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蘭到底乾了什麼事?從漢到唐,在詩歌的國度里被征伐了幾百年?

2023-04-25     史密記

原標題:樓蘭到底乾了什麼事?從漢到唐,在詩歌的國度里被征伐了幾百年?

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有詩云:「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深得後人傳誦。當然很多人也疑惑這一問題:樓蘭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為什麼非要攻破它呢?實際情況是,樓蘭國雖小,但對它的征服則體現了我們華夏兒女抗擊外敵的決心。

樓蘭古城:貫通路上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

在現在的中國版圖中,樓蘭古城的地理位置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境內,羅布泊的西部。西漢時期,張騫出使西域,貫通了一條聞名中外的絲綢之路,為內地的貿易貢獻了很大的力量。

新疆沙漠較多,路途遙遠且能夠保持暢通的道路少之又少。而樓蘭古城則位於絲綢之路的咽喉位置,地理位置十分關鍵,正如王國維指出的,西漢絲綢之路南北兩道的分途點,不在敦煌的玉門關,而正是位於羅布泊的樓蘭。也就是說,只有保證樓蘭古城的交通順暢,來自國內的商隊才能夠順利出塞,與西域各國實現通商。

樓蘭古國:搖擺於西漢和匈奴之間的小國

西漢時期,樓蘭國是一個非常小的國家,實力可以小到忽略不計,但它的地理位置非常尷尬,地處於西漢王朝和匈奴之間。一直以來,西漢和匈奴之間爭鬥不止,名將衛青、霍去病就曾帶兵連續打破匈奴,打出了華夏民族的威風。但西漢和匈奴始終沒有實力滅掉對方,只有打起了這個樓蘭小國的主意,反覆將這個小國納入自己的控制之下。

而樓蘭這個小國,自然也有自己的生存之道,即所謂的「小國在大國間,不兩屬無以自安」,做一個隨時觀察動向的牆頭草。而在西漢原本已經控制了樓蘭,對其進行大量援助的情況下,身為匈奴人質的樓蘭王子回國即位卻與匈奴結盟,背叛了西漢,引得漢武帝勃然大怒,發兵前去征討,「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歷史背景就此誕生。

誓破樓蘭:華夏兒女抗擊外敵的不變決心

我國國土面積龐大,邊境線更是非常之長,與鄰國之間的領土紛爭更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古代封建社會時期,歷朝歷代最為頭疼的問題就是抵禦外敵的侵略,明朝的天子守國門和清朝的公主和親都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

「不破樓蘭終不還」,表面上是爭奪樓蘭這一兵家必爭之地,實際上「樓蘭」這兩個字,已經化作了漢唐之際的一種關於西域的疊加的文化景觀,沿著傅介子典的一端,破樓蘭成為了敵讎的符號,具體表現為兩點:

一個是「萬里封侯」,一個是「為國捐軀」!

而在詩歌與歷史中,唐人找到了最便於比擬的榜樣,即強漢,同樣是王昌齡的《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漢時關,龍城將,度陰山,都是對漢代卓著功勳的追憶,同時蘊含著時人不甘落後的心態。在中國歷史上,漢與唐兩朝的確有許多可以類比的地方。

正如牟發鬆在《漢唐異同論》中提及的觀點:

「無論從國力的強盛、版圖的奠定、還是從經濟文化成就及其相應的國際地位,漢、唐都無愧盛世之稱。漢族、漢語,作為指代華夏民族及其語言文字的稱謂;唐人、唐裝,作為中國人在海外世界的一種自豪的稱呼和辨認符號。」

也正因為如此,唐人是有著極為深厚的漢代情結的,這種以斬樓蘭為文化象徵意義的強大生命力,透過狀若循環的歷史相似性,一直延續至今,《戰狼》亦不外乎如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04072ce0f505c82a7a68b4bbaf147eef.html