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4年,日本出土一塊金印,刻著5個漢字,日本人翻譯後不願接受

2023-11-23     千年史館

原標題:1784年,日本出土一塊金印,刻著5個漢字,日本人翻譯後不願接受

「山冥魚梵遠,日正辱樓空;人至非徐福,何由寄信通」。

徐福東渡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他是秦朝時期著名的方士,相傳還是鬼谷子的關門弟子。

因為他本人博學多才,精通天文地理,所以深受秦始皇的重用。

在公元前219年,他還受命前往東瀛,為秦皇尋找可以長生不老的寶藥。

徐福東渡雖然本意是為了秦皇的利益,但卻間接地開啟了中日文化交流,他算是歷史上促進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人。

如今我們看到的日本文化,有大部分都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影響,譬如茶道,生魚片,甚至是日文。

除了學習了我們的文化,日本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還是我們的附屬國,不過對於自己國家是古時中國的附屬小國這件事,日本人一直都是比較排斥的。

或許是因為國家教育故意忽略了這段歷史,課本上並沒有相關記載,所以如今的日本人並不認可附屬國的過往。

直到在日本本土挖出了一塊金印,金印上刻著的五個漢字狠狠地打了他們的臉。

但儘管如此,受強烈的自尊心影響,大部分的日本人也不願意接受這段真實存在的歷史,甚至還有人覺得這塊金印是仿造品。

那麼金印上刻著的五個漢字究竟是什麼?這塊金印又是否是仿造品?

這枚金印,是江戶農業時期的一個農戶發現,在1784年的某一天,他與往日一樣下地耕作,地還沒刨幾下,就翻出來了一個四四方方的金色「磚頭」。

農戶沒文化,根本不知道這是個什麼東西,但能分辨出材質是金子,心裡清楚應該值不少錢,於是便帶回家了。

按理說撿到這樣一個東西,就應該上交給國家,尤其是這枚金印上還刻有文字,說不定就是日本某個時期留下來的文物。

不過農戶沒有這個意識,加上家裡條件一般,便動了私心,畢竟這是一塊分量不低的金子,等日後遇到困難了,可以買了救救急。

農戶起初只是將金印帶回了家私藏了起來,等過了一段時間後,需要用錢了便將其賣掉了。

買家在買了這塊金印後又加價賣給了其他人,就這樣一來二去的,經過不少人的手。

最終有個買家看出來金印的來歷應該不簡單,於是便將其上交給了國家博物館。

經過考古學家的研究,他們發現這枚金印的底部刻有的文字是漢字,即「漢倭奴金印」。

通過這枚金印可以證明,日本以前是中國的附屬國,而這枚金印正是漢朝時期,皇帝賜給日本前來出使得使臣的。

金印的消息一經公布,日本人炸了鍋,他們不承認自己的國家曾經是中國的附屬國,更不願接受「漢倭奴」這幾個字。

對於日本人來說,倭是矮小的意思,奴是奴隸的意思,這幾個字組合在一起就是漢朝矮小的奴隸的意思。

在日本人看來,這枚金印是種侮辱,所以他們並不願意承認這段歷史,直言金印是仿造品。

但實際上,倭這個字在漢朝時期並不是貶義詞,而是代表著美好,這枚金印也象徵著漢王朝和日本友好相處的關係。

在《漢後書》中曾有記載,漢武帝建武中元二年時,倭奴國又派遣使者來漢朝慶賀,這個倭奴國就是日本。

使者來漢後,漢武帝為了表示友好,特意賞賜了金印,之後,使臣便帶著金印回了日本。

也許是因為時代的變遷,最終這枚金印流落到民間,還被埋在了地下,直到1784年才被發現。

但以為有了中國的史料記載,日本人總算能夠承認這段歷史了,可沒想到他們卻說中國的史書沒有說服力,很有可能是故意編造的。

總而言之,他們拒絕承認這段自以為「屈辱」的歷史,直到後續在中國的土地上又相繼發現了幾枚相似的金印,這才狠狠的打了日本人的臉。

1956年,考古隊在中國發現了「滇王印」,這枚金印和在日本發現的那枚,大小材質基本上都一樣。

經考古,確認這枚金印是漢武帝賞賜給滇王的,說明了當時漢武帝不僅僅只給了日本金印,還給了其他附屬國亦或是異地的藩王。

一枚金印造假,那第二枚還能是造假嗎?更何況這種有年頭的文物都是可以經過專家與專業儀器檢驗的,究竟是否是那個朝代遺留下來的,一測便知。

除此外,在1981年,中國又挖掘出了一枚金印,即「廣陵玉璽」,這枚金印和滇王印以及漢倭奴印,都是同一種材質。

且看切割形狀與構造,能推斷出十有八九出自於同一人之手。

有了這兩枚金印做證據,日本人即便不想承認也不行,無論他們如何嘴硬,也改變不了日本曾經是中國附屬國的事實。

作為漢王朝的附屬國也並非是丟臉的事,只不過日本人的自尊心太強,不願意承認自己低人一等。

但實際上古時中日兩國之間的這種關係促進了文化的交流,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中日最早的文化交流就是在秦朝,即前文所說的「徐福東渡」,如今徐福在日本的雕像還依然存在。

因著徐福東渡,日本才見識到了秦王朝的繁華,至此兩國之間交往密切。

到了唐朝時期,我們對於日本的影響越來越大,他們甚至開始效仿唐朝的各種制度與習俗。

譬如當時他們效仿了唐朝的「租庸調」與「府兵制」,即農民只需向天皇繳納租賃田地的費用,以及兵農合一。

而在飲食方面,他們在朝中的宴席都開始選用中國料理,包括製作一些精緻的點心都是從唐朝學過去的。

可以說,如今的日本文化有不少都能看到中國的影子,沒有唐朝的影響,日本文化也不知會發展成什麼樣子。

不過,雖然自尊心不允許他們接受日本曾是中國附屬國的過往,但大部分的日本人都承認日本文化是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影響的。

這一點遠強於只會「偷竊」他國文化,還賊喊捉賊的誣陷中國的韓國人。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鄰近的國家多多少都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影響,包括韓國。

但如今的韓國卻反咬我們一口,不僅偷竊我們的文化,還誣陷我們才是「小偷」。

中醫他們改為韓醫,漢服硬說是韓服,甚至還想將孔子以及絲綢之路據為己有。

但實際上他們卻沒有任何可以證明這些文化是自己的證據,全靠一張嘴去編造不存在歷史,簡直是笑話。

在此情況下,我們應該盡全力去弘揚中華文化,同時也要保護國家的文化財產不被偷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06272edb129776520aaa5f52a3a16bd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