,但如何使觀眾感受到夫妻二人的相濡以沫、齊心同行,以及一個家庭從內到外的溫暖,才是治癒「恐婚症」的根本之道。

但是,這樣的家庭生活表達方式,更多不是出現於現在的國產家庭劇,而是甜寵劇里。

以楊紫、肖戰主演的《餘生,請多指教》為例,雖然男女之間的感情推進歷程過於老套,但是,楊紫飾演的林之校,她與老林、李女士所組成的家庭,雖然也有所矛盾,但背後家人之間真實的愛意,以及家庭的溫暖,還是能讓觀眾深切感受到。

甜寵劇除了在男女主角的家庭設置上體現溫暖之外,甜寵劇本身的治癒基因也是存在的。

關於甜寵劇,最先印入腦海的是大部分觀眾的評價,「生活已經這麼苦了,就想看看不費腦、甜甜的劇」等等。「發糖」是甜寵劇最大的任務和內容之一,甭管主角是來自哪個時空,甭管二人的身份、性格、家庭相差多大,在甜寵劇中,都能談一場甜甜的戀愛。到了現在,不少觀眾依然在甜寵劇評論里大呼「好甜」,不亦樂乎地磕著CP。

但是,甜寵劇真的能完全治癒「恐婚」,拉回觀眾對於愛情、婚姻的嚮往嗎?答案可能也並不樂觀。

畢竟小而美的甜寵劇早就陷入審美疲勞和難以創新的困境。觀眾對於「甜」的要求提高了,對於CP感的要求也更強烈了,再加上劇情不懸浮、符合現實、有邏輯等要求,甜寵劇想要俘獲觀眾的心更難了。同時,越來越多甜寵劇被機械式播出,觀眾疲勞了,哪裡來的治癒。最重要的是,甜寵劇大多數以結婚收場或先婚後愛為創作方式,筆墨集中在男女主感情的推進和刻畫上,對於婚姻之外的其他人和婚姻中產生的多重關係的描述並不多。

當然,在國產家庭劇拚命填塞婚姻矛盾、衝突和狗血情節的情況之下,意圖以此博取話題,這個時候,「極致愛情用准極致流量」的甜寵劇,如果能多方面加強對於溫馨家庭的刻畫,也必然使得頂流下場的甜寵劇不只限於粉絲自嗨。

「恐婚套餐」無疑還會在接下來的國產家庭劇,甚至是職場劇、女性群像劇里被批量化推送,畢竟諸如此類的套路化劇創模版已經被一次次實踐鑑定奏效,但是,如果這種方式的成功能被解讀為踩中時代情緒的要點,那麼,這個時代或許更想要的是如何讓越來越多人感受到婚姻和家庭的溫度。套路化的創作者們該適當學會收手了。

國產家庭劇是時候想想如何「治癒」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